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男篮世界杯仍在鏖战,但已经和中国队没关系了。
经历三年停摆反复折腾,中国男篮重新集结出征。赛前窃喜签运不坏,“至少比东道主菲律宾运气强点吧”,一打比赛才发觉,已经被世界水平越甩越远:
首战输给强悍的塞尔维亚队再正常不过,次战被赛前认为“必须拿下”的南苏丹队打崩信心,末战在波多黎各队面前迅速缴械投降, 无论强度、节奏、胆识尽数不及对手,过往的内线高度优势反而成了最乏力的一环。
火线归化的李凯尔是极好的团队“润滑剂”,但不是国内球员最依赖的持球单打大核,李凯尔也很难像过去的姚明、易建联那样,凭“天降猛男”式的个人表现为问题重重的团队遮羞。
三连败后,中国队退到17—32名排位赛。在不断下落的过程里,中国队一直保留着虚妄的幻想,进入算小分、幻想几乎不可能的大胜、再看对手脸色决定球队命运的标准的弱者思考流程——赢波多黎各队35分就可以小组出线!赢菲律宾队54分、佛得角队再狙击日本队,我们也还有生机!
听起来就跟“国足五球大胜澳大利亚男足便可以力压日、韩、伊朗出线”一般,标准的黑色幽默。
最后,此前全败的菲律宾队横在前面,掐灭了中国队仅剩的理论,终结了所有不着边际的奢想,也彻底引爆国人对中国队此番技战术水准和精神面貌的不满。
与四年前遗憾败给波兰队、痛失小组出线权,成为东京奥运看客相比,这届中国男篮的表现更加松散、怯懦,从战力到战意都不及对手。自姚明时代构筑的“亚洲第一、世界八强”的古老印象本已经随着实力下滑而消散,经此一役则彻底成为过往。
一、中国男篮,何以至此?
所有不太关心男篮的人都应该开始正视这个事实:中国男篮目前的水平,在亚洲就是堪堪前八,跟世界最高水平没有可比性。这听起来真的跟男足很接近了。
当我们原地踏步时,世界篮球水平持续进步,诸强以NBA/欧洲顶级联赛为坐标锚定和磨练球员水平,用近乎残忍的激烈比赛,展示了什么是当代高水平篮球比赛的对抗强度、轮转速度、竞争烈度和精彩程度。
一个例子:2019年男篮世界杯四强西班牙队、阿根廷队 (未参赛) 、法国队、澳大利亚队悉数倒在本届八强之外,而刚刚产生的男篮世界杯八强意大利队、美国队、德国队、拉脱维亚队、立陶宛队、塞尔维亚队、加拿大队、斯洛文尼亚队正准备开始新一轮“神仙打架”。鉴于美国队没有派最强阵容出战,理论上这八支队伍都有夺冠可能。
看到这里,中国球迷难免有种被时代抛弃的落寞。
更让人落寞的事情,可能还在后面。
男篮冲击奥运兵败,球员未必会像他们在赛后所说的“铭记痛苦,重头再来”。未来大概率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打出糟糕表现的队员们回到各自俱乐部,那份落败的痛楚和屈辱似乎完全消失。他们依然是城市英雄,依然是球队争冠核心,依然是当地球迷的精神锚点和情感寄托,既不耽误各家粉丝做梦,也不耽误各地球迷互喷。配合CUBA、耐高、“村BA”、篮球综艺和日渐繁盛的篮球自媒体等周边节目,热热闹闹,一切如昨。
挨骂?让球迷骂去吧,一场大败过后,可骂的人太多了。骂姚明改革不力,骂乔尔杰维奇选人失当、调度无方,骂王哲林、周琦斗志全无、荒腔走板,骂媒体瞎出主意、带偏风向,球迷之间互骂不懂篮球,把篮球糅到社会日常里一块儿随心所欲地骂。
一地鸡毛后人潮散去,棘手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世界已经疾驰向前,想追都追不上了——
问:球员的胜负心和荣誉感去哪了?
答:比赛强度和节奏完全跟不上。技术层面遥不可及,精神再强有什么用?
问:为什么不解决技术问题?
答:因为问题不致命啊,大赛输就输了,又不耽误球员回联赛和综艺节目挣钱。
问:为什么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看不到结果,甚至成绩还连年倒退?
