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入乡随俗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队中国人给尼日利亚的警察当街发钱,这个在中尼社交网络上引起渲染大波,后来中国人发视频陈清并道歉,说是他们在考察的时候收到尼方很好的保护和照顾,为了表示感谢发的现金作为餐费补贴。这个出来澄清是好事,但是这事儿干得也太傻,那是尼日利亚的国家工作人员,你怎么能在公众场合给他们发钱呢?发也就算了,怎么还能用视频记录下来,还发到网上呢?蠢,实在是蠢。
桌子底下的事情永远不要放在台面上讲,比如一些博主讲如何在非洲避税,如何在清关中做手脚,你这明显违法的事情为什么要自己公开讲出来,这不是妥妥的自首吗?这难道不是蠢吗?
我们总讲入乡随俗,其实更重要的是三思而后行,一思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法律,二思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道德,三思你的行为是否有损中国人的在外形象。在外的国人,一个人就代表一个国家,你怎么样,你的国家就怎么样。
厂里的厂长是广西人,广西人对于野生物有天生的爱好,甚至田鼠和猫。肯尼亚没有田鼠,但是有很多鸽子,隔壁厂是个玉米面粉厂,有时候会在空地上晒玉米,所以经常吸引很多鸽子,厂长总盘算着怎么抓几只来吃。我们中国人看到动物的第一印象就是能不能吃,鸽子在肯尼亚是合法食材,当地菜市场有很多,但是这种野生的就不一定了,所以抓这种野生的要非常注意,最好不要抓。
肯尼亚发生过多次中国人吃乌龟被当地人举报的,甚至自己养那种陆地龟也要取得合法的手续,肯尼亚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尤其严格,在坦桑的时候,曾经有人因为养孔雀被抓的,这在非洲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以我们在国内的标准行事,万事要合法合规。
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翻译,许多中国人初到非洲,聘请的当地会中文的翻译,然后对待他们如同家人一般,有特别的亲切感。什么事情都跟翻译讲,甚至自己的商业模式,有多少钱等等。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甚至纠纷甚至根本就是陷阱,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
初来非洲,一定要注意财不外露,注意和任何人保持距离,一定不要向任何人透底。做决定的只能是你自己,钱财也不能经过翻译,翻译之痛成了很大的问题。懂中文的反而野心更大,一个朋友来肯尼亚十几年换了七八个翻译,这其中的猫腻读者自己应该能够看懂。所以最好还是自己慢慢学英语,人是靠不住的。
再说一点距离感,我其实做得非常不好,我总想着和当地人做朋友,这种思维方式是极端错误的,在工作场合,老板就是老板,员工就是员工。这一点印度人做得非常好,我们中国人崇尚的礼尚往来在非洲行不通,甚至让员工把公司当做家这样的概念和想法坚决不要有。
我们以中国那套伦理在非洲是行不通的,生意就是生意,没有人情世故,这就是非洲的现实。甚至于在非洲的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也不要有人情世故那一套,到时候会很受伤。
最近我一直跟厂里的会计争论每年21天无条件带薪请假这个问题,在肯尼亚的法律,所有正式员工都有这个假期,而且只要想请假,有个正当理由,所有员工都有这个权利,这就让我很为难了。时不时有人请假,并说这是自己的合法权利。
我本身是学法律的,知道要尊重当地法律,可是做起来真得很难。所以签合同时要说明这个问题,或者给予全勤奖励,或者不休假给工资补贴,我们还是要正视这个问题,不能生硬地拒绝。不然对方说我们中国人从来不请假,这个还是要尊重当地。非洲国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不然各个部门又来找事了,或者你不经意间就被人举报了。
坦桑尼亚kariako批发市场委员会组成了一个由当地商贩组成的委员会,他们调查后发现中国的商人不仅价格低,还给客户账期,因此发起了抗议。因为这样一来当地的商人根本没法和中国商人竞争,试图打压中国商人在批发市场的活动,这个我其实站当地人,我们不能破坏当地的商业规则,把中国的那一套带来非洲。
当然这只是近期坦桑尼亚全面调查中国商人的其中一个举措,听说最近又在大规模查签证,抓了一大批中国人,还有前面中国酒店视频事件,坦桑尼亚又开始新一轮割韭菜了,勿谓言之不预也。
老非洲们总讲要融于当地,要当地化,这其实是个永久的话题,我们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旗帜鲜明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胃,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城或者唐人街,这种群聚效应有利有弊。
利在于生活的便利,弊在于人际圈的狭隘,如果我是做拉面的,我就到当地市场对着当地人拉,也能卖个好价钱,还能造成差异性。如果我是做煎饼果子的,我也到当地的流动车摊当着当地人的面做,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局限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呢,入乡随俗,在非洲来了还是挣中国人的钱,是不是很没有意思。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都不要有种族歧视的言论和行为,动手那更是万万不能的,最近非洲并不太平,安哥拉屡屡发生针对中国人的绑架事件,刚果金的矿企无端受到武装分子劫掠,尼日利亚也有各种刑事案件发生。所以我们在外的中国人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增加当地人刻板的“中国人都是土豪”印象,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国际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