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高铁”会是凯文凯利所说的哪种“必然”?
我是在参观完CES Asia赶去浦东机场的磁悬浮上看到这条新闻的,后者最高时速350公里,而超级高铁将达到每小时1200公里,从上海回北京只需一小时。尽管公测只是整个超级高铁系统的一部分,离真正商用尚待时日,但坐在磁悬浮上看到更高阶的陆上交通诞生,确实感到技术演进的速度如窗外景致一般呼啸而过。
今天我们来谈谈交通。
文明的标志物
事实上,拉伸历史的宽度,从人类十万年前仰仗双脚走出非洲,到四千年前驾驭马匹,再到最近一两百年的汽车轰鸣,交通工具几乎可被视作人类文明在不同阶段最直观的标志物——某种意义上,这也解释了为何交通工具在任何时代都盛产“概念” (看看如今各种光怪陆离的demo展示便知) ,以及为何科幻作家从不在绘制未来交通盛景时吝惜笔墨的原因。
人类学家费利克斯·菲兰德曾历时13年制作了一部名为《Anthropocene》的三分钟视频作品,他将来自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等机构的数据输入一台普通家用电脑,与地球夜景照片叠加在一起,描绘了一张由公路,铁路,输电线和海底光缆共同编织的交通网络,用这张细密之网诠释了人类文明与地球的“互驯”过程。
这张巨网也同时彰显了人类野心,如科幻作家韩松所言,交通工具代表了人类最根本的梦想: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约束。而很大程度上,交通工具的技术演进与城市的兴盛息息相关。
举个例子,你知道,随着超级城市的逐步诞生 (根据咨询公司Frost& Sullivan预测:2025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将达到46亿,占全世界人口60%,这会导致超大城市的出现) ,更多人口将完成涌入城市的伟大迁徙,所谓“城市人口承载力极限”的古老论调必将也必须被技术攻克——而如今火热的自动驾驶汽车或许就将助力城市化的扩张。
当然,不妨顺便一说,若将“突破空间和时间约束”这一有关交通的宏愿推至极致,也许就像科幻作家陈楸帆所言,《星际迷航》中的“远距传送”才是人类交通方式的终极想象,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汉森教授就曾表示:“如果你相信人体是无数原子以一种特定方式聚合在一起的产物,那你就会相信在将来某一天,我们便可将人员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虽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因为这种传输并不违反任何基本的物理学定律。”——相信那时,“城市”的概念将变得多余。
哪种“必然”
未来始于现实,如你所知,除了通过数据为城市“画像”,重组资源,从效率一端盘活城市交通脉络,在多数人的直觉里,未来人类交通工具——那些“很硬”的部分,与现在理应云泥之别——毕竟好莱坞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
但现实却如做旧一般了无生趣,最典型的例子即是会飞的汽车,“飞行的汽车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作为197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从小就相信未来一定会有飞行的汽车,因为它总是出现当时的科幻小说中,但实际上从未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科幻小说家William Hertling的这段感喟还有一个来自彼得·蒂尔的更知名版本,“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 140 个字符。”
当然,翻看科技资讯,你会发现,不时有能令人短暂飞行的炫酷交通工具被制造出来——但也止于此,譬如飞行背包,悬浮滑板,飞行滑板,会飞的自行车,折叠飞机……
事实上,科技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被人类群体最终采纳的并不一定是最炫酷的,尤其交通领域——作为一个基于大规模连接的复杂系统,它注定为那些新奇之物设置了大规模制造的复杂壁垒。
记得之前采访张向东,那时他刚从德国的腓德烈斯哈芬回来,齐柏林飞艇的发源地,他跟我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你不觉得 (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 齐柏林飞艇更像是那种很科幻,来自外星的感觉么?现在看依旧震撼,怎么当时就有这种技术?飞行速度已经达到每小时100多公里,可以搭载几百人,里面像酒店一样有服务员,餐馆和住的地方。它其实比飞机早,但后来飞机变成一种更主流的交通工具。”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诸如齐柏林飞艇,飞行背包,悬浮滑板,飞行滑板会不断涌现?
从最浅表的角度,科技发展有迹可循,一定程度上,每个技术转捩点 (譬如当下的“智能”化) 都会令制造业激越昂扬,从而诞生某些奇葩发明,譬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各种荒诞的机械化发明。
而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如凯文凯利所言,技术发展有其必然性,倘若互换技术与人类的角色——发明家不过是“必然”出现的那项发明的媒介。“必然这个词用于科技时有两种意义。其一,一项发明必须有一件实物存在。从这个意义说,一切可行技术都具有必然性,它迟早会被某个疯狂爱好发明的人竭尽所能拼凑出来。喷气背包、水下住所、夜光猫和遗忘药丸,在时间的帮助下,所有发明的样机或演示版必然将被召唤出来。因此从这个无足轻重的意义上,所有技术都是必然的。时间倒回,它还会被再次发明出来。”KK论述道,“其二,‘必然’更具实质性的意义是一定程度的共识和生命力。一项技术被使用后必须在技术元素中流行开来,或者至少在科技领域的某个部分流行。”
好吧,希望超级高铁的到来,属于第二种“必然”,祝它好运。
本文由 李北辰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8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