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消费医疗2025:长坡依旧、厚雪可期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一、破旧立新


过去数十年间,公立医疗饱受以药养医、药耗回扣、贪污受贿、红包不绝、机构臃肿、负债扩张等诟病,沉疴已久。民营医疗则伴随着无证行医、科室承包、过度诊疗、违法广告、骗保套保、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现在乃至未来,一个医疗新时代来了。公立民营,各居其位,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公立医疗主阵地是基本医疗和区域医疗中心,民营医疗主战场是消费医疗和“小而美”专科,有竞争、合作和对标,更有错位、协同和互动。


公立医疗要斩断医药利益链条,调整优化收入结构,加强运营管理,着力提质增效,严控无序扩张,确保主导地位,回归公益定位,促进医工转化创新,加快国产替代进程,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推动分级诊疗。


民营医疗要合法合规合理赚钱, 可以盈利但不能暴利,单体做小,连锁做大,精细运营,走“小而美、专特新、品牌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强行业监管,当好鲶鱼和补位角色,鼓励医生办医,依法照章纳税。


二、重塑体面


只有合法合规,医药行业才能真正实现“体面”。你如果不想体面,大把人会抢着帮你体面,比如患者、员工、同行乃至吃瓜群众等。对于仍沉浸在过去、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医药人而言,赶紧收手吧,外面真的全是举报!


无论罚款多少,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只是罚没收入,但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则是纯净利润,而且还是突破盈亏平衡点后的净利润。按目前行业普遍微利水平测算,罚款缺口至少要靠增加罚款10倍乃至更高倍数的收入才能抹平。


更何况,如今已不只是罚点钱这么简单了,还会坐牢,尤其是骗保套保、医疗欺诈、偷税漏税、行贿受贿、非法经营乃至涉黑涉恶。 “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今后拉清单”。


三、长坡依旧


从医疗健康需求上看,消费依然在升级。健康、美帅、年轻、长寿和快乐是人类永恒追求,这是人性!只是价格在特定时期降级,而价格降级并不等同于消费降级。当前,消费者追求的是高性价比的消费升级。


从医改政策推进上看,所有医改动作都指向医保控费。三明医改经验推向全国,外商独资医院试点重启,未来五年,消费医疗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严肃医疗消费化,消费医疗严肃化”是必然趋势。


严肃医疗消费化。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院前健康管理乃至部分院后疾病管理都属于消费医疗范畴。每一种慢性病,都有消费医疗属性的解决方案或辅助手段。


目标从医疗到健康,医保从消费到控费,手段从诊治到管理、从线下到线上、从人工到智能,场景从院内到院外,从机构到家庭。


更有不少严肃医疗专科已向消费医疗拓展。例如,泌尿外科和妇科分别拓展出了新男科和新妇科,中医科、康复科和精神科也各自拓展出了新中医、新康复和新心理。


消费医疗严肃化。原先“重消费、轻医疗和重营销、轻技术”的“短平快”打法不得不调整和收敛, “坚持医疗本质,遵循医疗规律”将逐步成为消费医疗行业主流共识。


传统热门专科严肃化,生美升级医美,养生馆升级中医馆,眼镜店、视光中心、视保机构升级眼科诊所、眼科门诊和眼科医院。


从办医主体和人才上看,医生办医正规军将加速入场。公立医院医生实施年薪制,医药反腐严厉打击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缩小了同一地区医生个人收入差距,将使部分优秀医生尤其是消费医疗专科医生不安于现状而选择自主创业 (全职或兼职) 或多点执业。


四、厚雪可期


受医保控费和严格监管影响,医疗创业和投资方向将进一步向消费医疗倾斜, 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向消费医疗。 依赖医保支付的基本医疗则主要是公立医院和准公立医院 (国资或央企背景的医疗集团) 的主战场。


未来民营医疗不仅无法再靠医保赚大钱,而且不依赖医保支付的消费医疗,要想赚大钱也得靠卖货和机构估值,尤其是卖非医疗产品的货,而不是单靠医疗服务。


只要仍是医疗产品,即便是自费支付,也可能会被集采和强监管,如口腔科的种植体、正畸矫正器和眼科的OK镜等。而市场化的非医疗产品,则有机会凭本事赚到大钱。以医疗做信任背书,以医疗级和生活级连锁机构做消费场景和体验,靠线上和线下全链条卖货赚钱,将逐渐成为民营医疗尤其是消费医疗主流的盈利模式。


