2023年新能源车的11个趋势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锦缎(ID:jinduan006) ,作者:古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基于新能源车行业过去一年来的产业发展情况和惯性规律,我们试着从上中下游各产业链环节的发展情况,来预判有关未来一年影响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客观条件。所涉及内容均为一家之言,用以探讨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参考建议。


上游原材料延续紧平衡


所有的短缺,最后以过剩结尾。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锂电上游的金属原材料价格仍然稳定。锂、镍、钴等原料价格,虽然因为短期新能源车终端市场需求的低预期,而出现下降的现象,但还没有出现因为产能过剩而导致的拐点式滑坡。


这类资源的产能扩张周期,相比于中游制造业会更长而且更加重资产, 意味着这些金属价格不太会因为产能扩充而出现迅速掉价的情况, 2023年上游金属矿的价格还不会出现根本性拐点。


特别是对于新能源车下游市场的激励政策,在2023年仍是产业政策里的重中之重。 这也为原材料上游的价格稳定甚至坚挺提供了一定保障。


动力电池仍处在技术瓶颈中,但锂电价格还是会小幅降低


动力电池的技术演化仍在进行中,但2023年很可能依然还是以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双寡头技术路径为主,4680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目前看扔不具备产业规模化的充分条件。


所以, 单位锂电池成本也不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但好的消息在于,锂电产能的扩张周期一般在18~21个月,其中包括一年的产能爬坡期。所以客观上, 2023年将会是锂电产能集中释放的时期。


不过,受上游金属矿价的限制、以及锂电行业多供应渠道的客观需要,动力电池价格也不会出现因行业充分竞争而出现的大幅杀跌的情况,有咨询机构预测过,2023年锂电价格会由130美元/度下降至110美元/度。


这一产能和价格变化 (预期) 已经在2022年下半年反映至整个锂电行业的公司运营数据中,包括宁德时代、富临精工、德方纳米、欣旺达、贝特瑞等公司。


车用芯片价格还将坚挺几个季度


2017年拆解特斯拉model 3的半导体占比BOM成本的6%,那么以现在国内电动车的芯片用料看,这一成本比例可能会接近甚至是超过10%,所以车规级芯片的总需求增长将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车用级芯片的扩产周期可能要到2024年底或者2025年才能开始释放。 并且芯片行业对扩产行为会更加趋于保守态度,因为过往经验告诉大家,一旦踏空需求所带来的损失和代价将会是惊人的。


所以,车用芯片供需的再平衡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而2023年前几个季度的价格或许还将继续保持坚挺态势。


同质化将触发更全面的价格战


由于愈发完善和成熟的新能源车供应链体系,品牌商推出的同一级别车型的硬性配置将基本趋同,例如更多更大的数字化屏幕、更强算力的车载芯片、1~3颗激光雷达、至少L2级之上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性能差异越来越小的电驱系统、智能座舱系统、全真皮材质等。


一方面技术创新处在平台期,另一面车型配置越发同质,那么2023年车企间竞争的主题已经显现——价格战。为此, 高毛利率的车企将逐步压低毛利,低毛利率的车企将尽可能追求产业垂直一体化 以最大程度保持之前的毛利率水平。


所以,中游锂电行业除了会受到产能创导价格下降的影响之外,还将受到下游整车厂涉足带来的外部压力。


主要市场需求将趋缓


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占比全球近一半,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达到30%,这意味着客观上 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已经难以实现高增速。再加上补贴全面取消、居民对可选消费可能将趋于保守, 所以国内市场需求并不乐观。


类似的,欧洲主要国家 (如英国、法国、瑞典、挪威、意大利、西班牙、芬兰、葡萄牙等) 的新能源车市场情况跟国内市场相同,渗透率也达到了30%。


那么在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中, 具备潜力的只剩下美国市场和日本, 前者的渗透率可能在7%左右,后者只有1%的水平。


拜登法案虽然将2030年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锚定在了50%,但对现阶段的补贴政策提出了较高的前提条件,其中最大的制约在于:新车必须在北美市场组装;电池材料不得由特定外国关注实体提取、加工或回收,这也就意味着2023年美国新能源车市场很可能将难以爆发。


日本市场则更加不具备影响全球市场需求的可能性,其市场发展阶段、补贴力度等前置条件还不充分。


“3万美元”效应将被强化


在市场竞争和成本制约两大因素的加持下,两大头部新能源车企特斯拉和比亚迪分别在年初采取了“一降一增”的定价策略,两家车企纷纷将畅销纯电车型的入门价格锚定在3万美元的价格段。


