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靠不住,自费、商保又只能养活少数几家,民营医院药不能停啊!
虎嗅注: 10月14日,国务院下发的《 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要求:“……对以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形式设定的具有行政许可性质的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原则上2015年底前全部取消。”文件涉及医疗的部分提出:取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资格审查、取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审查。根据 奇点网 咨询的一位行专家表示,这两项行政审批取消后,或变成协议合作,医保中心与医疗机构、药店直接签署协议,只要机构遵守医保中心定好的游戏规则,那么所有机构应该是一视同仁的。本文头图由海洛创意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取消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审查的相关文件出台后,市场热议不断。但是,市场对这一政策促进零售药店的充分竞争虽形成了共识,但对医疗机构能否获得发展优势仍有争议。一般的观点都认为,这一政策会促进社会资本办医,推动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在同一水平线竞争。不过,如果仔细分析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可以发现 医保并不能成为民营医院的助推器,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民营医院的发展壮大。
中国医保设计的出发点是广覆盖、低水平
核心需要覆盖的是最大量的人群,由于要覆盖最广大的人群,注定了医保不可能去承受很高的医疗费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医疗服务费用被人为长期压低的原因。在广覆盖和低水平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医保主要解决医疗服务中最为紧迫的诊疗环节,对于前端的预防和后端的康复这两个需要个性化的相对增加投入的环节就付之阙如了。
在这种医保体系下,医疗机构是很难依靠服务费用就能单独养活自己,在财政补贴无法大规模实现的情况下,公立医疗机构尚且需要通过以药养医来维系自身的发展,民营医院更无法不去步这一后尘。但以药养医的后果最终还是体现在医疗开支节节攀升上,这推动了政府对药价的常年调节。在这一整个市场逻辑体系下——
产品销售成为润滑整个医疗体系的核心,服务被扭曲了
因此,民营医疗机构在获得医保定点资格之后,一样是通过产品来维持自身的发展,走入与公立医院一样的竞争模式,这也是过去几十年民营医院始终无法走出一条自身特色道路的重要原因。民营医疗机构只是将原先由医生获取的药品回扣回收到机构的层面,并通过与药企的谈判将回扣变成折扣,从总体上降低采购成本,并在同时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以此来获得发展。本质上来说,这种模式要比公立的更透明一些,但医疗服务的出发点还是在于更多将产品销售出去,因此加大检查和开药的力度一样是民营医疗机构的主要手段。
民营医疗机构将医保作为主要发展支撑,无法真正壮大
而且,民营医疗机构自身的困境也非常明显,最主要的是优秀的医生人才无法获取。事业单位编制、职称和体制的稳定性都是民营的所无法提供的。在缺乏好医生的情况下,民营医院的信任度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能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去吸引客源,从而损害了自身的形象。而对病人来说,如果一样是最终不得不接受以卖产品为终极目标的服务,还不如去大医院找更为优质的医生来得放心。因此,如果民营医疗机构将医保作为自身的主要发展支撑,势必将维持市场过去的趋势,无法真正壮大。
但是,除了缺乏好医生以外,一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还是具有自身一定的优势,比如整体管理能力强,服务意识良好,有些机构在硬件设备和技术上也不弱。这些在降低成本和内部控费上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市场定位是关键。如果使用医保,其实就为民营医疗机构做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位。当然,民营医疗机构也可以拓展自费病人,但这个体量总体有限,只能养活少数几家,无法形成一个产业。而目前的商保主要集中在高端,所以也只能为少数几家高端民营医疗机构提供支撑,市场规模更小。
因此,医保资格放宽对民营医疗机构并不是利好,只是将原有的蛋糕分出来一点,但随着医保控费的加强和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加强,依靠产品获利的难度越来越高。民营医疗机构要获得发展,就必须转换思路,重新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摸索出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系村夫日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