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转型科创中心:如何打造“香港制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作者:陈白,原文标题:《对话毕坚文:创新科技是香港未来发展重心丨驭势2023》,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恢复通关正在重新激活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紧密连接,对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来说,未来的日子,有更多的期待。 “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发挥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善用‘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展现重回世界舞台的香江魅力。”
毕坚文所在的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以下简称“生产力局”) 是1967年于香港成立的法定机构, 致力以世界级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服务,驱动香港企业提升生产力。
今天的生产力局作为工业4.0和企业4.0促进者,致力加速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全面促进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智慧城市;并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方案,以提升企业生产力和业务效率、减省营运成本,令企业在本地和海外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在过往的公众印象中,香港的产业更多集中在金融、贸易、服务业等方向。这种印象也能够得到许多数据的印证。比如香港一直是比肩伦敦的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在历年的香港GDP数据中,金融、贸易等行业都占据了绝对领先的位置。
但这种领先,也在过去二十年来带来了一些问题。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 香港错失了过去二十年的互联网科技发展浪潮。 2022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发布的专题报告也指出,香港经济需要重新定位。
“香港需要成为重要的科技产业区,不仅有科研研究部门还要有产业。” 毕坚文认为,重要的是要看未来。“当前形势下,发展创新科技和‘工业4.0’也是香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区政府也从顶层设计层面规划明确了未来五至十年发展目标及路线图,可见未来香港的工业界应用智能科技已成大趋势。”
就在我们的采访前不久,2022年12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 《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明确创科发展的四大方向,提出八大重点策略,为未来5至10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订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
毕坚文说,“这是香港政府第一次发布这样的规划蓝图,香港的创科产业链条、海内外企业、科技界、投资者及年青人愿景发展拥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不仅如此,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香港创新科技署在12月28日推出《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公布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优化措施。这也是香港在近几年的优才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时,尽管毕坚文的普通话依然能够听出明显的“港普”痕迹,但流畅的普通话交流,本身就足以证明了这位致力于推动香港科创事业的连接者对于内地的熟稔和了解。
“ 我认为这种城市的转型并非没有参照物。 比如在安徽合肥,十年前开始大力推动新兴行业,引入了一批龙头企业。十年间,城市科创能力的建设进展非常快,高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比重大幅提升,实现了产业链的整体提升。我认为香港未来在科创领域,同样有着巨大的机会。”毕坚文说。
作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口岸,香港之所以能够一直扮演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窗口角色,与其始终能与全球最前沿的趋势同频共振有直接关系。如今当工业4.0浪潮席卷全球,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希望能够在科创的新蓝海中重塑香港的新价值。
毕坚文说,“当前,全球大部分主要经济体都积极发展高增值先进制造业,带动经济增长,创造职位。香港也同样需要善用本身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和市场化优势、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推动并培植本地创科产业,创造及强化‘香港制造’品牌优势。”
事实上, 在此前关于香港产业变迁的研究中,香港制造业始终都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大家可能现在不那么会去注意。但其实大家对于香港制造的品牌,一直都有着很高的认可度。未来我们希望的是,通过包括我们生产力局在内的各界努力,让‘香港制造’品牌优势在海内外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毕坚文说。
香港制造
经济观察报: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毕坚文: 作为香港创科体系的重要组成机构、和香港工业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自1967年成立以来,一直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落地,支持创新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生产力局作为工业4.0和企业4.0促进者,持续积极地推动香港产业升级转型,让“香港制造”品牌优势在海内外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一直以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在为香港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自动化升级、科研技术转化、培训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从1到N”转化落地的重要桥梁;同时,通过先进技术、未来人才培训及政府资助,全力支持本地企业,在推动高增值产业发展、创新科技、绿色环保、智慧城市发展及改善民生的技术及服务上,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价值创造的赋能者及促进者, 为社会、经济和环境提供综合支持,全面促进香港成为国际性的创新科技中心。
正如我们宣传语所说的,“创新·从未停步”,一方面,生产力局通过与本地工商界及世界级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应用技术方案,为产业创优增值;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转移,成功地将本地及内地的技术成果商品化,让我们的科研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亮,也能制造更多的商机;同时生产力局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方案给各企业客户,以提升企业生产力和业务效率、减省营运成本,令企业在本地和海外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过去数十年,香港在制造业、贸易和金融领域上担任内地与世界各地之间的国际超级联系人,同时在促进科技创新、实现高端产业方面也发挥了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挥 “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香港将继续为 “国家所需”贡献“香港所长”。
经济观察报: 香港应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否能够理解为工业4.0的香港表达?
