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好声音》的版权之战,看外来综艺节目的“中国战略”
作者:吴立湘 吴丽仟 安富建
“唐德董事长抵押全部股票、砸锅卖铁为老外抬价,真是够拼的。”、“每一次外国和中国打仗,总能找到一群伪军”。这是今早灿星副总裁陆伟一条朋友圈。
事情缘由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唐德影视宣布获得Talpa的版权《The Voice Of…》,并致函禁止灿星制作《中国好声音》,之后灿星发表声明反驳。陆伟称已经做好最坏打算,可能会自行做“拥有中文名称权”的《中国好声音》。而小娱采访接近唐德的高层人士,对此则非常愤怒,称“将官司进行到底”。
这个事情的本质是,经过江苏卫视等过亿元的争抢,Talpa早已不满足于灿星目前“区区”6000万的版权费,而唐德此次担任的就是Talpa在华“代理人”(即灿星口中的伪军)的角色。
据小娱推测,此事最好的情况,不过是Talpa利用唐德将灿星拉回谈判桌,共同分享每年超过20亿的收益;最坏的情况,则是唐德制作有模式没名字的“The Voice”,灿星制作有名字且模式相近“好声音”,最终将此品牌消耗殆尽。
实际上,在此事发生后不久,娱乐资本论也特意调查了在华的八家海外模式公司,发现他们这几年在华业务都经过了数次起起伏伏:激进如Talpa者,和前中国区负责人“撕逼”、“解约”之后,聘用唐德当“代理人”;高明如Fremantle Media者,直接取消了亚洲大区这一层级,聘请前灿星副总尹晓葳为CEO;努力如Endemol Shine者,创立上海、北京的办公室,联合研发《室友一起宅》等项目,但遇到了水土不服;消沉如BBC Worldwid者,经历过数次失败项目,草草结束了和世熙的代理……
但从最早到现在已经渡过了数十年,可以说,大量的模式公司囿于中国的政策限制、人情社会,及中国电视圈相较国外的版权观念、制作理念、商业模式等的巨大差异,水土不服较为严重。
这几十年也证明了,海外公司如不像Talpa般激进的话,纯靠“卖模式”利润并不高,模式公司的天花板也越发明显。面对难啃的中国市场,目前已有模式公司准备利用新技术、正面输出工业化流程和制作理念,实现“转型和突破”,前路漫漫,从走俏、被追捧,到如今的遇冷,中国模式生态的良莠不齐、水土不服,值得业内反思。
一种猜想:两个好声音,都来抢那英
本质上,这次的争端是个法律事件。但在法律上,以小娱对模式签约合同的了解,Talpa和灿星”长达70多页的法律文书”背后有很多可以不履行的地方,Talpa大概率上不存在违约。 但从行业上看,这次争端是非常不利的,好不容易逐渐建立起来的中国买家对于模式版权的尊重,可能会被天价吓退。有电视圈资深人士认为,所有围观群众,不管是电视台、视频网站或其他制作公司,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未来再跟你“签合同”一定回提高警惕、把控风险的。
另一方面,灿星必然会自制一档叫《中国好声音》的类“The Voice”的模式,不转椅子那就推椅子——最终,海外模式方也会被中方漠视版权的行为所吓倒。
至于唐德,会在几乎没有综艺经验的情况下,草草搭配几个团队复制《中国好声音》,而且,版权之争还有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评委”,作为不亚于“转椅子”的元素,前四季常驻评委标识的那英如何选择非常关键,加上汪峰,不管是正版《The Voice of China》还是以后灿星重新打造的相似版,可以说得评委者得江山。但基于那英和灿星的关系,她的选择几乎是显然的。
再从电视台的角度考虑,因为《中国好声音》的品牌属于浙江和灿星,两者的利益主体上是相近的;但很明显,到现在浙江卫视也未发声,兴许其背后也有诸多考虑。
站在唐德的立场上,作为一家年利润几千万的公司,是否能负担几个亿的模式费用,实在存疑。但2015年在A股完成上市的唐德影视此番入局,也符合其公司业务发展和给资本市场讲故事的客观需求。
当然,以唐德的综艺实力,其可能不会真的去制作一档《好声音》,但作为talpa的类代理公司,其要参与发行以及全产业链的开发。如果未来灿星与模式公司签约满了,还得找唐德签。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相信对于一档广告收入约为20亿元的《中国好声音》而言,这是绝对的真理。“伪军”和“正牌军”,也不见得不会合作。
八大模式公司,谁的发展最好?
