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回答六个关于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每年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前瞻,结合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内容,经济观察网梳理出两次会议中有关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政策的六个问题。
问: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答: “回升向好”是对目前中国经济的整体判断,这延续了2023年年初以来的政策表述。
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了,进一步“回升向好”需要面临的挑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与2022年多次高层会议屡次提及的“三重压力”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相比,经过疫情防控转段,“供给冲击”的问题得到缓和,取而代之的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隐患较多”,2023年诸如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部分呈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此外,房地产等行业也暴露了较多风险,这是疫情防控转段后逐渐显现的“新问题”。
尽管有这些挑战,但整体上“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问:2024年整体政策取向有什么变化?
答: “稳中求进”依然是工作的总基调,但在具体表述上有所调整,即“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与前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字当头”的表述有所区别,特别是“以进求稳”,显现了更为积极的政策取向,意味着“稳”不是消极的“稳”,而是通过更多作为,在更有力的增长中“求稳”。
要“求进”的不光是经济政策,各类政策要“先立后破”、要“形成合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会议还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求进”中,经济大省被寄予厚望。会议提出, 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此外,“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放在了“防范化解风险”之前,释放了更积极的信号。“活力”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的关键词。会议提出,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问:2024年财政、货币政策定调如何?
答: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
从政策取向来看,“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与去年的“加力提效”基本一致,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认为,强调适度,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随着经济持续修复,财政增收有基础,政策过度扩张力度的必要性下降,同时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今年底中央财政增发国债1万亿元转移支付给地方使用,考虑到债券发行、资金拨付、项目端申报等均需要时间,形成实际投资支出将在明年。
2023年财政赤字率为3.8%。温彬认为,2024年赤字率将继续突破3.0%,但低于2023年的水平,从而为应对内外部的不确定性留有余地,若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不排除年中上调预算的可能性;专项债额度则有可能从2023年的3.8万亿元小幅增加至4.0万亿元左右。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民生银行首经团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十大关注点》一文中表示,“灵活适度”的提法在2019~2021年均有出现,政策基调保持稳中偏松。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根据内外部形势、流动性情况变化等相机抉择,充分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在外部加息周期步入尾声、掣肘减弱以及国内稳增长、防风险的诉求下,货币政策稳健宽松的基调未变,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以助力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稳定、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问:面对需求不足的问题,会议提出了哪些措施?
答: 内需是连续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重点关注的领域,今年关注程度进一步提升。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今年表述略作调整,提出了“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内市场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部分消费数据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些增长和疫情积累的消费需求、2022年的低基数都有关系。但在2023年下半年,消费的复苏态势开始放慢,多家研究机构认为,2024年中国消费市场可能需要更多的助力。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消费市场上也作出较多布局。会议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与2022年点出的“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相比,范围更广,也更侧重于新型消费。会议还提出“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政策将牵动投资和消费两端。
此外,在政府投资领域,会议提出了数个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并提出“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强调。尽管新型城镇化一直是政策关注事项,但在2023年下半年以来,关注度有显著提升。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提及的“三个统筹” (另两个统筹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之一,即“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会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多位经济学家在2023年下半年提及了,新型城镇化对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也被认为是提高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引擎。
问:2024年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上有什么变化?
答: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进一步融合,并未单列“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而是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两年,全球颠覆性创新频繁出现,特别是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也提高了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度,预计政策将会进一步推动两者的融合。会议列出了,诸如“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进一步支撑。此外,金融体系的支撑也不可或缺,此次会议强调,“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这也是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创业投资”。
问:2024年改革可以期待哪些新政策?
答: 改革开放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也部署了多项改革措施。
会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国上一轮财税制度改革是启动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即在原包干体制确定的地方上解和中央补助基本不变、不触动地方既得利益的情况下,结合税制改革,对财政收入增量分配重新进行调整。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冯俏彬认为,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可能主要集中在财政体制,涉及两个方向:一是改革中央地方之间财政体制,目前中央转移支付规模太大,为保持财政可持续性,需要进行改革,此外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比较大,也要增强地方自主可用的财力;第二个涉及税制改革,也是向着增强地方财力的方向进行改革,比如改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分成比例等。
会议还提出了“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三年方案正在制订中,按照此前相关政策层的表述,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可能会更侧重于提高国企的产业引领力、科技创新能力、安全支撑作用等方面。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也会出现新的变化,会议提出,“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此外,会议还提及,“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措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作者:宋笛、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