毕坚文: 我们认为,与此前提出的再工业化相比, “新型工业化”更能反映现代工业化走向。 “新型工业化”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AI) 、物联网和数据分析和新材料等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不仅仅是工业、制造业部门内部的事情,而是涉及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的系统性、整体性变革。为了达成“新型工业化”,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并已全面投入运作,引进世界各地具高潜力的重点企业,以及加强支持策略性的产业,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先进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科技等;同时,特区政府将进一步推动提升研发项目落地应用率,提高业界的认可度,加快科研的技术转移和成果商品化,从而促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
香港在食品科技、生命健康科技、绿色科技等领域富有潜力。 内地对香港食品安全拥有信心,香港食品加工业一直以来也占有内地一定市场销售量,在打入内地市场方面,具有优势。倘若相关企业能通过工业4.0智能生产线升级及提升产品质量,定能更好地满足内地市场的需要,亦符合“十四五”规划中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提升的要求,可以形成双嬴局面。
而我们生产力局致力推动食品科技的革新和进步,为本地食品工业开发创新的食品处理技术,定期举办海外先进食物培训课程供业界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并设立食品未来科技馆展示先进食品科技。我局成功开发的食品加工科技,包括“超声波辅助解冻技术”“高压杀菌技术”“CAPfresh冷电浆食品灭菌技术”及“液态冷冻技术”等 。
转型之路
经济观察报: 在通往创科中心的发展促进上,香港现有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
毕坚文: 香港在创科发展方面具有多方面优势及机遇。首先,香港是高度国际化城市。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下,香港拥有“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显著优势。
多年来,香港一直是金融、贸易、航运等多方面的国际枢纽,是国家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香港创科人才国际化程度全球领先, 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香港有三所位列世界前十名。加上多年来积累的国际经验、信誉及网络,这些优势都有利汇聚海内外人才及成为国际创科合作及交流的中心。
其次,香港基础科研实力雄厚: 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原创动力强, 具有实现“从零到一”创新所必备的雄厚实力。香港的科研水平亦备受国家以至国际肯定,香港有两所位列全球前四十名的顶尖医学院、16 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六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22 所中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另外,香港拥有不少享誉国际的顶尖学者和权威专家,在其领域的研究成果多具颠覆性及前瞻性,往绩超卓。
第三, 香港是享誉全球的自由经济体: 香港提供高效、自由开放及公平营商环境、资金自由进出、自由的贸易和投资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和会计制度、优越成熟的金融市场、联通世界的交通和数据网络、完备的资讯科技基建、简单透明的税制等,这些都为构建良好的创科发展平台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条件。
最后, 香港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 湾区城市各有优势,互补性强,为香港融入国家科创发展大局提供了理想平台。香港作为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可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与区内城市珠联璧合,做优做强。
同时,香港在发展创科也面临着挑战,为巩固自身优势,需要应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力求破解发展瓶颈:
第一,需要加大力度吸引和挽留高精尖人才。香港是一个细小的外向型经济体,世界连系性强,人才流动性高。过去多年,因经济产业结构欠多元化,本地毕业生较偏向投身前景较有保障的传统主要行业。 香港亦缺乏成熟的科技产业群,年轻人才毕业后选择投身科研和创科事业并不热衷。
同时,政府过往缺乏进取的激励性政策来吸引和挽留创科人才,令不少本地理工科毕业生转往其他行业发展,而一些人更选择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发展,这些都削弱对海内外科技人才来港定居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 需要增强科研成果转化动力。 由于香港土地成本高昂,商界传统上较倾向投资于可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回报的项目,例如商住地产项目。科技产业,尤其是须投入大量资源建立研发生产基地且投资回本期长的项目,在欠缺足够诱因的情况下,商界并不热衷参与。
同时,本地市场的规模较小,导致科技产业化步伐较慢。此外,掌握许多上游研发原创核心技术的大学,由于现时大学管理制度上对知识产权和教职员从事校外创科产业活动不够灵活,或会制约了大学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令有关潜力未能完全得到释放。鉴于此,生产力局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和推动“从一到N”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发展,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圈。
最后, 我们希望能够增加创科土地供应。 香港土地供应一直紧张,须平衡社会不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住屋,故此过往能拨出供发展创科的土地供应有限。另外,土地发展涉及多项法定和行政程序,一般需时较长,令本地创科土地供应或未能完全追上创科发展越趋殷切的需求。
经济观察报: 在你们的企业服务过程中,企业当下存在哪些共通的痛点?
