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松弛”的法国在互联网上遭到了很多嘲讽。
有人说法国办了史上“最抠门”的一届奥运会,有的嘲笑法国治理多年的塞纳河水质差到让运动员拉肚子,就连开幕式也让人觉得极为随意和混乱,有一种草台班子的感觉。
就连极为重要的国家总统职位,居然也是由一位“毛头小伙”担任……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都是法国“衰落”的最好证明。
但在真正理解法国文化的人眼中,这或许是法国人浪漫、松弛的文化体现。
事实上,浪漫不等于浅薄,松弛也不等于颓废,法国人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更有着极致的严谨性。
而法国人的这种“松弛感”,或许源于早年曾是欧洲“带头大哥”的身份。
一、从“蛮族”到封建王国
公元前1000年~600年,古希腊人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将自己的文明成果向整个地中海沿岸扩散,法国南部也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进入地中海岸的法国南部的古希腊人在此建立了马萨利亚殖民地 (今法国马赛) ,成为法国最古老的城市。
百年之后,生活在欧洲中部的凯尔特人开始大规模迁入法国地区。因为掌握了铁器生产技术,凯尔特人很快征服了法国地区的原住民,并将马萨利亚也收入囊中。
彼时,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高卢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高卢。
大家都知道法国有个外号,叫做“高卢雄鸡”。
这是因为“高卢人”在拉丁语中,有“雄鸡”的含义,意思就是像雄鸡那样骁勇善斗,但也同样暗讽其有勇无谋。
在自恃身份高贵的罗马人眼中,高卢人就是尚未开化的“蛮族”。
确实,鼎盛时期的高卢人在定居部落的基础上慢慢形成了乡村,后来又发展出了城市,几乎可与后来的罗马帝国媲美,却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家。
不过,高卢人在欧洲却战斗力超群,和罗马人打得有来有回,一度曾占据上风,甚至将战火烧到了罗马城下。
打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胜利的天平渐渐向着罗马倾斜,高卢地区被不断征服,最终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5世纪,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挣扎了数百年的高卢人,终于等到了罗马帝国的衰败。本想着乘机翻身做主,重获自由,没想到又被北边杀过来的蛮族日耳曼人征服。
当时入侵高卢地区的日耳曼人有很多分支,如阿勒曼尼人、西哥特人、以及我们经常听到的法兰克人等等。
他们如同分蛋糕一般将高卢地区瓜分,并且互相攻伐,群雄逐鹿。
公元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一世的带领下战胜罗马帝国,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并以自己祖父的名字将王国命名为墨洛温王朝,定巴黎为国都。
法兰克王国应该算是现代法国的前身,而且从血统上来看,法国也算是一个日耳曼国家,与英国、德国这些国家在民族血缘上相对比较亲近。
法兰西 (France) 一词就来自于日耳曼语“Frank”,意思就是法兰克。
那么法兰克王国,又是如何演变为法国的呢?
还记得扑克牌里面红桃K中的皇帝造型么?那是查理曼帝国的缔造者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在他的统治期间,国力攀升至顶峰。
法兰克王国通过东征西讨,不仅占领了现在法国的全境,还控制了现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成为继罗马帝国之后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从历史角度看,法兰克王国可以视为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奠基者。
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后,本不受蛮族部落重视的教皇受到查理的礼遇,划出一片土地成立了教皇国,还亲自接受教皇的洗礼,并被其加冕为皇帝,史称“查理曼大帝”。
由此开始,这也为后来欧洲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查理曼大帝统治期间,法兰克人在罗马的土地上推行了庄园制度,并将大量土地分封给了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三大蛮族势力,欧洲开始出现多个不同封建王国。
可以说,分封制度、教会体系、庄园制度出现,构成了欧洲中世纪开始的三要素。查理曼也由此成为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统治者之一,被誉为“欧洲之父”。
对于当时松散的欧洲来说,法兰克帝国的建立实在意义重大。
二、分崩离析的法兰克帝国
那时阿拉伯帝国正是巅峰时期,已经跨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却在继续深入欧洲腹地时,被法兰克击败,从而阻止了伊斯兰文化在欧洲的推行。
查理曼还鼓励学习和继承罗马文化,并在宫中掀起了欧洲的第一场“文艺复兴”,使得罗马文化得以在西欧地区继续保存、流传下去,延续了欧洲文明的星火。
但再怎么雄壮的狮子也有老去的一天,公元814年的时候,查理曼大帝离开了人世间。
去世前,他将帝国交给了自己唯一的儿子路易。
路易继位后,他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帝国分割,还制定了皇帝的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这个决定得到了教会的支持,但被他的儿子所反对。
因此,从公元829年开始,路易和他的几个儿子们便爆发了冲突,一直争斗了几十年。
直到公元843年,路易的三个儿子终于握手言和,互相缔结了《凡尔登条约》,就此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分别为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以及西法兰克王国。