答:职业化是个极其漫长的、需要耐心和专业度的工程。真正意义上的篮球职业化改革只能算开了个头,而这一代球员是过去落后训练理念和制度的定型产物。于是,大家都知道看不懂、学不会、打不过,跟不上世界潮流。但没关系,每次国家队出战,球迷们不还是怀揣美好期待,还在重温姚明时代的旧梦?
一切都太熟悉了。中国男足老早就重复过类似的剧情,只是中国男篮在2023年把这套剧情细细重演了一遍而已。
过去的中国男篮跟世界强队同样落差巨大,但姚明、易建联等英雄个人的存在,以及男篮在一些场次里的出色发挥,让中国队保持了跟世界二、三档球队一拼的实力。这给了球迷们太多错觉,其中最大的错觉莫过于:男篮再差,也不会变成男足。
但这一天已经来了,比想象中早得多。
王仕鹏在中国队败给菲律宾队之后哭了,说:“中国球迷忍得太痛苦了!难道我们要祈求上天在100年以内再出一个大姚吗?”
球员时期的姚明是提升中国队上限的“天降猛男”,也是掩盖诸多问题的“遮羞布”;退役后的姚明成为中国篮协主席,也被寄望为推动制度改革和联赛进步的英雄。
说到底,所有人对漫长的沉淀、积累和痛苦的自我革命缺乏勇气,所以总习惯跟上天要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热衷于英雄以一己之力迎难而上改变结果的叙事框架,在英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时报以最苛刻的责骂,然后转头寻找下一个英雄。布尔斯廷早就说了,这些全是幻象而已。
姚明是这样,刚刚宣布退役的易建联也是如此。有多少人在事后怀念,就有多少人在当初苛责,而总是等姚、易退役之后才黯然神伤—— 原来我们曾拥有过那么好的球员和时代,他们合力让所有问题都晚一点暴露出来。
在中国男篮成绩不断滑坡的同时,总有人疑惑:篮球在国内不是越发流行么?青少年的身体条件、校园篮球训练的品质不是越来越好了么?“村BA”前一阵不是很火么?篮球综艺和篮球自媒体不是一直挺挣钱么?
这些都是事实,但这些并不足以改变现状。 当行业里的大多数人在自娱自乐,那就只能改变氛围,不能改变水平。
一支理想状态下的篮球队是这样子的: 有适应全场高强度比赛的能力,有一流球星提供硬解能力,有围绕球队特点制定的有效战术,有对胜利的渴望、对失败的羞耻心,有敢于挑战、承担责任的坚韧心态。 中锋不只能护框还能兼顾投射,后卫能控、能传、能顶人干拔,锋线能投、能抢、机动性强,传切投、跑无一不精。
保持同等强度才有对抗的可能。提升强度的基础是参加高水平职业联赛,从中选拔符合大战需要的运动员。而现实是, CBA依然是一个外援当家、强度低、球员得不到高强度锻炼的平台,对于年轻球员的培养和使用依然保守。
于是,低层次的训练和比赛环境产出低质量的产物,低质量的产物没办法和合格品展开同等水平的对抗。如果平日里不是靠自己赢得胜利,那就没理由要求在困境到来时能靠自己解决。这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道理。
此外,谈体教结合更是为时尚早,“村BA”和篮球综艺只是基层娱乐的需求,而不是构筑高水平后备力量的源头。
二、对手都在进步,中国队呢?
