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中国铝材第一镇,做对了什么?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瞭望智库(ID:zhczyj) ,作者:崔赫翾(瞭望智库观察员),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曾是珠三角地区专业镇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 然而,几十年后,自主品牌缺乏、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区域产业雷同等问题,正在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处于佛山的大沥镇脱颖而出——它没有铝矿资源,却成为“中国铝材第一镇”。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个小镇居然破解了困扰其他地方多年的环保、土地等难题,在国内率先缔造出数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大沥镇到底做对了什么?


一、“商”的基因


“商”一直印刻在大沥的基因中。


站在连通广佛的第一条陆路交通省佛通衢上,往东走是千年商埠广州沙面,西行则直通佛山南海大沥,这独特的地缘优势,造就了大沥的商贸基因。


明永乐时期,大沥因商而兴。明清两代,大沥曾出现的圩市共达16个之多。盐步圩是省佛通衢盐步境内最大的圩市,商贸贸易相当繁华 (注:圩市即集市) 。“近来似城郭,茶肆酒楼新。”清代学者胡方的诗就描绘了盐步圩盛景。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省佛通衢古驿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建成的广佛公路成为了广佛交往的新纽带。那时物资奇缺,来自四川、重庆乃至海南的汽车前往广州都要经过这条道路,从外地来的卡车司机们在广州卸完货,大都喜欢在经过大沥时拉点货物带回去。一来二去,广佛公路两旁就出现了从事烟草和副食品买卖的个体户。


毕竟,珠三角人们浓厚的商业意识,也应了老百姓那句口头禅:“卖雪条也要当老板。”不少人在这里找到了“商机”。


1985年,14岁的林治平放弃原本成绩优异的学业下海经商。林治平的这一决定,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和惋惜。只有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变卖家里值钱的家当,为林治平凑齐了1200元。


拿着这笔来之不易的创业资金,林治平开始到当时大沥最繁华的商业街——兴隆大街寻找商机。经过细心观察,林治平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卖录音磁带。“当时整个大沥只有一家卖磁带,所以我觉得这个生意可以做。别人卖十多元一盒,我只卖十元钱。”林治平的生意一下就红火起来。


为了拿到更多便宜货,他每隔两三天就要从大沥骑自行车到东莞拿货。为了不耽误生意,林治平经常傍晚时候骑车出发,凌晨到达东莞后,便蹲在人家店门口等候。“一拿了货就立马回来,刚好又赶上摆摊时间。”7个月后,他便赚到了人生第一个3万元。


除了一条路带来的商机,政策上也为这些商业嗅觉灵敏的人提供了便利。


改革开放初期,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大农业一部分的乡镇企业承包到户。政策一放开,一时间,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竞相涌现——从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不断裂变,许多专业镇就这样出现了。 (注:专业镇即以某种专业产品为主导,以某个区域为聚集地,资源、技术、信息相对集中,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


也正是有了这些星罗棋布的专业镇做支撑,珠三角后来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二、与铝结缘,蓬勃发展


毗邻广州、呼应香港的大沥,受到两个大都会的辐射,不少行业迅速崛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产业就是铝。


要说大沥与铝结缘,要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讲起。那时候一群大沥人聚集在广州茶仔园,以回收和拆解废旧五金谋生。到五六十年代茶仔园关闭后,一部分人返回大沥,继续从事废旧五金冶炼。 为了增加产品附加值,他们开始逐渐向加工环节延伸,将金属做成半成品供给工业生产。


不过上世纪70年代之前,国内铝型材产业一直由军工企业垄断,直到80年代中期,大沥一些从事废旧五金回收和熔铸的民营企业向下游延伸,开始发展铝型材加工业。


1984年,大沥人邝锦华、梁灼林等人开办的谢边铝材厂,因为没钱买金属挤压机,就用塑料挤压机“顶上”。他们用简陋的熔炉、粗放的工艺上马,开启了大沥有色金属制造业发展的篇章。


1986年,陈亚海从老家湛江来到大沥闯荡,他从两三个人的作坊开始做废旧金属回收。之后,陈亚海的三个兄弟也不断地加入进来,原来仅100平方米的小作坊扩大至一万平方米。


到了90年代,随着铝型材市场需求爆发,越来越多大沥人投身这一行业。1992年,林治平决定代理铝型材挤压机。可是该去哪寻找合适的机器来源呢?这时,林治平想起曾经接待过一位经营铝型材挤压机的朋友,为此他特地飞赴无锡,向朋友寻求帮助。