五、创新业态


商用物业空置率高的破解之道,不在商业,或在医疗。放开医疗牌照管制,创新医疗服务业态,至少是一种可行的缓解方案。


一二线城市最值得鼓励和发展的新兴业态应该是核心城区和热门商圈的“Medical  Mall”,而不是边远郊区和冷门地段的“Medical Town”。


特别是核心城区和热门商圈内部分运营不佳乃至停业整修的商场,在新业态选择上都可以考虑转型为“Medical Mall”。商场转型“Medical Mall”业态具备三大显著优势: 一可聚集周边客流、二有成熟配套设施、三可反哺商圈人气。


在支持社会办医方面,一线城市应该学香港。鼓励医生办医、鼓励“小而美”诊所和门诊部、鼓励医生工作室和“诊所楼”等新型业态发展。


六、专精特新


消费医疗“专精特新”趋势愈加显著,即“专注专科专病、精细运营管理、特色服务体验、新产品新模式”。“细分为王”时代, 专科分得越细,整体市场越小,个体市场越大。


专。以客户为中心,打造特色专病和特色项目,以专病带专科,从专科到学科,从学科到机构。在资金、人才、注意力等核心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只有专注才能聚力,只有聚力才能专业,只有专业才能占领客户心智。


精。无精细不运营,一切运营以业绩和效果为导向。精细化运营是连锁医疗破局的三大要素之一,以实质性合伙和数字化赋能作为前提和保障,才能更好地实现“降本增效”。


特。消费医疗要想做出特色,拼专家、拼设备、拼环境、拼硬件、拼价格都已然不够拼了,还得拼特色服务和特色体验。


新。公立基本医疗探索消费医疗、月子中心、托幼服务、知识产权转让乃至卖月饼、日常生活护理用品等盈利模式,民营消费医疗则挑起卖货和资本化模式的大梁。


“专精特”体现的是“营销”职能,“新”体现的就是“创新”职能。消费医疗主流业态必定是“小而美”,也是中小企业,“专精特”显然比“新”更重要。通过走“专精特新”道路,即便绝大多数仍然上不了北交所,未来也有可能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七、口腔渡劫


过去十多年来,口腔医疗机构一路狂奔,增长迅猛。其中,2019~2022年是口腔医疗机构增长最快的三年。在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口腔医疗机构都越来越密集,竞争极其惨烈。


医美拓展口腔,是在自身严重内卷情况下降维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其他医疗机构拓展口腔则主要是因为受制于医保严控。口腔科是当前医保杠杆最高的消费医疗专科之一,目标客群老少咸宜。


八、眼科融合


以前,眼科和视光其实是两个行业,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消费。


现在,眼科和视光正在成为一个行业,都属于消费医疗的热门赛道。


受医保控费和严格监管等因素影响,“眼科消费化”大势已成。无论是眼科医院还是眼科门诊部和诊所,都把重心转向视光了,眼科医院视光 (含屈光) 业务收入占比大多已远超白内障和眼底病业务。


受消费升级和内卷竞争等因素推动,“视光医疗化”趋势渐起。近年来,以视光 (不含屈光) 为主业的眼科诊所和门诊部增长迅速,增速已超过眼科医院和以屈光手术为主的眼科门诊部。


绝大多数眼视光门诊部和诊所仍处在勉强维持乃至亏损之中,其根源就在 三大通病 :主营业务单一、客户渠道狭窄;专业本位缺失、眼科医生缺位;运营认知短板、自我意识过强。


九、近视教育


近视防控,“防”重在教育而非医疗,“控”虽重在医疗干预,但教育也不可或缺。


成年人近视防控,“控大于防”,医疗比教育更重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防大于控”,教育比医疗更重要。


视光赛道,未来能给整个行业带来意外惊喜的,很可能就来自教培、投资、消费乃至互联网行业跨界冲杀进来的新生势力!