这三个王国就是如今的德国、意大利以及法兰西三国的雏形。所以,欧洲王室原来是一家的说法,也是源于此。
这里解释下,西法兰克之所以会改名为法兰西,是因为公元987年国王路易五世去世之后,统治西法兰克王国的卡洛林王朝并无子嗣,只好让王国内的另一豪族卡佩家族捡了漏,国王之位落到了法兰西岛公爵雨果·卡佩的头上,国名才改称为“法兰西王国”。
在法兰克王国的三大分支中,德国和意大利发展始终是磕磕绊绊,经历了长时间的起伏演变,才算有模有样。
可法兰西出道就是巅峰,作为欧洲大陆上的豪强,麾下有着一大堆极具实力的诸侯,不断为王国开疆扩土。
比如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为首的法国诸侯横渡英吉利海峡,完成了对不列颠的征服,由此开启了现代英国的历史。
中世纪后期,法国又经历了两个王朝,分别是卡佩王朝 (987~1328年) 和瓦卢瓦王朝 (1328~1589年) 。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也是因为没有男性后裔,卡佩王朝就此终结。卡佩家族的旁支瓦卢瓦家族崛起,腓力六世成为了新国王,建立瓦卢瓦王朝。
但随着教廷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抗衡教皇的影响,法国设立了由教士、贵族及平民参加的三级会议,成为欧洲议会制度的萌芽。
三级会议的成立,令法国王权得以加强,可以通过议会来号令诸侯,号召国民。但法国国王对此依然不满意,于1308年直接将罗马教皇软禁到了阿维农,从此法国控制教皇长达70年。
虽然名义上,法国国王早已是欧洲各诸侯国的“大哥”,但彼此因权力之争一直矛盾重重,甚至一度大打出手。
比如欧洲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其根源就是法国国王和诸侯的矛盾延续。
当时英国国王自认是法国诸侯,理应享有在法国的封地,并获得相应的权力。但是法国国王却不愿英国来插手自家事务,直接将其踢出了“群聊”。
对于英国来说,这就是奇耻大辱,因此与法国反目为仇,双方便兵戎相见,打了一场持续近百年的战争。
最终,英法两国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从亲戚变成了世仇。
不过在战争的无形催化下,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强化了各自的民族意识,不仅就此形成了清晰的国家和民族概念,也逐渐催化了火药武器的发明,使得欧洲开始从冷兵器时代跨入到热兵器时代。
三、启蒙思想激发出大革命时期
16世纪,结束了与英国百年战争的法兰西,终于醒过神去追赶早已起航的“大航海时代”。走出地中海的法国人沿着大西洋沿岸不断建立殖民点,凭借船坚炮利迅速成为海外殖民大国。
另一方面,法国又在欧洲大陆与德意志的哈布斯堡家族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忙得不亦乐乎。
1589年,亨利三世被杀,还是因为没有子嗣,王位被远亲亨利四世继承,著名的波旁王朝,就此拉开了序幕。
波旁王朝时期,法国靠着强大的军事和航海实力,击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引发奥地利、西班牙、瑞典等一众欧陆列强的联手反抗,可依然被法国碾压。
到法国历史上当政时间最长的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彻底走上巅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欧洲霸主。
波旁王朝在国内实施了一系列削弱贵族势力的政策,这一举措间接促进了启蒙运动兴起,并先后见证了法兰西第一、第二和第三共和国的短暂存在。
17到18世纪,随着欧洲反对神权和王权的思潮影响,以法国为中心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共同反对封建君主制、反对教会、崇尚科学的思想运动,其代表人物为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执政,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则主张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权,反对君主专制并在继承古希腊民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人民主权说”,撰写了奠定了西方民主制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基础的《论法的精神》。
卢梭则在“人民主权思想”基础上,呼吁民众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封建暴政,这一思想后来也成为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执政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位哲学家带来的启蒙思想,渐渐成为了法国人民对抗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政权的有力思想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路易十四的统治时期,法国的艺术领域也取得显著发展。建筑、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均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孕育了浪漫的巴洛克艺术风格,还促使贵族阶层中兴起了一系列奢侈品文化,使法国成为欧洲最为奢华的国度之一。
但此时的法国财政却已捉襟见肘,由于与英国不和,法国积极支持美国抗英的独立战争,出钱又出力,早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随着被寄予厚望的财政改革失败,路易十六一怒之下废除了高等法院,将中断多年的三级会议重启,试图强化自己的统治。
然而,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分权精神已深入人心,三级会议所制定的对王权的管理限制措施,引发路易十六的不满,法国人民也对王室的昏庸无能深感失望。
1789年7月14日,愤怒的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随即,法国颁布《人权宣言》,代表法国大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1791年6月21日,路易十六出逃仅一天就被带回了巴黎,准备接受审判。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和皇后被推上断头台,以“叛国罪”处死,波旁王朝覆灭。
