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又蛮横,为什么“苹果税”就是告不倒?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税收,作为一项强制性的财政收入,它的存在是保障国家向社会提供必要公共服务的基础。


但是如果这个事儿的主体变了,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或许已经不能称之为“税”的东西,可就不那么招人待见了。


如果广义上把提供服务并强制收费的行为都叫收税,你会发现“保护费”某种程度上也算黑社会的在向你收税,虽然它们提供的所谓“保护”服务有没有落实可能要打个问号,但是这笔“税款”一般你是逃不掉的。


与其叫收税,我觉得这种行为可能叫“上供”更贴切一点。


但不管是收税还是上供吧,对于敢于收取这项费用的人来说,想要存续的话有个不能违背的真理,那就是: 收取的费用一定要和提供的服务是等价的。


至于违反了这条真理会有什么效果,我想“摸不着头脑”的路易十六一定有一肚子话想说。


我本来以为“上供”这种事儿随着社会进步,应该是已经逐渐走向消亡了,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其实我们离它并不远,甚至很多人可能一直都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一直给别人“上供”。


一年狂揽400亿的“苹果税”


事情是这样的,某天我正在B站看小姐姐直播,一段节目结束之后,她开始引导观众们给自己送礼物。


本来嘛,咱既然看了节目,多少送点礼物也没什么不对。


但她后面说的话让我有点疑惑,她说安卓用户正常送礼物就行,苹果用户必须跳到外面去小程序充值。


她说这样可以“送礼物价格更低”,而且自己分到的金额也能更高一点。


这我就搞不明白了,都是B站同一个平台难道礼物价格还有区分不成?


细节一研究发现,好家伙不止B站,我常用的10个软件里,9个iOS平台的收费都比安卓贵。苹果用户的韭菜就这么好割是吧。


当然不是了,之所以果子这边的定价更贵,全是“苹果税”闹的。


所谓苹果税是指,苹果公司强制要求开发者必须通过苹果支付渠道交易,并且对虚拟产品交易提取30%分成的行为。


强制+收费,完美符合税收的定义。


原本这个条款只涉及到软件在苹果App Store的买断费用,但苹果在2016年扩大了该条款的适用范围,一切软件内的订阅、打赏、充值等行为苹果都要抽30%。


到现在,除了拼多多或者淘宝这种购物网站不需要支付以外,其他的应用或游戏只要涉及到应用内的支付,全部都要缴纳这30%的“苹果税”。


所以哪怕苹果仅仅是提供了App Store的日常维护,但依旧有30%的暴利可赚,属实是躺着就把钱挣了。


乘着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兴起的东风,单单靠“苹果税”的这30%抽成,去年一年苹果在中国市场就狂揽400亿收入。


其实啊,这所谓的抽成“苹果税”倒也不是苹果独有,其他平台像是谷歌Play商店,国内的华米OV内置软件商城全都有类似的抽成策略,但是因为安卓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开发商们依旧有不少方式绕过这种抽成,所以两方一直相安无事。


但在iOS上,由于苹果系统的封闭性,软件的分发只有上架App Store这华山一条路,30%的抽成避无可避,开发商们是苦不堪言啊。


期间不是没有奋起反抗者,但毕竟苹果握有直接下架这个杀手锏,大多数的反抗最后都乖乖认怂,不了了之。


同时为了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利润,许多开发者都会在iOS平台的定价上调约30%,在蛮横又强硬的苹果面前,他们也就只能选择“苦一苦”消费者了。


不过虽然现在看着App Store好像一个残酷无情的剥削者,但是在它诞生之初,却一度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发明。

