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日渐平庸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题图来自 | 视觉中国


2015年初,还未上市的上海银行进行IPO前的增资扩股,找到了李东生的TCL集团入股。TCL开会研究后,决定按照给到的比例全额投资,按每股不高于16.57元的价格认购不超过2亿股定增股份( 不超过33.39亿元 ),持有上海银行约3.7%股份,成为第六大股东。

 

现在来看,李东生这笔投资算不上太成功,2016年上海银行上市,虽然每年都有分红,但就复权股价来说,最高点在2016年的10.66元,此后在牛市中最高价格也仅在8元附近。

 

基本面上,IPO前后的上海银行还是仅次于北京银行的全国第二大城商行,不过此后逐渐被江苏银行超越,滑落到第三位,目前也仅是在资产规模上略高于第四位的宁波银行,营收与净利润早已被宁波银行甩在身后。

 

与其他优质银行业绩持续增长相比,上海银行营收已经连续两年下滑,净利润也只能维持低速增长,比同城老大哥浦发银行略好一些,但好得有限。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营收262.47亿元,同比下降0.43%;归母净利润129.69亿元,增长1.04%。

 

如果不能扭转颓势,上海银行资产规模将很快被宁波银行超越,彻底跌出城商行三甲的位置。从目前发展态势看,这一局面似乎不可避免。

 

作为经济重镇上海的城商行,上海银行何以至此?

 

信贷多年来大量投放到地产、零售业等领域,拖累上海银行业绩

 

城商行主要业务在本地,因此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城商行的业绩有重要影响。头部城商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都是处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市。上海多年蝉联我国城市经济总量冠军,作为市属重要金融企业、本地城商行,上海银行可以说是占据天时地利。

 

成立于1996年的上海银行,起点很高,由上海本地98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上海市城市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成,被时任央行领导称为“99朵玫瑰”。在当时还不允许以地名直接命名企业,能够得到上海银行这个响亮名字,来自于中央的特批。上海市副市长庄晓天担任了上海银行首任董事长,在几年前的1992年,浦发银行成立时,也是庄晓天担任了首任董事长。可见上海市对于上海银行的重视。此外 来自工行上海分行的姜建清担任上海银行首任行长,管理层阵容可谓豪华。姜建清在上海银行任职两年后又回到了工行,并在此后接连担任工行行长和董事长,掌舵宇宙行16年

 

这样的高起点,加上上海市的经济地位,以及较早的异地拓展,使得上海本地信贷在总贷款中的比重从七成逐渐下降的四成左右,使得上海银行长期处在城商行头部位置,规模上仅次于北京银行。


上海银行,日渐平庸

上海银行,日渐平庸


从近十年业绩来看, 2022年是个分水岭,之前多数年份里能维持增长,不过增幅波动性大,好的年份增长三成以上,差的年份只有个位数甚至负增长。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营收持续下滑

 

为什么波动性较大,且近两年下行明显,要从上海银行的资产结构说起。钱投向了哪里,决定了收益状况。

 

上海银行,日渐平庸


资产结构上,上海银行近几年里金融投资与信贷并重,投资占比在39%-42%之间,呈现上升趋势,与十年前14%的比例相比更是大幅增长,信贷比例长期稳定在39%-42%之间。信贷结构长期以对公业务为主,对公业务贷款占比长期在60%以上。


信贷投向上, 长期以来房地产是上海银行的最爱 ,2020年之前,房地产在对公信贷中的占比一直居于首位,比例超过20%;规模上, 上海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一直居于城商行首位 ,多年维持在1500亿元以上,可以说是上海过去多年地产牛市的深度受益者。直到地产下行之后,与基建相关的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才超过地产,居对公贷款首位。即使近三年地产下行,上海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仍在1100亿元以上,例如信贷规模过百亿的融创上海外滩董家渡纾困项目上,上海银行也是重要的参与方之一。截至今年上半年,基建与地产类贷款占比合计达到58%左右。另外批发零售占比此前也比较高,2014年能到15%左右,随着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到今年上半年已经萎缩到8%左右。

 

其他贷款中,占比较大的主要是制造业,占比近年来提升趋势明显,占到12%左右,逐渐接近地产占比。

 

因此业绩波动较大也就好理解了,一方面投资收益受到债券市场波动以及银行的投资风格影响,每年的净收益变动较大;另一方面贷款以地产与基建为主,地产受到政策和供需影响,周期性很强,因此带来业绩的波动性。

 