因为害怕法国革命带来的动荡,奥地利、普鲁士、英国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前来镇压革命,与法军在瓦尔密发生交战,最终败退。
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雅各宾派崛起并建立了由金融资本家控制的君主制政权,即“七月王朝”,内部却因不同派别的纷争而陷入内讧。
面对失败,欧洲的反法同盟并不甘心,再次卷土重来。而法国内部,还有另外一股强大的反革命力量正在崛起。
1793年7月,法国南部的保王党势力成功控制了重要港口城市土伦,将其拱手让给了反法联军。以英军为主导的反法同盟企图以土伦为据点,从南部对法国发动全面进攻。
1794年7月27日,法国大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遇刺身亡,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已岌岌可危。
就在法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之际,法军的表现却因一位身材矮小的杰出将领崛起而格外引人注目。
他便是所有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拿破仑·波拿巴。
四、拿破仑时代
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少年时便进入布里埃纳军校学习。
由于身高不到1米7,身材矮小的他经常遭受其他本土学员欺辱。那时,谁也想不到未来的他,会是所有法国人心目中的偶像。
1784年,拿破仑以优异成绩从布里埃纳毕业之后,又被选送法国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学。
法国大革命时期,已是法军最年轻少校的拿破仑小试牛刀,统兵击败保王党势力和英军获得土伦战役的胜利,受到了雅各宾派的赏识,被破格升为准将,成为欧洲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将军。
1796年,26岁的拿破仑更是凭借天才般的军事才能,荣升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的总司令。
不久,拿破仑指挥法军取得了对奥军里沃利会战的决定性胜利,奥地利被迫和谈,法国终于赢得了对第一次反法同盟的胜利。
1798年7月,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军在远征埃及,途中成功躲避了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的追踪,登陆后在金字塔战役中大败埃及骑兵,并打得奥斯曼军队瑟瑟发抖。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理论家西哀士等人策动下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被任命为第一执政官。
从此,一个令整个欧洲大陆恐慌不安的法国出现了。
1800年,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大败奥地利军队,并取得霍恩林登大捷。这两次战争胜利彻底粉碎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维护了法国的革命成果,拿破仑也再次赢得法国人的拥戴。
1804年,拿破仑将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 ,得到了教皇的认可,正式加冕称帝。
这时的拿破仑已经不甘心只做法国的皇帝,他希望统一欧洲,做欧洲人的皇帝。
面对法国的再次崛起,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先后组建五次反法同盟,但都被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击溃,不得不俯首称臣。
值得称赞的是,拿破仑不仅精于军事,对科学与艺术也颇为热爱,推动了欧洲埃及学研究,同时还对古代遗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使得欧洲的“崇古”艺术潮流得到加强。
拿破仑时代的巴黎也是欧洲的政治中心,很自然成为了欧洲的文艺中心,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前来交流,并创作出一系列的艺术佳作,让巴黎由此成为了世界艺术之都。
可惜,一连串的胜利让拿破仑有些忘乎所以,他在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地盘后,突发奇想打算攻占沙俄。
1812年5月,拿破仑动用了57万大军远征俄国。但漫长的战线让战事胶着到了冬季,严寒使得法国军队惨败,最后能与拿破仑回国的不到3万人。
元气大伤的法国也被反法同盟瞅准机会,进行反扑。1814年,莱比锡战役中的法军终于被联军打败,导致巴黎被攻破,拿破仑只好宣布退位,随后被流放到了厄尔巴岛。
路易十八回国,重新成为法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
令反法同盟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后,拿破仑居然带着700人又杀了回来,建立起“百日王朝”。
只可惜这是拿破仑最后的辉煌,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南部的滑铁卢,法军与第七次反法联盟军队进行了拿破仑帝国的最后一次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拿破仑被英国的惠灵顿公爵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元帅指挥的英普联军击败,史称“滑铁卢战役”。战败后的拿破仑又被流放圣赫勒拿岛,直至死于此地。
失去拿破仑之后的法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先是复辟不久波旁王朝在国内资产阶级的反击下迅速倒台,法国爆发了著名的“七月革命”。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成为了“七月王朝”的国王,但手握实权的法国资产阶级才是真正幕后操控者。