十、屈光内卷


经历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眼科赛道也陷入结构性内卷了。除了白内障红利的耀眼光芒日见暗淡外,屈光项目也已经严重内卷。


屈光手术从准分子到半飞秒,从半飞秒到全飞秒,从全激光到全光塑,从激光到植入,从精准化到个性化, 设备和技术逐步升级,价格和腔调却逐步下降。


只有拼专家、拼体验和拼成本,眼科机构才有定价权。 前两者拼的是高价,后者拼的是低价。屈光设备再先进,迟早也会同质化,但专家和体验都很个性化,很难复制。


拼专家、拼获客成本、拼运营成本,公立眼科要完胜民营眼科,但要拼体验、拼获客能力、拼采购成本,根本就拼不过民营眼科。单论屈光项目,公立民营虽各具优势,但公立终究干不过民营。


未来眼科除了看视光,还看干眼。和屈光项目严重内卷且是一锤子买卖不同的是,视光和干眼都是“投入少、成本低、周期长”的好项目。


十一、医美困局


医美的内卷几乎是全面性的。


看市场端,目标客户能不消费就不消费,能延迟消费就拖着,消费者也越来越追求“性价比”,更有甚者会频繁换机构、比价格、轮流薅羊毛。医美机构运营日益艰难,部分医美人要么彻底转行,要么转型到口腔乃至眼科,尤其是咨询师和运营人员。


看监管端,除了医保监管,几乎每次医疗全行业监管,医美都首当其冲。非法行医有露头就打“黑医美”,违法广告有严打“虚假广告”、“夸大宣传”乃至制造“容貌焦虑”。偷税漏税和纠风重点更少不了医美这块“肥肉”,还有打击医美贷、假冒伪劣产品,等等。现在,就连医美机构雇佣“网络水军”推广引流也会被定性为“非法”而被抓。


看投资端,所谓的医疗投资早已约等于医疗上游投资。其中,医美投资尤其是下游投资更是越来越少了。除了跨界医美的上市公司零星并购案例外, 一级市场投融资几乎凋零殆尽。


医美机构越来越卖不上价了。渠道医美卖不上价乃至降到地板价都卖不掉,谁也不敢轻易触碰“消费欺诈”和“偷税漏税”的两大雷区;没有高性价比物业、没门脸或地处偏僻、没有营收和利润、没有核心医生合伙的医美机构,即使是成本价打折卖也卖不掉;现在,就连医美牌照公认最难批的上海,医美机构都卖不上价了。炒概念、追风口、壳经济,“医美真香定律”彻底玩不转了。


医美运营套路向来花样繁多、推陈出新。先是拼核心地段、拼豪华装修、拼仪器设备,再是拼医生包装、拼项目概念、拼技术迭代,接着拼连锁品牌、拼情绪价值、拼流量运营,然后拼会员私域、拼一鱼多吃、拼价格底线。美容外科卷不动了,卷皮肤和注射等轻医美。轻医美也卷不动了,再去卷私密整形、口腔美容乃至更轻的“当红炸子鸡”中医美容,然后呢?


医美之困:困在消费,不在医疗。医美人都说要回归医疗本质、坚持长期主义,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咽得下粗茶淡饭、清汤寡水?


十二、妇科男科


妇产不行,不代表妇科不行!产科不行,妇科男科反而会更行!


毋庸讳言,过去妇科男科“狠砸广告、拉高均值”的“短平快”经营模式对整个民营医疗市场伤害极大,口碑极差。传统妇科男科和传统某系医疗一样,无疑已然末路。但这不代表妇科男科市场需求没了。


妇科男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私密性,公立医院大多治疗体验不佳。随着传统某系医疗逐步退出妇科男科市场,市场供给空白反而更大。只有真正让医生主导临床诊疗,才能洗刷妇科男科行业及其专科医生身上曾经背负的骂名。


十三、新男妇科


与传统妇科男科相比,新妇科和新男科主要有“三新”:


业务新。 新妇科主攻妇科炎症、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常规诊治调理和盆底功能障碍、亚健康保健等疾病和业务。新男科主攻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炎症、盆底功能康复、少精弱精诊治调理和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性功能障碍以及包皮包茎非手术治疗、亚健康保健等疾病和业务。


新妇科和新男科,基本不做手术。 治疗手段以药物、物理治疗、中医和心理干预为主。有的甚至连传统妇科和传统男科热衷的“人流手术、包皮包茎手术”以及可能影响其他目标客户消费体验的性传播疾病和风险较大的“药流”也不做。