近三年来业绩下滑明显,既是宏观大环境影响,需求下降,净息差下滑,另外也是与资产结构与较大关系,特别是受到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较大 。2020年开始,地产贷款余额开始下滑,从1566亿元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199亿,同时地产贷款不良率攀升明显,从2019年的0.1%攀升到2020年的2.39%,2021-2024H1也分别达到3.05%、2.56%、2.11%、1.39%。虽然不良逐渐得到控制,但规模的攀升是比较明显的,需要从营收中拿出更多的钱来核销,对于业绩的影响比较大。

 

而占比较大的批发零售行业贷款也受制于行业景气不佳,不良率在2019年一度高达10.78%,这几年逐渐消化,今年上半年降到2%。

 

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上海银行也在调整信贷结构,减少地产、批发零售等领域的贷款,增加基建、制造业、科技等领域的贷款,不过还没有形成行业经验与优质资产的积累


基建方面,以往政府基建类项目是低风险低收益项目,不过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愈加突出,资产质量也在变坏,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例,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银行该类贷款不良率0.16%,2023年和今年上半年不良率上涨到1.41%和1.37%。科技企业贷款方面,从2017年开始,上海银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贷款投放规模增加较快,余额从2016年的33亿增长到2022年的270亿元,不过从2021年开始不良大爆发,不良率从2020年的0.26%暴涨到2021年的13.15%,此后一直维持较高值,今年上半年仍在12.68%。

 

零售贷款方面,上海银行自2015年至2022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从2015年的86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157亿元,2023年增速较低,2024年上半年规模略有下滑。这一过程中存在结构性的变化, 上海银行是较早与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微众银行等互联网科技平台合作联合贷的银行 ,即银行主要出资金做消费贷,科技公司基于数据优势来做获客与风控,收益按比例分配。2015年开始上海银行就与这些科技公司发放联合贷,规模迅速膨胀, 个人消费贷规模从2016年的27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750亿元。


联合贷扩张太快,监管层担忧银行将核心的获客与风控能力外包,影响银行的竞争力,因此对于联合贷进行了严格限制,此后上海银行的消费贷规模骤降,从2019年的1750亿元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035亿元。为保持规模,上海银行加强了住房贷款的投放,从2019年的944亿元涨到2023年的1605亿元,弥补了消费贷留下的规模缺口。因此虽然上海银行零售贷款规模不算小,但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场景、获客、数据、风控上不占优势,离开合作方后业务做不起来。

 

这样, 对公贷款上,一方面原来主要的信贷方向景气度大幅下滑,信贷规模缩减,不良规模大增,另一方面新的信贷方向上表现也不太好,不良没能控制好,消耗营收和利润 。受到不良贷款增加的影响,信贷增长趋于谨慎,只能更多靠债券投资来扩表。 零售贷款上,逐渐用收益率低的房贷替换了收益率高的消费贷,对于营收影响较大 ,因此总体上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信贷规模,以及营收与利润,都降到了历史低位。

 

处在头部城商行中最差位置,资产规模前三位置难保

 

与处在城商行头部的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相比,上海银行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

 

首先, 资产扩张能力较弱 ,2021年之前,扩表能力与其他三家头部城商行差别不大,2021年至今,明显弱于其他三家,特别是与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差距大。主要是在2021年之前上海银行还有房地产贷款和消费贷的规模增长,之后这两大领域受市场变化影响很大。


 

其次,净息差更低, 上海银行是这四家银行中净息差最低的,远低于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也显著低于银行平均净息差水平在上市银行中是净息差最低的银行之一 。这严重影响了上海银行的创收能力,在资产扩张本就不足的情况下,净息差又低,更难追上其他优秀银行的步伐。


净息差低,一方面是资产结构的原因,金融投资占比高,对公与零售贷款也在经历上述结构调整,收益更低,另一方面在资金成本上不占优势。

 

 

资产规模增速慢,净息差又很低,营收增长也就成了头部城商行中最差的。

 

此外, 不良率偏高,较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高出不少,略好于北京银行 。而且上海银行在不良贷款的认定上相对于其他头部城商行更加宽松,因此资产质量更加堪忧。这表明上海银行的客群质量与风控能力相对较差,影响了资产质量,使得上海银行不得不拿出更多收入来核销坏账。



最后,拨备覆盖率相对于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这两家优秀城商行更低,这是长期以来营收增长相对不足、资产质量更差的必然结果,使得上海银行调节利润的能力和空间不足。

 


另外在中间业务上,上海银行缺少有竞争力的业务门类,主要是靠代理销售基金、保险等产品获得手续费收入,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占比近一半。近几年受资本市场调整影响明显,持续下滑,2023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2021年下滑45%,较更早的2016-2017年也是有一定差距。今年上半年又同比下滑了23.54%,在营收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16%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8.35%。与优秀上市银行相比较差,不过中间业务不强是城商行通病,目前的营收占比低于宁波银行的9.36%,好于江苏银行的5.76%。因此 上海银行的中间业务在城商行中倒也算不上差,但也难以形成加分项