由于法国的经济并未得到改善,而且资产阶级带来的欺压更为严重,法国又于1848年爆发“二月革命”,工人阶级与小资产阶级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推选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为总统。
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希望恢复帝制,便又将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自封为“拿破仑三世” (因为拿破仑已去世的儿子被他封为二世) ,以此彰显自己是拿破仑的合法继承者。
可此时的欧洲大陆,早已走入近代文明,掀起了工业革命浪潮。
五、迟缓的法国工业革命
十八世纪下半叶,一场发源于英国的生产大变革把世界带入了工业时代。这场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制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
英国得以萌发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的机器发明与使用开始的。纺纱织布在英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最初只是最简单的家庭手工业,纺织出的也是极为粗糙的麻布。
1764年,英国的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多轴纺纱机,并以女儿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随后,发明家阿克莱特在珍妮纺纱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成功制造了水力纺纱机,推动了毛、麻、丝等纺织技术的机械化生产进程。
纺织机器的普及又将原有的作坊升级为了更为标准和效率高的工厂,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就此诞生。
不过,英国工业革命最重大的成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英国工程师瓦特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改良并制造了复动式蒸汽机,这一发明后来成为工业革命时期广泛应用的机器动力源。
蒸汽动力机械离不开燃料,但英国人知道如果仅靠木炭,那肯定无法持续。于是,经过各类发明家的探索,英国又发明了用煤焦冶铁的方法,带来冶铁业的发展。
不过,直到英国如火如荼进行工业革命近50年后,法国才缓缓开始接触和发展自己的工业技术。
法国如此后知后觉,与国内复杂的政治局面有着密切关系。
当英国的工业发展借助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火车蒸蒸日上时,法国正值大革命时代,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时期、吉伦特派统治时期、雅各宾派统治时期、督政府、执政府、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百日王朝和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法国政治格局频繁更迭,期间还伴随着各地区的人民起义和工人暴动,同时外部势力也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执政者难以专注于经济建设,更无暇顾及发明创造和生产活动。
更重要的是,作为法国的“世仇”,英国也不可能主动将相关技术传播给法国,反而成为好几次反法同盟的组织者。
因此直至路易十八时期,法国通过签订苛刻的条约才得以结束战争,才暂时获得喘息之机,其工业革命也由此逐渐步入正轨。
即便在如此背景下,受农业文明主导的法国在政治革命上表现出激进态度,但对技术改良和革新却一直持怀疑态度,仅有少数小业主敢于冒险尝试新技术。
直到1842年,法国看见铁路带来的巨大价值,通过了修建铁路的“基佐法”,才由此开展大规模的铁路基建。正是铁路建设带来了新工业和工艺普及,相应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才得以在法国推广。
随着金融资产阶级掌权的“七月王朝”覆灭,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终于登台,相对稳定的政局和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大大加速了工业发展进程。
特别是进入19世纪60年代,法国铁路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便利的交通加速了各类工厂出现,工业产值比起20年前增长了两倍多。
但相比其他西欧国家,工业革命为法国经济带来的变化并不显著。
首先是法国引以为傲的金融资本并未直接投资到本国生产,反而是大量以借贷资本输出到国外,因为这样赚钱更快也更多。
其次,法国受传统的小农经济影响,农业占比始终超过工业。而且由于起步较晚,法国工业生产急需的原料和矿产资源开发与储备不足,像煤、铁、棉花等重要物资只能依赖进口,进一步拖累了工业发展。
不仅如此,法国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启的奢侈品产业,虽然是手工业为主,但利润丰厚,投资者根本不愿改变手工制造模式,也使得法国对流行的机械化生产并不感冒。
可以说,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诸多限制条件之下,法国工业革命呈现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不利局面,这也成为法国在与西欧强国的竞争中不断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1870年9月1日,普鲁士和法国在法国色当地区展开决战,此战以法军惨败、普鲁士大获全胜而告终,拿破仑三世也沦为普鲁士的阶下囚。
三天后,巴黎革命推翻第二帝国,由资产阶级共和派与保王派联合组成国防政府成立,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第三共和国。
当时,谁也不看好这个政权,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草台班子的政权,稳稳统治了法国长达71年时间。
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
