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变得“抠门”了?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这一届年轻人越来越抠门了。


省钱成为他们的生活主旋律,甚至有越省钱越快乐的趋势。媒体报道年轻人的新动向,对此可见一斑:社区食堂、零食折扣店、剩菜盲盒小程序是他们新宠,逛中老年服装店、搞没钱风穿搭、跟夕阳红旅游是他们的新团建。


曾经喜欢多花钱或提前消费的年轻人去哪里了?为什么这一届年轻人那么抠门,抠门经济走向何方?


一、年轻人的人力资本回报降低


大方阔绰的理由有很多,但抠门的理由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没钱。


这一届年轻人,存款不多是普遍现象。DT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轻人存钱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约占比例五分之一的人存款在1万元以内,53.7%的年轻人存款不足10万元。不要以为这个数据很低——事实上,对比过去,年轻人储蓄率整体已经在上升,而储蓄率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感觉。


当下林林总总的年轻人省钱模式,其实都是消费降级之变体,不过是宏观潮流中的一朵浪花。今天的年轻人,真的比过去穷,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投资回报也更低。抠门之举,是不得已选择的消费降级。


消费降级的动力之一,就是就业难度大。2023 年 4 月,官方数据称城镇地区青年失业率为 20.4%,意味着五个年轻人中至少一个失业。过去,好工作首要原则是钱多有发展空间,如今的好工作首选原则是稳定。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如果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他们拥有的最大资本其实是人力资本,也就是变卖自己的劳动时间所换取的报酬。他们没有中老年的财富,却有中老人没有的时间。


有一段时间,“年轻就是财富”,在经济向好的趋势下,年轻人的工资收入预期看涨,而他们家庭负担小,所以更敢于提前消费,因此引领了不少消费风潮。但经济低迷时,年轻等于没有积累,就业形势不好,那么年轻人自然就走上了省钱之路。


对比不少主播年入一个小目标之类的新闻,真实世界并没有那么魔幻。真相是,如果年轻人找工作难,他们工作的可支配收入也在降低;也就是说,即使工资名义上比起过去有上涨,但对比房价、租房、交通、餐饮等支出的上涨,不少年轻人的实际收入是缩水的。


根据《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超七成本科生毕业起薪在3000~7000元之间,其中仅4.3%的20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过万,不到二十分之一。这些毕业生往往集中于少数专业,比如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土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等。数据还显示,即使毕业五年,要达到月薪过万也不容易,大概只有44.6%的本科生月收入过万。


对于普通人来说,无需分析宏观报告钻研投资数据,只要观察身边的情况就可以一叶知秋。在信贷经济下,任何消费,其实不仅是对于当下收入的一种分配,也是对于未来收入的预先安排。


经济向好,大家就敢于花钱,甚至加大杠杆,最大幅度利用未来的钱;反过来,如果预期不好,大家会减少借钱,甚至加大存款,为未来未雨绸缪。


房地产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大的投资,也是最大的消费,这也是过去多数人敢于贷款30年买房甚至不惜贷款到最大额度。因为大家预期房价会涨工资会涨,因此在消费与投资中,也敢于加大杠杆。而在当下,大家没有如过去那样大笔借款买房,反而提前还贷,尽可能降低杠杆。


以刚刚过去的2023年“十一”黄金周来比较,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假期八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较2019年增长4.1%,国内旅游支出7534.3亿元,较2019年增长1.5%。粗看一下,好像数据都在上涨,对比一下可以看出,虽然名义GDP上升了20%多,人数增加幅度却大于支出增加幅度,这意味着出去玩的人多了,花的钱却少了。


抠门可以说是社会的集体情绪,不仅年轻人如此。年轻人抠门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他们在社交媒体更活跃,话语权更重。


二、抠门的情绪价值


也正因此,抠门不是新闻,抠门成为时髦是新现象。


各种省钱门道和风潮出现,无论讲究简洁生活的哲学,还是各种省钱窍门,这些都是流量密码,在社交媒体赢得一波又一波的点赞。对于年轻人来说,情绪价值永远是无价,能给予情绪价值的商品与服务,才是未来真正蓝海。


曾经,在社交媒体,炫富是最主流的门派;如今省钱大潮下,越来越多人在社交媒体大大方方地分享自己的省钱经历及穷鬼心得,成为一种新时髦。承认自己抠门,在过去需要消费自尊,但今天越来越多人不仅不会觉得没面子,反而可能通过大众共鸣,赢得新的情绪价值。