 

在主要的子公司方面,上海银行主要有上银基金和上银理财两家,发展都较为一般,上银基金目前管理规模2200亿元左右,在国内公募中排名33位,居于中游,主要靠货基和债基维持规模,主权权益基金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营收与利润都不佳。上银理财3000亿左右的管理规模,在银行理财子中排名倒数。

 

这样对比来看,上海银行在四家头部城商行中竞争力相对更差,扩表不易,净息差又低,创收能力受限,资产质量又不够好,消耗更多营收,通过调节拨备来增加利润的空间也较小一些。业务表现上受到较大的掣肘。核心因素更多是资产质量的不足,对于贷款的风险控制相对更差,没有在对公与零售领域形成足够的数据与经验积累,不能在贷款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与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零售贷款等领域形成竞争力相比,上海银行的经营能力略显不足。

 

上海银行的营收与利润已经低于其他三家银行,仅在资产规模上目前略高于宁波银行。 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银行资产规模3.22万亿,宁波银行为3.03万亿,相差6%,不过宁波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好于上海银行,今年上半年高出上海银行近十个百分点 。按照这样的速度,明年应该就会在资产规模上超越上海银行。作为曾经长期居于行业次席的城商行,上海银行将无奈滑落到第四位。

 

总体来说, 上海银行倒也并没有太差,只是与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等成长性较高的城商行相比,明显更加平庸,缺乏亮点。

 

战略能力不足是上海银行日渐平庸的重要原因

 

很多银行业绩平庸的原因在于管理层更替较为频繁,银行成为一部分高管履历镀金的地方,执掌银行一段时间后就升迁或调走,影响了战略的稳定性。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高管缺少银行业从业经验,影响了决策的专业性。上海的金融国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以及沪上交易所的高管经常互换,可能有其合理性,不过也往往让企业高层决策的专业性受到影响。

 

而上海银行并没有出现这一问题,现任董事长金煜此前为建行上海分行副行长,2011年就加入上海银行任行长,2015年升任董事长,执掌上海银行至今。这一点上与江苏银行有点相似,江苏银行董事长夏平也是建行出身,自2013年开始担任江苏银行董事长,任期较长,又有大行的业务管理经验。不过江苏银行业绩相对更加出色,而上海银行略显黯淡。

 

与上海其他金融国企相比,上海银行的稳定性更强,且包括董事长、行长等都大多来自建行,有大行背景,专业性应该也有保证。

 

股权结构上,上海银行也比较稳定,本地国资上海联合投资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5%左右,此外上海本地国企、外资桑坦德银行、民企TCL集团也都有分散持股,不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多种类型的股东同时存在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化程度。

 

本应该更好的上海银行,为何业绩没有表现更优?

 

虽说上海作为金融重镇,是银行必争之地,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上海银行有影响,不过江浙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同样是各大银行的重点布局之处,上海银行发展不及江浙沪其他的明星城商行,更多还是要从自身角度找原因。

 

其中的核心原因,可能在于战略上的不清晰。上海银行长期以来提及的战略主要有一个,即“精品银行”战略,自2012年提出并通过连续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的形式来实施,旨在转变粗放式发展和同质化竞争方式,探索中小银行转型发展新路,目标是服务专业、品质卓越。这一战略提出时,上海银行董事长为在中投任职的范一飞兼任,范一飞于2015年初离任,去央行做了副行长,后来在2022年被查。“精品银行”战略则一直沿用。

 

一个战略执行了十几年可谓相当稳定,不过这么长时间里银行业经历了经营环境的复杂多轮变化,战略却还是当初那个战略,也凸显了“精品银行”战略过于空泛的特点 。内涵缺乏清晰的阐述,具体服务怎样的客群,以怎样的业务为长期发展目标与重心,并没有在战略中明确落实。这使得“精品银行”并不像战略,而更多是目标,有目标却缺乏具体实现路径,在经营中遇到各样环境自然就会随时调转方向,不利于核心能力的构建。

 

比如消费贷更加赚钱,2015年左右消费贷崛起,上海银行与科技平台合作放贷,赚了不少,政策调整后,上海银行并不是在消费贷继续深耕,补上数据与获客能力的欠缺,而是在房贷和个人经营贷上加大了投入。对公贷款上,也是长期在地产、批发零售行业上着力颇多,缺乏战略上的远见。到底做怎样的业务才是“精品银行”,可能上海银行本身并没有想清楚,更多时候是眼下什么方向有高收益就加强投入,这样的业务发展策略,显然不能让上海银行飞得更高。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