这时期的法国依旧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拥有仅次于英国的广袤殖民地,是全球第二大殖民帝国。
凭借殖民地优势,法国和英国牢牢把持着国际话语权,成为了殖民时代的列强国家,贸易体系极为发达。
到1914年,法国已经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输出国,号称“高利贷帝国主义”,面向全世界放贷,是欧洲有名的“大金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加入了协约国对德宣战。在经历了大量伤亡后,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但可谓“惨胜”。
战争让法国丧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有一百三十多万军人阵亡,商船沉没了一半以上,大片富庶地区遭到德军占领与蹂躏,直接损失高达1340亿金法郎。
法国为此对德国恨之入骨,不仅在巴黎和会上主张把德国领土分割给周边邻国并肢解德国,还提出了巨额赔款要求。
虽然因为英美两国从中作梗,德国没被分解,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面对艰难的处境,德国举国上下都怀着复仇的怒火,直到被一个“小胡子”彻底点燃。
二战前,法国为提防德国入侵,修筑了设施完善的马奇诺防线。没想到,1940年德国大军绕开马奇诺防线,兵分三路,向法国展开全线进攻。
法军仅仅抵抗了40天就全线溃败,掌权的陆军元帅贝当宣布投降,组建维希政权。从法理上来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这时已不复存在。
戴高乐将军出走英国,建立自由法国运动,为光复法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法兰西第四、第五共和国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贝当与德国占领当局合作,前提是德国承诺不瓜分法国,并得到了对战争早已恐惧的法国民众支持。
因此,在二战期间,有不少法国人选择与德国人合作,沦为可耻的“法奸”。
1944年,数百万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海岸抢滩登陆,开始了对纳粹德国的全面反击,并最终取得胜利。
二战结束后,戴高乐所组建的“自由法国”成为法国的合法统治政权,史称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法国虽然恢复了和平,但遍地疮痍,百废待兴。战争的破坏加上德国在占领期间的掠夺,法国损失了近两万亿法郎的财富。
1944年,法国工业生产指数只相当于1938年的40%。不仅如此,受到当时民族解放运动影响,其殖民地掀起了各类独立运动,新政府不得不像救火队那样四处“灭火”。
偏偏这时,任政府临时总理的戴高乐因为政见不同,与当时的制宪议会产生不和,也被逼离任。
从此,戴高乐以反对派的身份出现,并发起了法兰西人民联盟,很快吸引了许多人加入,成为法国另一支重要政治势力。
1958年,由于法国最重要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爆发了独立运动,在民众的一片骂声之中,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承认被迫再次请回戴高乐。
根据戴高乐的要求,法国再次举行选举,不负众望的戴高乐当选为总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式成立。
在此前一年,法国联合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罗马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 (统称为《罗马条约》 )。
这些协议的签署,意味着法国依然是毫无争议的欧洲强国之首。
七、戴高乐时期的法国
戴高乐时期的法国,不仅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 (后世称为“戴高乐主义”) ,还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和国防政策,让法国迎来了“光辉30年”。
从50年代末开始,法国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石油化工、电子和机电、汽车、高速火车、宇航、造船、通讯设备等新兴工业部门,以此为龙头带动工业的全面发展。
在此期间,法国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大幅增加上述部门的投资,家用电器、汽车、通讯等部门的生产性投资也都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此外,这一期间法国在农业上持续增加投入,为法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虽然戴高乐推行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使法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获得提高。但是因为其强硬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国内经济增长显著,普通法国人的生活并非得到提升,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中间阶层的利益也受到损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969年,以青年学生为前导,法国掀起了“五月风暴”,随即爆发全国性大罢工,戴高乐不得不黯然隐退。
不过,戴高乐的离去并未影响法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从1959年至1974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7%,增长幅度高于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法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按当年价格计算,1973年的法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亿法郎,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两万法郎。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法国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8%以内。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再度成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