业态新。 传统妇科男科以医院业态为主,新妇科和新男科业态则以精品“小而美”门诊部或诊所为主,不仅也追求功能价值和疗效价值,而且更追求便利私密和服务体验,追求情感满足乃至情绪释放。在门店选址和装修布局上,新妇科和新男科优先考虑目标客户的消费体验,多借鉴养生馆和美容院等生活类服务业态。


从业者新。 新妇科、新男科的主导者或主要参与创办者大多是靠谱的妇科医生和男科医生,而不是纯商人或野蛮人。新妇科和新男科不依赖搜索竞价等广告获客,不靠拉高单体均值赚钱,而是凭着疗效确切的专业技术、贴心细致的品质服务、便利快捷的消费体验,不忽悠、不夸大,从而赢得中高端客户群体的认可。


新妇科和新男科作为消费医疗新赛道大有可为。倘若仍有人非要说妇科男科没机会,那也是传统经营模式没机会,是他没机会了,不代表别人没机会,更不代表市场没机会!


十四、活力老人


过去20年,消费医疗目标客群主要集中在Y世代 (1980年~1994年) 和Z世代 (1995年~2009年) 。从现在开始,未来20年,消费医疗更要重点盯紧X世代 (1965年~1979年)


在各行各业都在争夺存量市场的形势下, X世代是当前最具确定性的增量市场。 他们不仅已经是网红景区打卡乃至出境出国游的主力军,也必将成为消费医疗继母婴和年轻人客群之后又一主力军。


在“X世代”目标客群中,消费医疗究竟都有哪些细分机会和金矿可挖?


医美,抗衰是主旋律,祛斑除皱祛眼袋,植发纹眉双眼皮,都是热门项目;口腔,种植是主阵地。牙齿美白、牙冠修复、美学修复也是可选项;眼科,老花、干眼和高端白内障是大市场;健康体检,肿瘤筛查、慢病检查是必选项。健康管理乃至私人保健医生都是备选项。


“五新”专科市场增量空间巨大。新中医,以养生保健、中医推拿、中医康复、中医美容为主;新康复,以运动康复、骨科康复、疼痛康复 (颈肩腰腿痛) 为主;新心理,以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为主;新妇科,以妇科炎症、绝经期保健、性功能障碍、女性保健为主;新男科,以泌尿生殖炎症、性功能障碍、男性保健为主。


3亿初老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亟需得到满足。他们有钱有闲有认知,都有追求百岁健康人生的强烈意愿,也在追求功能、疗效和体验。


十五、医生突围


公立医院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严肃医疗领域的专科医生,越来越有赚取合法收入的动力,他们有公立医院和严肃医疗做信任背书。


未来的公立医院医生,不仅脚踏两只船,而且划不同的桨,严肃医疗放在公立大医院,消费医疗放在私人小门诊,双向导流,优势互补。这就避免过去和现在靠挖公立医院墙角导病人到私立机构的问题。


十六、同城连锁


过去十多年来,医疗服务主要连锁模式都属于异地平行扩张,连锁机构之间并未真正形成有效互补和分级诊疗体系,业态和业务高度趋同。这种“重资产”连锁扩张模式,成本高、投入大、进度慢、效率低,且在特定区域内很难建立起竞争壁垒。


同城垂直扩张模式即“八爪鱼”,具有“ 品牌外溢效应、运营降本增效和高筑墙护城河 ”三大优势,也更契合医疗改革和时代发展趋势。


异地平行扩张连锁模式适合以市场增量为主的粗放时代,主导战略是“抢钱抢粮抢地盘”;而在以市场存量为主的精耕时代,同城垂直扩张连锁模式即“八爪鱼”模式更具有优势,主导战略是“守钱守粮守地盘”!


公立三甲医院采取的“多院区”扩张路径,本质上也是同城“八爪鱼”模式。只要能降本增效,根本不分公与私。未来“八爪鱼”连锁模式必将另辟蹊径、快速崛起,特别是在眼科、视光、医美、口腔、新中医、新康复、新心理等消费医疗领域将有更为突出的表现!


