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跨境电商长期主义 ,作者:拓跋勇,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周末——完成了两件事儿:带着一个团队用一周的时间从头到尾跑完了一款产品的流程,跟去年带团队从青岛过来的哥们儿见了个面。
年前哥们儿带团队过来,热火朝天地熬了一周,这次过来算是报喜,订单上涨了40%,最关键的是回去到现在一直在跟团队打基础,一款产品一款产品地跑流程,磨细节,看得出来,对于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
这一周,在跑流程的小伙伴都很给力,凌晨三四点都还在我们办公室打磨细节,我猜测的是:应该从未花这么大精力去研究产品,研究用户。这两年,真正沉下心来做事后,我发现我们这个行业,绝大多数的朋友其实并没有那么懂自己的产品,懂自己的用户。尤其是每次在做调研时,大量质量一言难尽的竞品文案,竞品视觉,给我的感觉就是: 有太多的人,烧着真金白银,在玩儿过家家的游戏。
是的,世界的格局每天都在变化,有热战,有冷战,有关税上升,有平台政策调整,但这些,并不是我们这种普通人能够左右得了的,既然如此,何不从自己能够够的事儿开始做起,把基础打好才是王道。
事实就是:做得越久,我越感觉,真正的差距并不是资源,也不是技术,更不是所谓的先机,恰恰就是一些非常底层的东西,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完成的东西。大家拥有的工具,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恰恰相反的是:每次有朋友让我推荐各类工具时,我都无比尴尬,因为有很多东西,我们压根就没研究过。我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我们的基础调研有没有问题,值不值得再来一遍,我们的文案是否足够严谨,有没有不符合用户需求的点,有没有不符合搜索引擎推荐算法的点。
周末刚结束跟哥们儿的饭局,又回到了办公室,我重新抓了一下我们一款在过去一段时间看似成功的产品的用户评论,仍然能够找出不少问题。比如因为在产品文案上过度承诺,导致客户收到货之后脱离预期的差评,其实我们只需要再优化下文案的表述方式就可以解决;比如说明书中使用教程不够清晰导致客户正常使用受阻的点,也是可以通过视频教程和图文说明可以解决的;再比如有的产品包装明明可以把关键内容标注得更清晰,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却因为自满,选择了熟视无睹。可以做的事儿简直不要太多。
当然了,前几天的数据复盘中,我们更是发现了很多原本可以规避掉的低级错误,比如因为误操作导致部分投产比较好的广告渠道数据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因为对“软件工具”过度痴迷,导致一些人工手动能够解决好的问题,最后却因为对工具的使用不当,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好在没有等到要关门的那一刻发现问题,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很多朋友总是把竞争力归结为产品创新,推广技术,产品售价,资源的规模这些外在的事儿上,忽略了人的因素,忽略了注意力的因素,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有一个阶段,我们的竞争对手面对我们的突飞猛进,选择了频频大幅降价,我一度都在想要不要跟进,要不要跟他们玩儿价格战,现在想来,得亏当时没有失去理智,得亏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在了搜索词上,投在了从更多的竞品那儿蹭流量上,投在了优化我们的广告渠道和广告的架构上,不然现在会一边痛苦迷茫,一边跟没头苍蝇一样四处寻找清仓的资源和渠道。
饭局结束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创业者?真正的创业者,永远都没办法置身事外,更别提隔岸观火了。因为你自己的路,大概率还是需要自己走,自己的梦想,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实现的,如果一个创业者,不懂自己的产品,不懂自己的业务,不懂自己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型,不可能实现稳定的营收,更不可能活得优雅。
要想做好一个创业者,首先要做好一个执行者,信心和方向,永远都是自己给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跨境电商长期主义 ,作者:拓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