应该说,法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戴高乐颇为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
如推动欧洲一体化,将联邦德国纳入其中,从而阻止战争在欧洲重新点燃;还有在其坚持下,投入巨资研制成功核武器,并借此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极大提升法国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战略措施,不仅为法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也延长和提升了法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更重要的是,戴高乐时期采取政府干预手段,开创了此后延续数十年的国家经济计划。
具体来说,法国的经济计划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前提,规定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轻重缓急的发展顺序做出安排,并辅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使之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与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正是依靠这种国家经济计划,法国才得以在战后通过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集中巨额资金对优先发展的煤炭、电力、钢铁等基础产业进行扶持,打下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戴高乐离任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完善,法国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渐趋弱化,取消了经济计划中的数量指标,使之成为纯指导性计划,开始推行自由市场政策,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
随后当选的蓬皮杜吸取了戴高乐下台的教训,把经济繁荣与提升社会福利作为任期内的优先目标。
1970年,蓬皮杜亲自主持制定了第六个经济发展计划 (1970年~1975年) ,确定工业高速而合理的增长原则,以避免出现经济停滞或增长过快可能引起的社会动乱。
在此背景下,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生产率始终保持在5%以上,不仅国家竞争力得到提升,民众也通过各项社会政策调整得到了实惠,社会状况逐步稳定。
与此同时,蓬皮杜对美国实行较灵活的政策,同意英国加入共同市场,极大改善了法国与欧美国家的关系,终于让法国社会过上了较为“松弛”的生活。
正是在较为“松弛”的环境下,法国也成为全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拥有包括萨特、加缪、罗曼·罗兰等16位文学巨匠,始终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大国与文艺中心。
更鲜为人知的是,法国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数学强国,不仅诞生过笛卡尔、费马、拉格朗日、傅里叶、庞加莱等世界级数学天才,现代数学领域最高奖的菲尔兹奖获得者数量也仅次于美国,远超德国、英国等强国。
八、法国的工业经济发展
或许正是同时将浪漫与严谨集于一身,法国的工业发展也颇为耀眼。
作为欧洲主要工业强国,法国在汽车、飞机制造、高速列车、核电等领域有着巨大的领先优势。
作为开创欧洲汽车工业的强国之一,法国的汽车品牌和销量一度高居欧洲榜首。即便如今销量已经被德国、日本超越,但汽车工业的底蕴还是在的,2023年标致汽车全球销量为112万辆,雷诺也卖出223万辆的业绩,依然是全球头部汽车大国。
此外,由法国主导设计生产的空客,不仅是全球唯一可与美国波音相抗衡的飞机制造商,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大型客机生产商。
还有法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TGV高铁 (Train à Grande Vitesse,高速列车) ,也是欧洲高速列车的领导者,在速度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不过,法国最拿得出手的工业是核电技术,其EDF (法国电力公司) 是欧洲最大的电力输出公司,同时也是全球核能领域的领军企业和供应商。
不难看出,这些领域的工业门类,科技含量之高,产业链之丰富,绝非简单的“松弛”就能做到,凭借的是法国多年的科技与工业技术积累与创新。
甚至是看似科技含量不高的奢侈品,如法国的LV与爱马仕两大国际顶级品牌,依然凭借数百道繁琐而严谨的工序,成为全球顶级奢华与时尚的代言人,更成为法国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2023年,仅LV的母公司LVMH集团,其总营收就达到862亿欧元 (6715亿元) ,净利润达到152亿欧元 (1196亿元) ,约为法国同期经济总量的2%。
只是如今的法国,正处于“怠速运行”阶段,不仅经济增长乏力,社会问题也不少。
比如法国2023年全年平均通胀率为4.9%,2024年虽回落到2.3%左右的水平,但物价上涨的速度一直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实际购买力水平持续在下降。