十七、创投相杀


VC和PE等财务投资人不仅募不到资,还被LP逼着拿回报。以前的“追投”,成了现在的“追债”;以前的“投后”,成了现在的“投诉”;以前,投资人不是在看项目,就是在看项目的路上。现在,投资人不是在起诉创业者,就是在起诉创业者的路上。


对创业者而言,一边是投资人追着他退出,要么履行对赌条款出钱回购但自己又没钱,要么找新投资人接盘又囿于前几轮估值太高;一边公司运营乏力,要么缺钱举步维艰、早已无力回天,要么仅能勉强维持却因造血太慢而跟不上节奏,陷入“内外交困”境地。


因前期估值过高导致融资难、退出难乃至最终彻底死掉的细分医疗赛道早已屡见不鲜,上游有AI医疗影像、 mRNA疫苗和互联网医疗,下游有医美、口腔和眼视光。


十八、并购时代


相比其他行业,民营医疗面临的上市窘境尤甚。论科技含量够不上科创板,论收入利润够不上主板和创业板,论产业属性又够不上主打“专精特新”的北交所,若选择港股不仅估值过低而且流动性还差。


经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民营医疗迈进“大并购”时代,呈现出“三多三少”的趋势。


一多:区域头部并购增多。已上市的为拓展区域市场而并购,未上市的为拼盘上市而并购,并购标的多为收入和利润俱佳的区域头部机构。


二多:产业整合并购增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和医疗服务等产业链整合并购增多,不仅上游和中游会并购下游,下游也可能反向并购上游和中游。


三多:消费医疗并购增多。一二线城市的眼视光、新中医、新康复、新心理乃至新妇科、新男科将逐步成为并购热门赛道。除了消费医疗各专科常规并购和反向并购,还有跨科并购和上市公司之间并购,甚至运营稳健的头部眼科上市公司还可能会并购其他眼科概念股尤其是跨界眼科的小盘股。


非消费医疗也可能为了拓展自费型和商保型专科而并购消费医疗,标的选择往往遵循同城“八爪鱼”连锁逻辑。例如,综合医院并购消费医疗热门专科门诊,康复医院、骨科医院、脑科医院或肿瘤医院并购新康复门诊,中医医院并购新中医门诊,精神病医院并购新心理门诊。


一少:单纯保壳并购减少。这既有市场因素,更有监管因素。“新国九条”重点明确,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精准打击各类违规“保壳”行为。


二少:医保依赖并购减少。在医保基金捉襟见肘和严打骗保套保监管环境下,只要收入主要依靠医保支付,无论是否上岸,日子都不会好过,并购自然就更少了。为数不多的并购案例也将集中在国资背景的医疗集团。


三少:冷门区域并购减少。绝对冷门的区域,主要是人口持续流出的东三省和大西北等绝大多数经济落后地区。相对冷门的区域,如一线城市竞争白热化的口腔和医美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将不再吃香、逐步趋冷。


对绝大多数医疗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 上市敲钟将不再是唯一梦想,并购退出也是诗和远方。


二十、极简组合


纵观几十年来,医疗服务和商业模式不仅复杂多样,而且推陈出新。


无论是大到开胸开颅、器官移植、肿瘤清扫,小到注射微整、验光配镜、针灸推拿,所有医疗服务都是掌握临床专业技术的、以医生为主要代表的医务人员在执业机构或平台 (线下或线上) 上对患者或客户实施的诊疗行为或衍生服务。


所有医疗模式都可以简化为“医生 (技术) 、流量 (患者) 和平台 (机构) ”三要素的组合。消费医疗的根本问题就三个, 要么缺患者,要么缺医生,要么缺平台。 这究竟有没解呢?有,但不多!比如别整那些虚的!所有医疗模式就这三要素组合。


二十一、搞错对手


绝大多数行业都越来越卷了,原因或是搞错了对手。消费医疗从业者必须要做两件事:


一是客群定位,选择需求未被完全满足的细分市场。


眼科门诊部和诊所,屈光手术业务是否可以只做设备投入要低得多、竞争也没那么卷的中高端ICL?视光客群除了有青少年儿童,还有现在和未来二十年银发经济中最“有钱有闲”的活力初老人群。


眼科门诊部尤其是诊所,是否还可以拓展干眼细分市场?比如儿童干眼?比如女性干眼?比如老年干眼?别忘了,干眼早已是全年龄段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了。


二是产品创新,做能被目标客群直接感知到的产品。


不是所有创新都是好的,更不是所有创新都有价值。很多产品经理出身的创始人,往往容易陷入创新陷阱,你以为的诸多创新亮点乃至全球首创,有没可能客户无法感知到或者感知到了也并没有多少触动付费的欲望?