不仅如此,各种新流行的社会现象,都有省钱的影子:尽可能多看少休息的旅行换个马甲叫特种兵旅行,不花钱压马路有个时髦名词citywalk,在商场只看不买叫调研式购物,嘴里吃的还是身上穿的抑或平时玩的: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只买便宜的,不买贵的。


当然,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抠门,也可以说是对过去沉湎消费主义的一种修正,让年轻人可以多个角度审视自身和消费的关系。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曾经有“新穷人”的说法,那就是在今天,不消费或者消费少的人,往往就被定义为新穷人——如果过去穷人意味着失业,那么今天穷人意味着缺乏消费能力,或称之为“有缺陷的消费者”。这一身份的转化意味着,如果说过去的穷人在穷困之外,依靠社会舆论、工作伦理等理念尚可获得认可之际,今天的穷人可能遭遇同样的待遇,却缺乏同等的同情与关注。


月光族、蜗居、穷忙族等名词话语满天飞背后,隐含着新穷人的窘迫困境,体现了现代社会或后工业化时代的吊诡之处:随着技术的进步导致生产进一步过剩,进一步凸显了消费的稀缺,而工作伦理的丧失以及消费美学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新穷人的无力感,投射了深陷消费社会的我们种种怪诞现实与集体焦虑。


在过去,富裕成为社会整体的追求,丰裕社会制造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也鼓励消费,如此造就越来越多消费过度的消费者,这使得大家为了成为合格的消费者,拼命努力工作,追求财富,这也是社会越来越卷的原因之一。


今天,在各种风潮之下,大家开始反思,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财富来支撑消费么?如果我们不消费或者减少消费,是不是就真的不快乐或者不开心了?从这个意义而言,抠门的年轻人也迎合了这一潮流,让抠门流行成为文化,也是硬核年轻人情绪价值的体现。


三、抠门经济vs涓滴效应


抠门是否会形成新的抠门经济?坦白说,小生态容易,大产业困难。


原因很简单,作为家庭个人,省钱固然可以节流,但无法开源就没有发达机会,行业和经济也类似。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大妈十年前出国,现在再回国,最震惊她的变化是什么?很多,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无处不在,高楼大厦、房价工资、网购外卖等,大概都会让她大为震撼。不过,如果她善于观察,今天的年轻人和老年人扎堆的地方重叠不少。她也许会发现,在她日常活动中,在原本中老人喜欢的活动中,无论老年旅行团还是社区食堂,还是提供空调图书馆商场等花钱少的地方,可能都有不少年轻人出没。


极端地说,一个消费行为日趋老年化的社会,虽然存在不少局部机会,但整体显然不如年轻人大方消费的社会来得有活力、有想象力有扩张性。


虽然多数人都批判消费主义、厌恶不平等甚至反感富人,但事实上,这些因素很可能是经济繁荣的必然特征之一。


在经济上,有一个词叫涓滴效应或者利益均沾论,就是说有钱人办企业或者发达地区的消费,可以带动穷人与落后地区。这听起来有点类似我们中国的“先富带动后富”理论。


如今,在经济乏力和收入不平等的压力之下,涓滴效应作用显然没有彻底发挥;而年轻人的抠门经济,倒是有些类似涓滴效应的反向版,对于经济的作用看起来也是收缩为主而不是扩大效应。


很类似的,当年日本经济低迷之后,也有一段时间进入到热爱打折商品的阶段,这期间固然涌现了优衣库这样的优秀企业,但要再形成一种新的行业新蓝海还是很困难。


本质上,经济是依赖消费以及扩张的。


目前来看,社区食堂、临期食品、打折商品魔盒等新形态,显然契合了年轻省钱还要好玩的心态,不少资本和自媒体也在鼓吹带火抠门经济,但局部热闹无助于整体提升。如果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本质上还是要扩大消费,造成势能。


有媒体报道,大城市社保基数提升,自己缴纳社保的年轻人因为几百块的涨幅,连社保这块都省了。这映射是社会经济的变化,如果经济真的失去了消费的热情,那么其动力必然大打折扣。


年轻人省钱无可厚非,但如果让经济重拾动力,让一部分年轻人继续敢于花钱,让喜欢省钱的年轻人的省钱变为一种主动选择,或许更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风声OPINION (ID:ifengopinion) ,作者:徐瑾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