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千万,在日本买寺庙的中国人后悔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 (ID:new-weekly) ,作者:小Y,编辑:尤蕾,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眼下,国内的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日本寺庙买卖的广告,有些宣称几百万人民币能买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寺,还有些使出了买寺庙便于移民的噱头。
从2023年起,日本媒体频繁报道中国资本收购寺庙的现象:带墓地的寺庙标价数亿日元,宗教法人执照被明码标价,有人扬言要将寺庙改造成“民宿”。然而,当年出现了这样的案例:京都某寺庙交易因资格未转让引发700万日元纠纷,最终买家血本无归。
对关注海外投资的新中产而言, 日本寺庙买卖的水,也许比他们去过的任何一片海更深。
上千座寺庙待价而沽
在东京新宿区的繁华街角,一座始建于江户时代的古寺悄然易主。买方是一家注册地在香港的投资公司,交易金额高达2.3亿日元。这并非孤例。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2024年上半年日本全国共有147座寺庙完成所有权变更,其中约35%的买家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
山本隆雄,一位大阪的宗教法人中介告诉日本媒体:“寺庙神社出售有两种情况: 一是住持因为负债或财务困境出售;二是后继无人。后者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买卖也越来越频繁。 ”
随着少子化与老龄化加剧,日本18万家宗教法人中超过4000家处于“休眠状态”,7000家因无人继承面临出售。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在地方政府眼中逐渐沦为“负资产”——据日本文化厅统计,仅2023年就有237座寺庙因无力维护被列为“濒危文化遗产”。
郊区人口流失更让香火钱锐减。例如,三峡川地区仅500名居民,却拥有三座寺庙、一座神社和一座教堂,竞争激烈到住持不得不靠借贷维持。这种困境催生了灰色市场:寺庙被拆毁改建停车场、墓地迁移开发房地产的案例频发,甚至有寺庙因负债数千万日元被迫拍卖。
在日本, 成为寺庙的管理者或宗教法人,并不像成为普通房产的所有者或民宿老板那么简单。
日本《宗教法人法》规定,宗教法人在设立、合并、变更、自行解散时,都必须将规定的文件、手续提交所辖厅申请认证,依照第12条规定制定该法人的章程,包括主要目的、名称、事务所所在地等13项内容,并经由公告之后,向主管官署 (文部省大臣或知事) 申请认证。
主管部门在接受认证申请之后,就以下事项决定是否给予认证:该团体是不是一个宗教团体、其章程是否符合《宗教法人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其章程的订立和公告方法是否符合本法的相关规定。
同时,根据《宗教法人法》,宗教活动收入免税,固定资产税减免,持有十年以上的资产转让收益亦无需缴税。某税务专家测算,通过宗教法人架构运营,综合税负可比普通企业低42%。
饥饿的投资者们嗅到了商机。
2024年6月,日本媒体Japan Today报道,买卖中介收到大量来自房地产商、富裕阶层等有节税需求等人群的咨询,中国富裕阶层成为收购宗教法人的新势力。
买家的如意算盘,说崩就崩
山本接受的咨询有约30%来自中国人, 他们的诉求主要是商业投资, 正如日媒采访的化名王秀英的40岁中国女富豪所言:“我们更希望购买那些有历史、有文化背景的寺庙,因为这在商业上更有吸引力。”
王秀英告诉媒体,她已经通过房产中介考察了日本各地的10多家寺庙,价格从1000万日元到3亿日元不等。“我特别中意那些带有墓地的寺庙,尤其是那些建成不到10年的新墓地。因为使用超过30年的墓地法事较少,利润不高;相反,新墓地的法事频繁,因此收益更多。”
日本已进入“多死社会”,每年约150万人的死亡催生了稳定的葬礼和法事需求。据统计,日本殡葬市场规模超2万亿日元,寺庙通过法事、墓地租赁和骨灰存放持续获利。
