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一记警钟敲响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8月21日,一则 “严禁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 的消息引起资本市场注意。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卫健委牵头组织制定了《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将加强互联网诊疗活动监管。其中特别提到: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


对此,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均回应:目前没有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业务。


京东健康告诉健识局: 平台的处方药由医生开具。AI自动生成处方是监管红线,行业内规范化的平台从未触线。


医联集团回应健识局:公司的医疗大语言模型MedGPT在内测阶段,目前暂不对外使用。医联会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下,根据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加速新产品的应用落地。


与此同时,几大互联网医药平台、医药电商平台上,医师开方子都是“秒开”。这又是怎么回事?


严禁AI自动生成处方


按照北京市颁布的最新规定, 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 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


健识局尝试了多个线上买药平台, 均能在一两分钟内取得电子处方单。 有患者也曾向媒体表示,自己在平台买药时,医师接诊后能在几秒后发出数条信息,患者很快就取得了处方单和购买链接。如此高效的回应让患者怀疑屏幕背后接诊的究竟是不是医生。


对此,京东健康指出:平台开方都由医生手工开具,背后有5万名以上副主任级别以上的医生,24小时的接诊服务还有其全职医生兜底。全职医生有晚班排班接诊,覆盖儿科、皮肤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不过,能否每个都实现快速开方,不同接诊医生也会有差异。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大型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入驻医生多,接诊医生也多,能够保障患者的处方按时开具。


但是,小规模的互医平台呢?每一笔订单背后都有医生在看吗?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互联网医院仅158家;2022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700家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超过2590万人次。这其中大部分是公立医院开设的互联网医院,也有一大部分是平台型互联网医院。 不少平台型互联网医院因为聚集不到大量医生,存在着先药后方、AI生成处方、误诊等问题, 媒体曝光的也不少。


健识局注意到,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制定《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针对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医务人员合法资质、业务规范、质量安全等做出明确要求。其中就明确不能AI开方。


北京此次《实施办法》是一次地方落地政策的颁布。 另外,山东、天津卫健委均已发布通知落实该项监管政策。


此次的《实施办法》针对处方药开具作了明确限制:处方须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经药师审核合格才能生效。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另外,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


京东健康向健识局介绍, 平台的AI功能只用于分诊和医生辅诊。 前者是为了用户快速匹配到医生,后者可以提升医生工作效率,绝对不会用于开处方。


AI+医疗应用,阻碍重重


AI是今年上半年全行业最热门的话题,除了ChatGPT、AI制图之外,各行各业都在寻找AI和实际业务结合的点。医药医疗领域,AI制药、AI辅助诊断、AI问诊等新技术也引发了大量关注。


但是,AI要应用到关系人类健康的医疗环节,要迈过的门槛不止一道。


前面提到的医联推出的MedGPT,就是AI在诊疗过程中的实验性应用。AI代替医生,在问诊中辨别患者的表面症状,再给出相对准确的诊断意见,这是一项看起来很诱人的新技术。


今年5月,医联集团推出旗下首款AI医生MedGPT。根据8小时的测评,MedGPT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心内科、消化内科等10位医生共同对100多名患者进行了问诊。经北大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专家教授评测后,MedGPT与三甲医院主治医生在比分结果上一致性达到96%。


但要让MedGPT去下诊断、开处方,最大的阻碍来自于医疗服务的结果由谁负责。


就像风靡世界的ChatGPT以及其他所有AI产品一样,机器语言、大模型得出的结果,最终是谁来承担后果,目前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AI技术可以辅助人类做出决策,但不能代替人类做判断, 这是AI不可能跨越的红线。


尤其是在互联网医疗这样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领域,即便AI能比大专家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数据,人类也不可能把生命权交给电脑。


中国对互联网医疗一直采取严谨的态度,哪怕有部分医疗机构或平台试图钻监管的空子,基本很快就会被揪出来。


2022年8月,据北京市昌平区卫监所公布,该地有一家中医备案诊所在网上无资质进行互联网诊疗。经查,医生通过与患者微信视频给患者开具中药处方,药品由第三方医院快递给患者,患者自始至终都没有去过医院接受医生的诊断。最终这家医院被予以行政处罚。


可以看到,AI流行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在迎来全方位的规范。行业龙头已经做出表态:京东健康、医联集团等向健识局表示,公司正在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致力于为自身业务建立比国家要求、行业标准更高的管理规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健识局 (ID:jianshiju01) ,作者:杨曦霞,编辑:江芸、贾亭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