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可以,对你关闭朋友圈?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ID:mantoutalk) ,作者:馒头大师,题图来自:《情深深雨濛濛》剧照



最近碰到件事儿,挺有意思。


我的一个好朋友,前两天给我发来几张截图,带着一丝委屈,还有一丝无奈。


我看了下,是他和另一个人的对话。


事情的起因,是对方似乎不太高兴,发来一段话,大意是:


“你确实很优秀,但你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秀对吧?你是不是不高兴了?”


我朋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对方啥意思?


对方发来之前截图:


原来春节他给我朋友发过一句问候,我朋友没回。


我朋友连忙抱歉:


“那时候手机信息太多,没看见,所以没回。”


然后,我朋友做了一件事:对那个人关闭了朋友圈


结果没过多久,那个人又跑来质问了:


“兄弟的朋友圈,屏蔽我了?”


这时候,我朋友有点按捺不住了,但还能保持客气,回道:


“X老师,你想太多了。想简单点。没人有空天天对着微信琢磨。”


但对方似乎还是很生气,语重心长地对我朋友说:


“你这脾气有点大,一语不爽就屏蔽朋友圈,显得小气了。朋友圈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


我朋友还特地给我看了下之前他们的微信记录,都是那个人大段大段地发来他自己的作品被报道的消息,我朋友每次都客气地点个赞,回一句:“好棒!”


我问他怎么认识这人的?说是对方主动来加的,说自己是一个共同朋友的朋友,于是他也没多想,就通过了。


后来我问他怎么处理的?


他回答:


“直接拉黑了。”



自从有了“朋友圈”这东西以来,确实就有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举个例子。因为我原来也算在体制内工作,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一般我朋友圈里做到处级干部的,就很少会发工作以外的朋友圈状态了,更不会轻易表达对一件事的观点,而到了更高级别的干部,除了极少数或工作内容外,是看不到他们发任何一条朋友圈的。


当然,这其实是关于另一个范畴的话题:要不要发朋友圈,发什么内容,选择几天可见——这些都是自己个人的事。


而必须承认的是,选择对特定的人开放或关闭朋友圈,就不仅仅和自己个人有关,确实也涉及到了一些互联网时代的所谓“社交礼仪”。


其实我也不是对所有人都开放朋友圈的。


前几年参加的论坛或会议比较多,每次总有不少人来加微信的。人家都把手机拿出来了,你总不能说“不好意思,我没兴趣加您微信”。于是互换微信,但对于觉得以后不会有太多交集的陌生人,我基本都是会关闭朋友圈的。


其实道理挺简单的:我们初次见面,并不熟悉,出于礼仪,交换下联系方式,点到为止。


如果可以,作为有社恐的我其实想说的是“不好意思我手机没电了,下次吧”,但明明刚才还在刷手机玩游戏,这个牛实在吹不下去。


其实你仔细想想,这也挺正常的。在智能手机普及以前,大家初次见面,无非也就是换张名片而已。名片上除了抬头和姓名,也就有个电话,最多加个邮箱——有事儿,你联系我,没事儿,咱各忙各的。


没人规定你可以就此进入我的生活吧?


即便到了微信朋友圈时代,我一不做微商,二不是你下属,三不暗恋你,我为什么一定要给你看我的朋友圈?


我承认,换位思考一下,当加了微信后,发现对方对你关闭了朋友圈,感觉肯定不是太好——我自己也碰到过。


但这说明什么?要么人家不喜欢展示自己,要么说明人家并没有把你当朋友呗。


即便是后者,这难道不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你又不是人民币,人人都爱你?都要抢着和你做朋友?


这时候,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让你衡量你们彼此之间交往程度的标尺。至于你是否还对他开放朋友圈,是你自己的事——说实话,也没那么多人真那么要看你的朋友圈。


但你还要主动去问人家为什么对你关闭朋友圈,这就打破了一种东西:


边界感。



互联网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边界感”依旧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子贡曾经问孔子“交友之道”,孔子回答过他一句话: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意思是,对好朋友要提出忠告,但如果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从孔子的这句话里不难看到,“好朋友”之间依旧需要注意边界感。其实何止是朋友,亲戚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都需要注意边界感。


至于那种萍水相逢,可能连点赞之交都还没达到的所谓“陌生微信好友”,其实更不需要提醒了——还要告诫人家“朋友圈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恐怕你这不是要做人家朋友,是要做人家爹啊。


所以我那个朋友后来没忍住,在拉黑对方前回一段话,其中有一句:


“朋友圈不是什么学习交流的地方,而是一个好友轻松待着的后院。希望您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总有选择朋友的权利。”


其实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吧?为什么有的人就是明白不了?


恐怕,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至少在这件事上,失去“边界感”感知的背后,其实是对自身定位的失衡。



可以想象,那位被拉黑的朋友心里肯定是委屈的:


我都对你开放朋友圈了,你居然不对我开放?


你确实很优秀,但你居然没注意到我的优秀?


我春节都给你发问候了,你居然不回复问候我?


真的,这些话自己肚子里说说就行了,反正也没人听见,若要张口去问人家,万一人家回一句:


“你哪位啊?”


你说你怎么回答呢?这时候恐怕还要庆幸是隔着屏幕,别人看不到你憋红脸喘粗气的样子。


有人曾说:


“世间二事,管我P事,管你P事。”


或许未必全对,但对于“边界感”倒也是一种不错的诠释,这其实也告诉大家:芸芸众生,大多数人都差不多,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一旦不把自己看得有多重要,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包括朋友圈这件事:


开放又如何?关闭又如何?三天又如何?半年又如何?把你分组又如何?世间有那么多重要的事儿,有那么多对你更重要的人,这算多大事儿?


那位被拉黑的人最后发给我朋友的一句谆谆教诲是: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


说实话,这句话很有道理。


如果他自己理解了,就不会被拉黑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ID:mantoutalk) ,作者:馒头大师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