中国投资者瞄准带墓地的新建寺庙,因其法事需求高且维护成本低。例如,雇佣派遣住持月薪20万日元, 单场法事收费3万—4万日元,利润率远超普通房地产。
中国年轻人中流行的“寺泊” (寺庙住宿) 也被资本嗅到商机。有投资者计划将寺庙改造成高端民宿,结合茶道、坐禅体验吸引游客。这种“信仰体验经济”看似浪漫,实则是将宗教空间异化为消费景观。
深层的吸引力在于宗教法人的免税特权:布施收入免税、土地免征固定资产税,甚至转售资产可避税。更关键的是,宗教法人代表在申请日本永居或归化时,比普通企业主更具优势,这成为许多中国家庭为子女规划身份的“捷径”。
通过经营管理签证移民日本需持续经营公司并纳税,但宗教法人代表可绕过繁琐审查。日本移民律师透露,宗教法人申请归化的成功率更高,因其被视为“社会贡献者”。甚至有中介宣称:“买寺庙等于买身份”。
然而,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条路行不通。
伊森,一位从事旅游和民宿经营的小红书博主表示,日本的经营管理签证旨在鼓励外籍人士通过合法投资和经营,促进日本经济发展。但宗教法人本质上并非“营利性组织”,其资金来源多为捐赠,不符合签证要求的商业盈利条件。
另一方面,购买寺庙的成本动辄数千万日元,且需额外支付维护费用 (如修缮、运营) 。警方和税务部门会特别关注宗教法人是否存在虚假活动或非法交易。一旦被发现不符合法律要求,不仅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签证也会被吊销。
新闻报道称,日本文化厅已将“非宗教目的买卖”定性为“逃法行为”,日本税务部门也加强了对于寺庙的审查。
宗教活动收入免税,但非宗教业务 (如民宿、停车场) 需正常纳税,若发现个人收入与法人财务混同,将面临重罚。涉及文化遗产的寺庙需国家审批,外国人购买可能被叫停。而且, “不熟悉日本宗教文化的外国经营者,往往难以融入社区,甚至可能被当地居民排斥”。
投资骗局、智商税、没有价值
多年前,邓肯移民日本,在关西开设了从事短租民宿和长租公寓买卖、建筑及管理的公司。在他看来,针对华人的日本寺庙买卖生意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投资骗局。
“寺庙和宗教法人,”邓肯说,“是给大手企业避税用的。我说的大手企业,是像三菱、三井、住友、丸红这种巨无霸企业集团、财团。靠买寺庙、做宗教法人取得经营管理签证是妥妥的智商税,无一例外。”
邓肯对新周刊说,日本的寺庙土地属性一般情况下“很难或不能搞住宿业”,且“正经的寺庙土地一般被日本人视为风水好的位置,单价会比同区位高,面积一般还极大”,在他看来“投资价值或者说性价比极低”。
“对于中国投资客,日本寺庙唯一有用的就是土地。” 邓肯补充道,“如果他就想住在墓地边上、就看上寺庙的风水,是可以的,盖个自己的别墅。”
入行多年,邓肯认为日本不动产行业的上下游都有无限商机,“每个环节都赚钱,正常的不动产公司常规业务都忙不过来,不会有时间和精力搞这种很边缘的业务”。长期来看,在行业深耕的人基本都能赚钱,而跟风的都会赔钱。
邓肯遇到的中国客户各种各样,“手头几十万 (人民币) 到几十亿的都在买”。
他们的关注点“五花八门”,基本覆盖全部房产类型,“最主流的是一户建做短租、酒店做短租、整栋公寓做长租、单户塔楼炒短线、整栋公寓改酒店,停车场、码头、林地、农地、光伏和风能发电等也都很多人做”。
那么,在日本投资了不动产,会便于移民或拿永居吗?邓肯的回答是“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可以通过投资不动产拿经营管理签证,间接实现移民目的”。
他同时强调,这种方式只适合两类人:“一是有丰富经营管理经历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确实能在日本开展并落实自己的经营项目;二是有钱人,至少投入600万—1000万人民币,请人代运营。”
在各种投资标的里,用他的话讲,唯有寺庙之于普通投资者“100%都是坑”,“搞这些的都不是正经人,和忽悠人去缅甸的没啥区别”。没有大财团背书就想做宗教法人,后果只会是失败和“赔死”,然后被迫“击鼓传花,害下一个接盘侠”。
据邓肯了解,目前买寺庙被骗的中国人还不多,“但傻子总比骗子多,骗一个别说3年了,够 (骗子) 吃5—10年”。
(应被访者要求,伊森、邓肯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