以干眼产品为例,不要只想着对标热脉动和强脉冲,能否开发自带情绪价值的家用功能仪器和眼部护理产品,去服务习惯戴美瞳和隐形眼镜的时尚年轻女性?去服务还没被市场足够重视的儿童干眼人群,其中还有不少是合并抑郁症的中小学生?


无论是做医疗产品还是做医疗机构,扎根市场一线,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从中发现需求的痛点和痒点,然后极致聚焦、刀刃向内、集中资源去拓展细分市场,无疑是当下医疗行业内卷困局的突破之道。


二十二、平庸赚钱


在民营医疗圈,平庸却赚大钱的人并非个案,有能力却赚不到钱的人举目皆是。


正因为平庸,人家才不敢在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一线城市主城区办医院。郊区创业别有洞天,闷声发财,成本低、竞争少,物业租金奇低,人员薪资也低,只要活下来就有沉淀。虽没有大起,但也没大落,“剩者为王”。


正因为平庸,人家才不敢高举高打,上来就贪大求全,而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正因为平庸,人家才不会手拿锤子看啥都是钉子,不会自以为掌握了获客技巧就能创造需求,而是老老实实盯着本地现有市场需求办院。


正因为平庸,人家才不敢轻易触碰不孕不育、医美、口腔、眼科等要靠强大引流能力和雄厚财力投入的热门专科和项目。正因为平庸,才不敢任性异地连锁扩张,赚了钱就想摊大饼。


所谓的自知之明,就是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 在小地方,女人的美貌或是一种诅咒。在大城市,能力突出何尝不是一种诅咒,尤其是只有单项能力强时,更容易成为一种通杀诅咒。与美貌诅咒不同的是,能力诅咒不分性别。


二十三、慢就是快


获客或者运营能力,往往会停留在诱导需求和促进消费的战术层面,顶多只是锦上添花。 运营的本质在于满足需求和迎合消费。 在满足需求和迎合消费的战略层面,获客套路或运营技巧都成了雕虫小技,好比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值一提。


能力究竟重不重要?重要!但从来不是唯一重要的,我们的认知不能陷入能力幻觉。赚钱乃至赚大钱,有时确实是“老天赏饭吃”和“坚持就是胜利”。当前的时代,耍小聪明赚不到大钱,下笨功夫有可能赚到,“慢慢来,比较快”。


做任何一番事业,为人实诚,做事靠谱,长期主义,不画饼不张扬不冒进,做看得懂的业务,赚看得到的钱,往往能活到最后、笑到最后。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二十四、运营进阶


从产品和服务上看,运营进阶有“三境界”: 服务即产品、服务加产品、产品即服务。 服务是个性化产品,产品是标准化服务。消费医疗不只有服务还有产品,卖服务和卖产品,无高低贵贱之分。现在,你对卖货爱理不理。未来,你真可能高攀不起。


蔡钰认为,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功能价值越来越趋同,从单一到整合,逃不过“卷王”。情绪价值个性差异化,有望破“万卷”。资产价值,既要做赚钱的事,更要做值钱的事。消费医疗,服务赚的是小钱,但产品可能赚大钱,机构可能值大钱。


时代真的变了。 大势从“野蛮生长”到“混乱无序”再到“规范发展” ;营销从“公域”到“私域”再到“全域”;手段从“卖服务”到“卖产品”再到“卖机构”;频次从“有时治愈”到“常常帮助”再到“总是安慰”;价值从“功能价值”到“情绪价值”再到“资产价值”;利润从“拉高均值的暴利”到“细水长流的微利”再到“服务背书的爆品”。


二十五、创投提醒


医疗创业,净利润促的是发展,现金流保的是生存!核心医生和运营高管是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要的是合伙,而不是打工。合伙人优先选公立医院医生合伙 (含在职的、刚辞的和将辞的) ,优先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运营高管合伙 (世界500强高管除外)


医疗投资,要有运营认知,更要有产业链整合思维。 既然选择投资国内医疗行业,就要尊重现实国情特色和行业自身特性,绝大多数医疗投资,回报真没想象中的那么快。曾经火热的“互联网+医疗”都一地鸡毛,当下火爆的“AI+医疗”风口会有不同吗?


入局者智,破局者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林掌柜 ,作者:林掌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