还有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一直让法国政府很头疼。根据法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法国失业率约为8.4%,虽然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欧盟平均水平。
其中,法国青年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2023年已经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但仍然高达17%。
并且法国现在的服务业在整个经济占比已经超过80%,造成工业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曾经以电气工业及核工业、军事工业等为代表的优势制造业也逐渐下滑,新兴的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也并未展现出太多优势。
这也使得法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也是断崖式下降,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21年,法国世界500强企业个数分别为37家、39家、31家和26家,一年不如一年。
不仅如此,法国政府的赤字情况也一直在恶化。法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10.6%。政府整体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距占GDP的比例已从2022年的4.8%扩大至2023年的5.5%。
按照欧盟的标准,这个比例超过3%就属于“超额赤字”,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更糟的是,法国经济起伏不定,经济年增长率甚至从20年前的3%到如今的不到1%。甚至根据IMF的预测,未来法国将长期处于接近0增长的情况。
那么,法国经济为何近些年发展变得迟缓?
九、不得不开源节流的法国
其实,法国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很早就显现了。
据相关数据统计,2009年,法国制造业产出只占GDP总量的11%;2011年,法国工业附加值迅速从2000年的18%降为12.5%,在欧元区国家中排名第15位,甚至比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还要低。
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是政治,近半个世纪以来,法国是由右翼保守党 (即戴高乐党) 和左翼社会党轮流执政,由于两党治国理念不同,经济政策变化很大。
由于右翼和左翼政党互相在经济上博弈,使得法国政府在增税和减税之间来回一直摇摆不定,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近30年来,法国各政党理念不同,同时对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使得本土产业发展缺少规划,才导致实体经济发展不足,虚拟经济规模过大的“产业空心化”现象。
不仅如此,高福利制度也成为法国政府的“双刃剑”。高福利制度是法国在经历了二战后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在保障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出生率持续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加上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法国社会福利开支的包袱日益沉重。
法国公共债务的比重也从1981年的22%增至后来的90%,远远超过60%的安全线。国内原先积累下来的雄厚财力慢慢被“坐吃山空”,经济和社会问题已达到积重难返的程度。
财政紧张,法国却不敢动老百姓利益,只好挥刀向企业“砍”去,让企业课以高额税收,令企业怨声载道。
当企业没有了足够的资金投资和技术研发,特别是社会保障负担居高不下,不仅不愿意再投资生产,也不想再多招人,使得国内失业率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尽管法国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尽人皆知,但这些问题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没有哪个党派敢于痛下决心实行改革,只能尽力维持,才有了如今“怠速运行”的现状。
不过,也不用替法国政府担心。
2023年,法国GDP大约是2.7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七,人均GDP约为5万美元,这一水平在发达国家中也是名列前茅,彰显了法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
面对财政乏力,法国政府也在精打细算。
一方面,法国政府不断开源节流。例如,为了将预算赤字在2027年前降至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以内,法国政府已宣布实施一项涉及200亿欧元的政府支出预算缩减和公共支出削减计划;另一方面,法国政府还通过增加税收和对超额利润征税,以及加大投资等形式来想办法弥补资金上的空缺。
所以,我们才看到本次巴黎奥运,法国政府是能省则省,办了一场极为“寒酸”的奥运会。与此同时,法国不仅将空调租用列为了收入来源,各类广告赞助更是来者不拒。
一句话,麻雀再小也是肉,只要能赚钱,再小的生意也愿意做。
可无论资金多么紧张,长期高福利制度保障下的法国人依然过得很悠闲,完全是一种源自骨子里的松弛感。
对于生计不愁的法国人来说,过得开心,不用刻意去讨好谁,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态度。
而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始终拥有顶尖的科技实力,法国也无须用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去证明自己的实力,更不必担心谁会夺走自己的世界地位。
或许,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国家,具有坚定且包容的民族自信心,才是国家真正强大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