App Store,从最伟大的发明到深恶痛绝的源头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初代iPhone是没有第三方APP的。


iPhone的成功肯定离不开乔布斯的设计理念,从软件的功能到设计与数量,乔布斯始终严格地把控着iPhone,但是有些时候这些把控也不一定是对的。


比如在乔布斯的理念中一开始是没有第三方APP的位置的,他希望自己推出iphone可以成为用户的伊甸园,不希望有任何外部软件污染这片净土。


所以出于担心第三方软件会影响iPhone系统体验的完整性,让桌面变得杂乱不堪,凌乱的LOGO设计破坏视觉美感等因素,乔布斯一直不同意开放iPhone。


但是当时的苹果董事会与外部开发者看到了第三方APP在iPhone上的潜力,于是在他们的一再劝说下,在发布初代iPhone的第二年,App Store上线了。


仅仅一年时间,App Store的软件就超过了6.5万个,第二年更是直接突破10万,App Store大获成功。


而这成功背后的重要原因,恰恰又回到了 App Store如今被人们诟病的核心:封闭


封闭的系统让苹果在开发者面前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出于乔布斯对于软硬件体验近乎偏执的坚持。


苹果不仅会审核开发商们,他们甚至还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标准来要求他们,甚至就连APP的美术设计苹果也要来横插一脚,比如要求开发商们设计统一的圆角矩形LOGO等等。


但恰恰是因为这种封闭,反倒为App Store吸引来了一大批争先恐后的开发者。


为什么呢?因为跟着苹果能赚钱啊!


其实早在iPhone诞生之前,智能手机在发达地区就已经很普及了,应用商店这种事,诺基亚、摩托罗拉也都搞过,但是因为盗版泛滥,用户下载到的App绝大多数都是依托答辩,久而久之就不用了,这导致绝大多数入驻这些平台的开发商们,别说赚钱了,能不赔就是好的了。


而苹果这边虽然限制一大堆,要审核,但登录iOS平台完全不用考虑盗版问题,再加上苹果的高售价策略,导致早期的iPhone用户都是购买力和购买意愿较高的人群,30%的抽成厂商们完全负担得起。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App开始登录App Store,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就是由此启航的。


但是任何问题,我们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时至今日,绝大多数软件均已具备相当完善的体验,用户们的消费习惯也已经养成,这个时候封闭的系统和过高的话语权就不再是发展的助力了,而是囚禁发展的牢笼。


再加上苹果日益膨胀的野心,现在的抽成简直到了雁过拔毛的程度,不止软件的一次性买断费用,软件内的订阅、内购、打赏,但凡你软件在iPhone产生了现金流水,这30%的抽成是一分别想逃。


要是不想交,那不好意思,直接下架App Store吧。而因为iOS平台的软件只有App Store这么一个分发渠道,一旦下架就等同于直接失去整个iOS市场,面对事实上已经形成垄断的苹果,各大厂商也是进退两难。


一眼垄断,但就是告不倒的苹果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苹果税”一直不缺乏反抗者,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官司苹果都没少吃。


但是神奇的是这种明显不合理的垄断行为,居然从没告倒过苹果,尽管始终官司缠身,但依旧不耽误苹果赚钱。


“欧洲战场”


如果从时间线上来说,知名度较高的案例里,最早的应该是 流媒体音乐平台Spotify


2015年,Spotify因为不满苹果的抽成政策,鼓励用户在其他渠道购买Spotify会员。


当时的Spotify正值亏损状态,作为重要收入之一的会员费就成了救命钱,为了不让救命钱白白被苹果分走,Spotify的做法也算是情有可原。


而我们傲慢的果子哥是怎么回应的呢?


它一边大摇大摆地继续收取的佣金,一边扭头直接推出了自己的流媒体音乐平台Apple Music。


趁你病,要你命。


就此,两方的梁子也算是结下了,虽然一时半会拿苹果没有什么办法,但之后缓过劲来的Spotify可是没少在欧洲给苹果添堵。


之后更是直接化身358团瑞典分团,只要有其他公司因为“苹果税”和苹果打官司,Spotify一定都会过来帮帮场子。


“北美战场”


欧洲战场是Spotify,北美老家的“反果先锋”则是 游戏厂商Epic


同样是由于不满抽成,Epic在一次旗下知名游戏《堡垒之夜》的热更新中偷偷在充值界面加入了除官方之外的购买渠道,该更新仅仅过了不到半天,就被苹果和谷歌发现,并在各自商店中下架了《堡垒之夜》。