据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介绍,全球可能有十几家大型模式公司,中国市场可能占据7、8家左右。近两年,随着“限引令”的颁布,联合研发和原创开始流行,模式市场有点遇冷,也逐渐变得低调。另外,模式公司也不再满足于拿点模式版权费,转向参与制作及全产业链开发。
下面,娱乐资本论也特地调查国内八家顶级模式公司,看看这些年的沉浮:
①Talpa:找唐德当代理人
像Talpa这样,掌握了顶级模式坐地涨价与“制作方”撕逼的现象并不多见。
说起来,约翰德莫尔(Talpa创始人约翰·德·莫尔)于2004年成立Talpa,除了影响力最大的“好声音”,它在中国输出的模式算比较多的。比如广东卫视的《完美暗恋》、东方卫视《我心唱响》。2015年3月,被ITV以超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面临比较高的利润对赌,或许这也是它选择撕逼的理由。
近两年,与腾讯视频联合制作了《我们15个》,当时,掌门人约翰德莫尔还亲自前来中国谈合作事宜。《好声音》少年版也已被优酷土豆买走了。
在这个过程中,Talpa有授权给IPCN代理,同时并未于大陆落地,而是在香港、新加坡连开办公室。虽然Talpa在大陆也有一个具体的对接负责人,但最终这个人和talpa因利益闹掰。此时Talpa才发现与其信任某个个体,不如将代理权转给上市公司,“起码上市公司操作上规范很多”。
在未来,Talpa很可能选择唐德一起开“合资公司”做中国业务。但如Fremantle Media和Endemol Shine等,则是选择直接来中国开公司。
②Fremantle Media:聘请前灿星副总做好本土化
它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多年来在北京只设了一个办事处。2010年,Fremantle的“达人秀”被东方卫视引进制作,但当时只收了版权费,并未参与制作。
直到2015年7月,它才在中国成立分公司。当然尹晓葳的话,其好处就是“成为法人实体后,你的财务运营、法人签合约等各方面来说,都会更方便。”公司也在架设VIE架构,以布局更多元的业务内容和更灵活的商业模式。
当时,Fremantle聘用了原灿星副总裁、做制片人出身的尹晓葳担任CEO,还撤掉亚洲管理部,分公司直接对接总部。尹晓葳的加盟,不仅带来了丰富的业内资源,还能解决外资公司在中国人情社会的各种困难。
尹晓葳介绍,2015年Fremantle China花了大量时间调整架构、组建团队,在2016年将推出几个大项目。与央视五套的《冠军之巅》,央视一套的《加油向未来》,湖南卫视的《元气美少年》,以及与爱奇艺合作的《命中注定爱上你》,都将是Fremantle Media的重点项目。
在尹晓葳看来,因为她的制作经验,未来Fremantle将主打本土化服务,不但会提供本土化改造,还能提供商务策划团队,一起改善talpa被灿星诟病的“只曾派一人来现场两天工作,四年来节目制作全程从未介入”的问题。
③Endemol Shine:海外华人管理水土不服
与Fremantle相似的是,Endemol Shine也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分公司,并于2015年4月份任命了做商务高管出身的陈伟文为中国董事总经理。
它曾深度参与过《百变大咖秀》《最强大脑》《星厨驾到》等节目的运作。目前热播的《最强大脑》,原版只是一个特别节目,后来江苏卫视和Endemol的团队其实有点联合研发、联合制作的意思。而且它的舞美、道具设计以及国外战队资源,都有Endemol在其中发挥作用。