毕坚文: 首先,我想分享下香港企业近几年来的面临的问题:第一,市场方面,由于香港人口只有七百多万,相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七千多万的人口、内地市场14亿人口来说, 香港本地的市场规模实在不够大。
第二,配套方面,香港地方小、土地使用有限、 整个行业链所有不同的生产也不可能全部在香港实现, 使得行业的产业链较为缺乏。由于土地供应紧张、以及租金成本高,也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再加上劳动力成本昂贵、缺乏技术人才 ,使得香港制造业的人力资源配套支持也相当有限。
另外,疫情带来新常态的改变也成为不少中小企的挑战,并需要重新策划发展模式,因此企业需要寻求不同方式的支持,其中资金也成为了重要的考虑因素。当中,不少企业对“新型工业化”缺乏经验和升级转型的资金,他们急需专业咨询和行业经验意见。部分企业误以为要放弃原有生产线,变相令成本增加,造成阻力 。
为了解决企业的难题,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一直配合政府,从技术、人才和政府资助方面支持业界。技术和科研方面,正如刚才也提到的,我们帮助企业加快采用创新工业技术,促进先进制造发展。生产力局已成功协助多家企业创建智能生产线,涵盖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建造及制造业等,其中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下首个获批最高资助金额的项目。
在研发成果方面,本局90%以上的技术项目已落地应用于不同业界领域中。生产力局过去一年共获得98个本地及海外殊荣,为本局历年之最。
人才方面,我们通过“未来技能” (FutureSkills) 培训课程及STEAM (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 教育大力支持各年龄段的发展,旨在强化本地创科人才库。
政府资助方面, 现时政府资助超过40多项,涵盖范畴多元化,有产业升级、市场拓展、数字转型、研发创新、专才培训等。 生产力局“中小企资援组” (SME ReachOut) 一直推广政府资助及支持中小企申请, 向中小企提供一对一的免费咨询服务,审视他们的经营和生产模式,协助他们配对合适的政府资助计划方案,计划推出至今,业界都有很好的反馈。
作为特区政府十多个资助计划执行机构,我局还推出“资助易” (BIZ Expands Easy,BEE) 网上平台及“资助通” (BEE ePass) 服务,成为一站式政府资助申请渠道;其他较热门资助计划包括:“BUD专项基金”、“科技券” (TVP) 、“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 (EMF) 及“企业支持计划” (ESS) 等,都是不少中小企普遍的申请项目。
创科蓝图
经济观察报: 随着蓝图的发布,对于生产力局来说,未来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毕坚文: 在上游方面,除了支持基础科研外, 生产力局将加大力度支持香港的科学原始创新,进一步强化香港本地的基础科研优势, 以此可巩固在上游的竞争力。中游方面,我局将充分利用特区政府为应用科研及科技初创创造的有利环境,不遗余力地支持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下游方面,我局将助力支持香港的优势科技产业发展,帮助并吸引海内外企业落户香港。
生产力局期盼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有关设立“工业专员”专责统筹及督导相关政策的举措早日落实,我局将配合特区政府帮企业加快将生产线落户香港及提供“一站式资讯”,履行《施政报告》中提出 五年内要在香港设立超过130条智能生产线 的工作重点,推动企业实现智能制造。
生产力局一直致力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工业4.0和企业4.0先进技术和创新服务赋能企业发展,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方案,提升企业的资源效益,提高生产力,令企业在本地和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生产力局将全力促进传统行业转向高增值生产,支持本地企业转向高增值、高技术含量、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实现“新型工业化”,为香港经济带来新增长点。
经济观察报: 对于2023年,你们有什么计划和期待?
毕坚文: 事实上,生产力局从2021年10月起担任“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理事长单位,致力提升大湾区企业综合竞争力,深化粤港澳三地的创新与产、学、研交流合作 。
以香港发展生命健康科技产业为例,在我们之前与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公布的《香港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就发现, 加大内地与香港制度互通,有助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可强化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优势互补效应,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另外,我们正积极加强服务大湾区中小企“走出去”及转化落地,期望能更好地参与大湾区重点创科项目,促进香港、内地及海外的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赋能内地企业升级转型, 深化“政产学研”创新协同,对接大湾区以及内地产业链需求,建设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创科成就未来” 贡献力量。
随着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宣布进一步放宽防疫限制措施,优化的措施将有助于大力推进香港经济和社会全面复常,香港重新迸发的活力也将传导到世界各地,展现重回世界舞台的香江魅力。
生产力局欢迎特区政府提升本港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举措,将全力配合政府巩固自身国际化优势,更好发挥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把握内地机遇创新动力,加强与海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合作与交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作者: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