中国队被淘汰后的第二天,世界杯第二阶段小组赛,星光熠熠的加拿大队与老牌强队西班牙队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轰。有球迷在赛后新闻评论区留言:“这辈子什么时候能看到我们的国家队打出如此精彩的比赛?”另一位球迷回:“别想了,不可能的。”
且不提刚刚进入八强的队伍,即便是止步十六强的西班牙队、澳大利亚队、黑山队、巴西队,甚至早早出局的法国队、没打进决赛圈的阿根廷队,都和中国队不在一个次元,而波多黎各队、南苏丹队、菲律宾队此番对战中国队的胜利都可谓轻松,甚至连亚洲的老对手们都个个如狼似虎。
让我们先看看澳大利亚队……对不起,澳大利亚队这种强度已经不能算亚洲球队了,略过。
这一次捍卫亚洲球队尊严的是日本队。他们以适用于自身的长远规划起家 (日本的足球、篮球、排球运动近年集体崛起都得益于此) ,从世界杯热身赛给法国队制造麻烦开始,日本队用快速灵活的打法、果决锐利的三分球连续逆转芬兰队、委内瑞拉队,击退佛得角队,夺下代表亚洲出战巴黎奥运的唯一直通席位。
日本最不缺的就是励志的、逆天改命的运动故事。
他们有从NBA边缘人奋斗成球队轮换球员的渡边雄太,有矮到被球迷戏称“在中国连校队都进不了”,但投射能力和胆识都惊人的富永启生和河村勇辉,有宁愿降薪十倍也要去国外更高水平联赛历练的比江岛慎。日本队在明了自身缺陷的前提下,凝聚成了可以和强队掰手腕的战力。
他们的篮球队和足球队、排球队一样,用技战术和斗志弥补身体不足,用励志的故事影响一代代孩子带着希望投身其中。
井上雄彦刚开始画《灌篮高手》的梦想,此前已经实现了两个:去美国看NBA决赛、去巴塞罗那看奥运会。他曾经还很疑惑,日本男篮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战胜强大的中国男篮和韩国男篮。他的下一个愿望是日本男篮可以进入奥运会。他的梦想很多,都藏在了画里。
如今,这一切都实现了。
在日本队之外,菲律宾队归化的持球大核克拉克森仅用半节时间就投崩了中国队,黎巴嫩队在打爆过中国队的阿拉基的带领下差点掀翻法国队,甚至连战绩糟糕的约旦队也有亮点,“镜像科比”杰弗森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勾起人们对这位湖人传奇球星的无限缅怀。
唯独中国队深陷泥潭、毫无亮色,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
那么,中国男篮、男足或其他弱势项目,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有所改变?
2023年5月,篮球解说员杨毅、杨健采访男篮国家队首发控卫赵继伟,聊到乔尔杰维奇对国家队战术的改造和严格要求,如何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战术理念。但赵继伟坦承,队员们对乔帅的要求“不适应、不习惯”——
“现代篮球要求所有人衔接紧密、人动球动,所有人要增加传球攻击性、缩短传球距离、提高阅读比赛能力,但他们CBA习惯了碰到困难局面就交给外援持球解决问题。”
杨健一脸忧虑地问:“印象当中,欧洲篮球一直是这个处理方式。那如果我们一直坚持下去,是不是就向他们的方向更靠近了呢?”
赵继伟苦笑了一下:“我想过这个问题,但很难实现啊。因为我们是在学习阶段,很多东西不懂、不会,包括我们从青少年队到成年队打的是一种篮球,然后你现在到国家队打的是另一种篮球,两种篮球。”
赵继伟轻描淡写间道出了国家队的真正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只不过我们习惯了失忆:
在乔尔杰维奇之前,国家队历“任洋”帅如哈里斯、尤纳斯、扬纳基斯,都跟国足前主帅里皮一样是“大学教授教小学生”,用欧洲强队标准要求中国球员,结果屡屡碰壁。期间的矛盾龃龉不消细说,最后大都落得个“什么高水平洋教练,还不如土帅来得合适”的结局,为自己的光鲜履历平添难堪一笔。
谈到出路,男篮或男足,以及所有全球流行的对抗性运动项目都是一样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青少年球员能尽早接触世界主流水准的训练?什么时候我们的联赛整体水平 (包括比赛强度、赛事组织水平、品牌建设、梯队培养) 达到世界主流水准?什么时候能拓宽职业道路的入口,什么时候能减轻江湖圈子、人情世故对篮球专业的影响?什么时候我们的成年队球员能有效执行世界一流教练的技战术要求?
说到底, 什么时候我们和世界打的是“同一种篮球”,而不是“另一种篮球”,才能谈改变和追赶。
这听起来已经足够遥远了。但蒙上眼睛保持现状,只能在睁开眼睛看世界时被残忍的现实刺伤。四年前在北京面对波兰队、如今在马尼拉面对菲律宾队的刻骨伤痛,没有人想在四年后再经历一遍。
希望我们在2023年见证的是中国篮球的谷底,而不是又一次滑坡的开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 (ID:new-weekly) ,作者:腾宇,编辑:晏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