彭侃表示,吃到甜头后,Endemol Shine正不断想复制《最强大脑》的成功。比如《老大哥》的中国版《室友一起宅》。但受制于中国国情,以及其高管来自新加坡、香港等不接地气的地方,双方版权观念、制作理念差异,导致一个“电视大片”变成了“韩范儿撕逼节目”,成为了欧美模式严重水土不服的代表。
不过,想跟Endemol Shine签合同,必须买配套的制作服务、做深度商务合作,比如咨询、顾问,以此突破“模式费”的天花板。
④BBC Worldwide:官僚化严重
除了上述直接设办事处、来中国开公司,第二类是直接找中国本土的代理公司。
比起以上几家,BBC其实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世熙传媒曾是它的代理公司。最早《舞动奇迹》、《名声大震》也是由它的模式。但之后,随着世熙几档模式的不成功,目前世熙已和BBC Worldwide解约。
据介绍,BBC作为国有电视台,决策效率和运营效率很低,“中国有的官僚的东西它都会有。”而且,它本身的模式数量少,娱乐类节目更少,在中国的声量较小也是必然。
⑤ITV:负责大陆的团队在香港
ITV的分公司在香港,负责亚洲区的销售业务,在中国内陆是没有子公司和代理商的。但据知情人士表示,香港分公司规模很小,除了2013年与安徽卫视合作《全星全益》,近几年在模式方面没有什么动静。但它代理了灿星原创音乐节目《中国好歌曲》的全球发行业务。
⑥德国红箭:急需中国合伙人
背后是德国最大的私人商业电视集团Pro7sat.1 Media AG。
像《喜乐街》《老公看你的》等节目模式都来自红箭,目前它在中国的版权代理与合作伙伴是一家叫观悦传媒的公司,他们也在国内寻找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谋求共同研发与共同投资、制作,还可以为国内公司提供海外拍摄等服务。
⑦All3Media:没有很大影响
像英国的All3Media,就是英国电视业规模最大的独立制作及发行公司之一。在2013年,他们与制作公司恒顿传媒出品《The Gadget Show》的中国版《一键启动》,效果很差。目前对中国综艺节目市场尚没大的影响。
⑧索尼:以电影为主
2016年索尼国际电视公司(SPT)与华策影视合作拍摄《新婚公寓》。这是国内少见的引进影视剧模式,一部90年代美国的经典美剧《MAD ABOUT YOU》(我为卿狂),也是美剧模式在中国的第一次尝试。
当然,毕竟索尼是好莱坞六大之一,其最终还是以电影为主。
未来模式公司怎么走:打造本土化能力
从找中介公司,到设办事处、再到办公司,模式公司在中国也属不断碰壁和摸索中。
在乐正的彭侃眼中,未来中国模式产业的关键词依旧是“转型”。顶尖的模式太少,普通模式利润也不多。在国外,通常收取7%-10%的版权费,同时直接参与该模式衍生产品的五五分成,但在市场不够成熟的中国,最流行的是只收取5%模式费,且大多数项目是没有产业链的,就算有,也因为版权观念的巨大差异,不可能与模式公司参与分成。
鉴于这个现状,不少海外模式公司,认为“不抄袭就算不错了”,一个成熟的模式成本很低,能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放大价值,模式公司的态度其实是“开放和包容”的。
掌握顶尖IP的Talpa只是个例,大多数“模式买卖”的利润比较微薄,彭侃认为任何一家有远见的模式公司,必须打造自身“本土化原创能力”。至于欧美模式能否卷土重来,尹晓葳认为,可能不会成为一个趋势,但应该能挖掘到一两个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