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层制度,不会把新三板推进“停尸房”
盛希泰老师发表了 《简单分层,将把新三板推进"停尸房"》的 长文,做为资深投资人对新三板制度发表了激烈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做为一个普通新三板投资人,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盛老师的立论是这样的,新三板分层的核心是要解决流动性,但是目前的分层制度无法解决流动性问题,而是会将新三板推入政府背书的老路子,并且诟病某些分层标准容易驱使公司造假。然后直言降低门槛,竞价交易推出,公募基金参与是新三板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笔者试图分析一下:
1.新三板分层的核心并非是要解决流动性问题
新三板的分层首先是为了从已挂牌的标的中选择出一些值得投资人关注的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经达到7000家,是沪深两个交易所挂牌数量总和的两倍,并且没有主板市场上多如牛毛的研究机构支持,一般投资者很难筛选出值得关注的投资标的。
分层之后,现有的一般投资人可以更容易的缩小关注范围,更有效的选出一些投资标的。新三板的分层其次是要解决为优秀企业提供更好的、差异性的融资平台的机会。目前新三板的制度规则是一视同仁的,很多优秀企业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政策倾斜。重点支持创新型,成长迅速的优秀中小企业发展,这才是政府大力发展新三板的初衷。
综上,分层的目的并不是解决流动性问题,也无法解决流动性问题,以此诟病分层制度,似乎说服力不强。
2.新三板分层并不等于政府背书
首先指出一个错误,从430之后的数据来看,能进入创新层的企业在800-900家左右,大概在市场总量的10%-15%,并没有盛老师说的"5%"这么耸人听闻。
其次,根据我们的分析,能进入创新层的企业对应的是更多的关注,倾向性的政策支持,至于其中企业质地的好坏,政府好像从来没进行过背书。
再次,对于没有进入创新层的好企业,新三板的分层制度是流动的,每年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发展进入创新层,即使短期内没有进入创新层,获得市场关注较少,没有倾向性的政策,也不意味着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甚至致命的影响。
最后,一个好的资本市场是需要好公司的支撑,但是在成长阶段的资本市场更重要的是灵活的淘汰机制以及重点支持好公司发展的政策。目前7000家公司中好公司的比例可能只有10%,市场的成长是依靠把这10%做大,吸引更多的好公司进来,淘汰不合格的企业,而不是一视同仁的对待7000家挂牌公司。
3.现行分层标准已经是比较全面合理的标准
根据征求意见稿,标准一是针对大型成熟企业,标准二是针对营收快速成长的企业,标准三是针对研发阶段的企业。评价现行标准的好坏不应该根据是否有人为达标可能,而是看是否可以合理的把更多的好公司划入政策优先支持的行列。
而针对创新层的企业,监管机构只是给了更好的政策工具,是否能利用好政策工具,实现快速成长,需要企业和投资人的共同认可和努力。不可否认标准三,甚至标准二都有一定的人为操作空间,但是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新三板市场在标准制定上应该更宽容的向更多潜在的好公司打开,而不是因为害怕企业人为操作市值,从而因噎废食。
4.降低投资门槛会扰乱新三板发展,竞价交易很难提高流动性,公募基金的进入将推动市场发展
关于盛老师的政策建议,我们放在一起讨论。投资门槛一直是保护新三板发展的政策基石,投资人的适配性是降低市场风险的最大手段。在不进行分层,不形成一个小规模的相对质量较高的市场,就将更多的普通投资人纳入合格投资人范围,是对投资人,对企业,对市场发展的不负责任。
竞价交易的前提是流动性较高,而不是竞价交易带来流动性,盛老师在文中也认可这一点。
在目前流动性较差的环境下,采取做市商制度的原因就是做市商可以更好的撮合投资人在交易金额和时间上的不匹配,不知道盛老师脱离市场环境的"竞价交易比做市商交易更高效是一个基本事实"是哪里得出的结论。
笔者唯一认可的政策建议是更快的让公募基金入场,公募基金作为专业投资机构,有着较好的投资研究能力,可以帮助普通投资人更专业的投资新三板市场,分享中小企业的高速成长。
新三板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股权交易场所之一,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的分层制度是发展这个市场的重要制度基础,是建立在已有的7000家挂牌企业的庞大市场基础之上的。虽然新三板分层制度不会简单的带来流动性,但却是未来引入更多流动性的前提条件。
笔者认为新三板的分层制度应该尽快推出,而不是机械地学习纳斯达克,再等十年,以免错过新三板发展的黄金机会窗口。
本文由 MoxiMoxi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8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