“到那之后才发现,机器都太贵了。”正当林治平准备失望而归时,朋友告诉他“可以以出厂价30%的价格,把机器出售给他”。既有货源也有商机,回到大沥后,林治平立马开始在大沥广播站打广告,之后的一段时间,他的电话每天都会被“打爆”。短短几个月,林治平便赚到了1700多万元。


大沥没有铝矿资源,经营者就从外地购买铝锭回来加工,再将产品销往全国。 为了攻克技术和人才难关,一些企业老板专程开车到广州等地聘请“星期六工程师”。


那时每到周末,广州院校门口总是停着些小轿车,接送刚刚放下教鞭的大学教授到工厂“炒更”。在这些企业家的推动下,大沥铝型材很快突破了原材料和技术等难关,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注:炒更来源于粤语。形象地说明:要取得业余收入,就必须把握好晚上的时间。)


在鼎盛时期,大沥一度集聚了近200家铝型材企业,建筑铝型材的产量占全国30%,镇级销量和出口额排名均处于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和贸易基地。也正因如此,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在2003年授予大沥“中国铝材第一镇”的称号。


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发家于大沥的坚美铝业的行业地位:在全国49座300米以上超高建筑幕墙中,有17座用坚美铝材;全球10座44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幕墙,有5座用坚美铝材。


2005年10月12日,世人瞩目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次“神六”飞船的重量相比以往减轻了30%,能成功“瘦身”背后的功臣之一就是大沥新型铝钛合金产品。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大沥铝型材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三、内忧外患,到处是坎


然而,这个正处于高光时刻的产业却在2007年迎来了一场历时多年的“环保风暴”。


2007年,一篇名为《英国垃圾终点在中国》的新闻报道出现在英国天空电视台网站。该文写道:“世界最大巨轮爱玛·马士基载着17万吨垃圾驶向中国,其目的地是广东南海联滘村。”


虽然大沥铝型材行业从废旧金属加工衍生发展而来,但废料回收加工这一行业却并未消失。不仅如此, 大沥一度成为垃圾废料回收全球产业链条上的“集散地”。


在这其中, 大沥的水体和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铝型材企业产生的含有致癌物质“铬”的废水,由于污水处理投资巨大,加上监控措施不力,很长时间以来,大量废水、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水域,导致大沥地表河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严重超标。而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火电发电机组产生的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及铝型材加工企业电解铝过程排放的无色无臭氟化氢等。


虽然早在90年代时,大沥镇政府就严格要求铝型材企业按国家生产条件及标准进行生产,到1999年20多家铝型材厂改进了挤压、熔铸等工艺流程,并从国外引进了喷涂、电泳的先进生产设备,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但是,处于大沥铝型材行业金字塔底端的小型铝厂只顾疯狂地追逐利润,在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投入很少,他们不顾污染环境不停地生产。


 “无牌无证的小铝厂喜欢在晚上没人管的时候作业,如果风向对的话,难闻的气味直接吹向居民区,晚上的空气和白天一样令人难受。”时任大沥镇联滘村党支部书记黄浩华曾说道。


一场环保战役势在必行。


而环境容量趋窄,加上当地小作坊式企业众多、占用大量土地,导致大沥镇土地供应紧张,早就无多余空间供企业增资扩产。大沥不少铝型材企业也开始选择外迁谋求发展。一些优质企业开始逐步迁往广东欠发达区域和北方省份,如亚洲铝厂整体迁到肇庆,华昌铝厂已在临朐建立分厂,凤铝也出走了。


不仅内忧,还有外患。受到国家取消铝型材出口退税政策、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铝型材市场大幅萎缩。外加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一批小型铝材厂倒闭。到2008年,大沥铝型材企业锐减至50多家。


随着国家对期货市场的整顿,南方交易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也就导致了一个困局: 大沥的有色金属交易虽然占全国的30%,但大都以现货交易为主,开票、结算等环节多发生在外地,大沥也不享有有色金属的现货市场定价权。 (注:1995年前后,位于大沥黄岐的南方交易所,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当时外国人到中国卖货,也要先看看大沥的交易价格才能定价。)


一时间, “产业空心化”席卷大沥,这个“中国铝材第一镇”开始有些力不从心。


四、洗牌,转型


想要生存就要转型,可是,问题到底在哪里?