这将使其他车企不得不跟随加入到这一主流价格段的市场竞争中,这将会是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的重要增量来源,也将强化我国主流纯电车市场中的“3万美元”效应。


PHEV增速仍将领先于BEV


2022年是国内PHEV (插电混动) 爆发的年份,增速达到167%,相较而言BEV (纯电) 增速为85%。


其中的原因在于:1. 目前动力电池受性能和成本约束, BEV难以进入十几万元的车型价格段, 强行进入要么产品性能要打折,要么成本难以控制;2. 新能源车的基建配套仍不完善, 充电仍难言便利、长途出行体验差,所以油电混合仍是主流消费家庭在经济性、便利性等多个维度考量下的合理选项。


在2023年,上述两点原因很可能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PHEV增速大概率仍然会高于BEV。


智能化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


受限于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L3及以上级别智能驾驶落地暂缓,车企“智能化”智能驾驶的施展空间依然很有限。


而且2022年行业发生的诸多“倒闭”“折价”事件不断,大环境对“智能化”并不友好,而在更加狭义的技术层面,哪怕是在特定场景中,自动驾驶的渗透率也还很低,距离技术成熟还有距离,何况是更大范围的C端应用落地。


行业估值重置


新能源车的估值锚点依旧是特斯拉。


以往特斯拉的高估值来自于: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和规模;

电动车的性能核心:电池技术;

以自动驾驶应用为根本的SaaS订阅模式。


目前特斯拉的处境是:


以一体化压铸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能力开始在行业泛化,越来越多的车企将引入这一制造业技术;


尽管特斯拉仍是全球纯电动“一哥”,但在手的订单越来越少,市场对其规模产生质疑;


其第一性原理让特斯拉从最初的1865电池发展创新至2170电池,不仅实现纯电动的车商业化,而且还取得世界级的先发优势,但要实现下一阶段更大的规模还需要4680电池的落地,目前看4680电池还不具备产业级规模化的生产条件;


10%的FSD订阅占比在没有“智能化”技术突破的前提下,不会迎来更大规模的提升。


总体上,特斯拉估值下跌的背后,并不是特斯拉不再优秀,事实上,他仍然是全球毛利率最高、增速最可观的车企。


但客观上, 特斯拉以往展示的持续创新的能力在弱化,其引以为傲的第一性原理也在渐渐失效, 估值大幅下跌带有一定的“惩罚”意味。无疑, 这将拉低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估值天花板。


造车大门正在关闭


2022年以恒大汽车、绿驰汽车、威马汽车、牛创新能源为代表的事件,已宣告造车大门开始关闭。此外,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估值中枢大幅下滑,也意味着所剩的新能源车晋级门票已然不多。


而在造车大门外,有背靠老牌汽车集团的埃安、岚图、阿维塔、深蓝、飞凡、智已等新品牌,有类似于极氪这样的依托大型民营车企的新品牌,也有小米汽车这样的互联网资本打造的新品牌,更有一众以地方牌照和资本撮合而成的新品牌,参与者依然为数众多, 行业更大范围的“出清”将会是2023年的一大关键词。


而以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2022年埃安1000亿元的估值融资很可能会是这一阶段造车企业的价格峰值,这是“最后入场券”的价码。


“企业家精神”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手


在2019年之前,那个曾经因“产能地狱”被困睡在工厂地板上的马斯克,几乎遭受到了全球性的行业嘲讽和舆论质疑,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意识到短短3年后,特斯拉率先掀起的电动化浪潮将对传统燃油车市场发起沉重的戴维斯双杀。


当然,现在的马斯克可能也不会再睡回到超级工厂的地板上,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第一性原理或许能够在思维方法上提供神来之笔的解题思路, 但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还是制造工艺和标准化,所以还是要回归到制造业经验和稳扎稳打的执行上。


现在来看,2023年的新能源车行业很可能是处在一个高速增长后的平台期年份,宏观上可能难以称之为“新能源车的大年”。但不破不立,这一时期往往也容易孕育出新的企业家精神,类似于2018年的马斯克。


正所谓“外圣内王”,谁能在这一行业精神空窗期将新的理念、文化和品质进行融合,并未技术创新打下基础,那么他将收获行业下一阶段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锦缎(ID:jinduan006) ,作者:古月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