在被下架的一个小时后,Epic同时起诉了苹果和谷歌,指责这两家巨头垄断市场。


但两起看似相同的诉讼,其结果却截然不同,谷歌败诉了,而苹果这边,法官却认为苹果没有构成垄断,但同时认为苹果确实有义务告知用户他们可以去一些别的地方,比如那些App的官网充值,所以裁定苹果需要提供给用户一个外链付款的选项或者按钮。


而苹果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先是以上诉为由,将这次裁定拖了3年才执行,真到了不得不执行的时候,又在外链里面抽成27%。


因为法院的裁定是需要外链,但没说外链不可以抽成


这让Epic更愤怒了,他们表示,开发者本身在使用外链支付时也要付3%,这一来一回,实际上的成本一分也没有减少,这对Epic来说真算得上是当着你的面扇巴掌了。


“国内战场”


接着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我们这边,在“苹果税”这个事上,苹果在中国其实也没输过。


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曾经 腾讯 因为微信公众号的抽成问题跟苹果有过一场battle。


哪怕是腾讯这样的大厂,微信这样10亿级的超级APP,也没有在这场交锋中占到丝毫便宜,最后还是以腾讯掀桌子而结束的。


连腾讯都是如此,其他国内厂商就更难以抗拒了。


曾多次登上苹果发布会的 米哈游 也曾在自家App米游社上,公开引导过用户在iOS平台进行“切支付交易”,并在支付宝小程序上单独开辟了支付通道,企图绕过苹果抽成。


但在经历过一次应用下架后,现在的米游社已经不见相关描述了,iOS版支付宝小程序也搜索不到相关支付功能了。


以上两家只是代表,其实还有很多国内头部应用都曾因为“苹果税”先后经历过被苹果下架的命运。


而消费者们对于由此带来的“会员金额”涨价等问题也是相当不满。


国内消费者金某就以此为由把苹果告上了法庭,他认为苹果公司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要求苹果停止收取30%“苹果税”的不公平高价行为,并停止“应用内购买”强制使用苹果支付系统的搭售行为。


而这起案件的一审判决最近也出来了,苹果再一次胜诉。


法院针对30%的高价抽成的解释是由于App Store平台庞大的经营体系,苹果为之所支出的具体成本难以查清,故无法评估其佣金是否过高。


而对于强制搭售的提价行为,法院苹果公司的抽成对象为开发者,不会对消费者利益有所影响,所以消费者没有对该行为的诉讼利益。


告不倒,不代表治不住


虽然说几场诉讼下来,苹果基本都是胜多输少。


但是告不倒并不代表永远治不住。


尽管国内的首例“苹果税”案件法院驳回了原告诉求,但是法院同时也裁定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确实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事实上,这起案件有两个重大判决突破, 一是相关市场界定,二是市场支配地位认定。


相关市场界定是北美的Epic案中,苹果胜诉的关键。


因为Epic与苹果之间“相关市场”被认定为“全球移动游戏交易市场”而苹果在其中的市场份额为52%-57%之间波动,根据美国反垄断法,市占率低于65%,不构成垄断。


而我们国内的这件案子中,因为原告为使用iOS系统的消费者不是厂商,所以“相关市场”认定为“iOS应用交易平台”,在iOS系统里,苹果的市占率自然是100%啦,显然这是完全的垄断。而裁定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确实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也是明确了这一点。这至少为告倒苹果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需要通过立法/调查/法律起诉等手段,向苹果施加压力。


那个到处帮场子的Spotify就利用其在欧洲的优势,让欧盟通过了反垄断数字法,以立法的形式逼迫苹果开放iOS系统的侧载 (绕开App Store直接下载应用) ,并降低其在欧洲的抽成比例,北美的Epic也仍然在坚持上诉。


至于国内,我希望不只是消费者,相关厂商也能联合起来,相应的监管部门最好也能介入一下,共同向苹果施压,改变自身在苹果面前的弱势地位。


我知道想要完全逆转现在的局面可能很难,但是至少金先生已经表示要继续上诉下去了。只要有越来越多人愿意站出来,让取消“苹果税”形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声量,我相信未来我们是一定会在国内看到苹果应用和安卓应用消费同价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作者:酷玩实验室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