第一就是大沥镇的铝型材生产大多处于产业链条中的加工制造环节 (即从氧化铝到铝型材粗加工)附加值低。 而在铝型材的成本结构中,原料铝的比重占到了八成以上,员工工资占到了一成左右。


为了获取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必须向上游的铝土矿 (包括废旧金属回收加工业) 和下游的铝材深加工行业延伸。这不仅可以为大沥镇的铝型材行业提供充分的、优质的原材料供给,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内部化降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成本。


第二就是大沥镇的铝型材企业多数仍停留在建筑型材领域,该领域由于技术含量不高、进入壁垒较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效益普遍不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铝材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铝型材应用范围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工业领域 (例如汽车、高铁、飞机、轮船等) 且有扩张之势。


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型材,工业型材有着更高的附加值,并且由于其不需进行表面处理,更符合环保的要求。 从长远来看,大沥镇的铝型材行业应该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向有更广阔市场前景、较高环保水平、较高社会效益的工业型材发展。


问题想明白了,转型的阵痛就能够更坚定地克服过去。到2009年11月,大沥镇共有2200多家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被取缔。一批小熔铸企业和174家小铝材企业也开始关停整治。


为让企业集中入园,大沥兴建了高标准的铝型材加工区;通过建设南海有色金属工业园,形成一个以大沥为核心,以30000亩有色金属工业园为载体的中国有色金属专业产品区;建设国家级的有色金属展览交易中心及现代化的专业市场和物流配送区,则是大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的重大举措。


经过五年的艰难探索,大沥铝材成功把“污染大户”的帽子摘下。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那个时期大沥铝型材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但大沥铝材的整体实力比以前更强了,因为留下来的企业纷纷走上了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曾经的“环境杀手”实现了华丽转身。


大沥镇不仅传统优势产业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了优化,而且产业无序发展等现象得到了改变,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制造业产能不断增加。


五、重夺话语权


2013年,在区划调整后,大沥开始进一步深挖交易链条价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将有色金属贸易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大沥特色的支柱产业。这年11月,大沥镇筹建广东省第一个有色金属原材料现货交易平台,并出台了《大沥镇扶持有色金属交易平台建设和发展实施细则》,包含设立企业专项奖励等政策,助推有色金属企业做大做强。


2014年3月,广东有色金属交易平台成立,这是大沥重构产业格局迈出的重要一步。平台成立后,加速了有色金属贸易的结算、融资环节回到大沥。


平台通过电子交易系统,为“场内交易”双方提供供求对接、合同订立、履约监管、资金结算、供应链融资、仓储物流、质量检测和纠纷处理等服务,从而破解了以往异地结算的难题,2017年平台交易额超千亿元。


2019年,交易中心发布了“华南铝价”,夺得铝产品现货市场定价权。现在上海和南海两地有色金属价格基本持平,很多过去前往上海交易的贸易商又都回到了大沥。


嗅觉敏锐的大沥人还将目光投向全新的全铝家居行业。早在2013年,从湖南来到大沥创业的谭有明开始做起了橱柜晶钢门生意。那时的晶钢门档次不高,价钱也是越卖越低。一次偶然的机会,谭有明的公司用铝材来代替之前的晶钢门板,而这个改变竟然颇受消费者的欢迎。


于是通过一步一步尝试,从铝制橱柜门到全铝柜体,逐步延伸到全铝制作的衣柜、酒柜、书柜……他的公司就这样成为大沥最早进入全铝家居的企业之一。


数年内, 大沥全铝家居企业从最先“吃螃蟹”的4家企业,发展到了超过3000家的产业集群。


大沥及周边地区集聚的千余家全铝家居企业,其中不少已进军国外市场,并且制定了大沥·中国全铝家居指数线。


像珠三角的所有专业镇一样,大沥生于草莽,曾经野蛮发展迸发了无限活力,也曾因此而付出过巨大代价;在经历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后,大沥铝型材行业步入产城发展的进阶之路。


大沥的发展路径也为珠三角众多专业镇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通过凝聚各方面创新资源、紧跟市场变化、提升创新能力,才是专业镇共同的应对之策。


参考资料:

1. 大沥:“无中生有”的中国铝材第一镇丨佛山在线,2019-03-08

2. 大沥铝型材:老集群的新“出口”丨佛山市工商业联合会,2021-09-06

3. 大沥铝材30年:一个产业联盟的成长记丨南方日报,2019-01-11

4. 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对比研究丨中国软科学,2008-05

5. 大沥铝材五年“环保变形记”丨南方日报,2012-11-08 

6. 专业镇经济疲软已成珠三角模式不得不正视问题丨经济日报,2021- 04-2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瞭望智库(ID:zhczyj) ,作者:崔赫翾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