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转向的内在动因,是知识劳动市场的萎缩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采铜的创想世界(ID:CTDT4US) ,作者:采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十年前的的士司机和现在的滴滴司机是两种职业。


在十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你拦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要去往哪里,司机一脚油门就带你走了,根本不需要导航,导航在师傅的脑子里呢。称职的师傅,还会帮你找一条最近、最快的路线,穿几条不为人知的小路,躲开几个红绿灯,咻一下就到了。


几十年前,国外的心理学家就做过研究,出租车司机的头脑中装着一张城市的“认知地图”,存储了大量路线、地标类的知识,跟方位辨识有关的脑区也更为发达。换句话说,出租车司机也是一种需要储备和应用大量知识的知识劳动者。


但是今天的网约车司机,却完全不需要在脑袋里记这样一张地图。有一次我叫了个滴滴,上车后,感觉师傅开起车来颤颤悠悠的,一步一迟疑的那种感觉,我问怎么了,师傅说来杭州还没几天,今儿是第一天接客。我心里咯噔一下,天哪,这完全不知道路啊。


当然一点事都没有,在导航的指挥下,这位司机还是很顺利地把我送到了。


现如今,任何人只要会开车,就可以做别人的司机,就可以载人去往任何地方了。


所以司机这项工作,从依赖高知识含量、高经验值,猝然变成了0知识含量、0经验值就能做的工作了。


原本存储在司机头脑中的地理知识,从司机的头脑中卸载了下来,上传到了云端,在云端,一个每时每秒掌控着海量数据的“大脑”负责分析、思考、决策,它伸出无数根触角,向司机发出指令,而司机只要遵照执行即可。


方便吗?方便。恐怖吗?也恐怖。


今天的人们,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知识主权”,心甘情愿地听从机器的命令。一个执行机器指令的人,他所需要的最小必要知识,只是能够听懂指令而已。



与司机这份职业相似的还有成百上千种职业,悄无声息地经历着这种变化。


也许你发现,自己工作时,所用的工具越来越自动化,但界面也越来越简单。需要你“动脑筋、出主意”的时候好像越来越少了,大多数时候,你只是在审读和维护数据,或者在电脑给出的“分析”报告之上加一道人工审核而已。


你发现,在许多行业,出现了很多以“智慧”冠名的新玩意。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校园……这些名字是不是经常充斥在我们的耳边呢?有时我就纳闷,难道医生是没有智慧的,需要加了某个系统,才是智慧医疗?难道老师是没有智慧的,需要加了某个系统,才是智慧校园吗?


与此同时,又有很多场所,则以“无人”冠名,什么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无人酒店等等,好像“没有人”是件了不得的、引以为豪的事情一样。


“无人”且“智慧”,这就是愈演愈烈的社会趋势。这张扑克牌的另一面,就是传统工作岗位的消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对大量知识工作的替代。


机器学习这个学科,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机器来学习和掌握知识。越是格式化的知识越容易被机器掌握,而处理模糊的知识当下则是人类更胜一筹。在目前,电脑和人脑的较量,是各擅胜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电脑能够向人脑叫板的领域越来越多,同时,人类自愿让出的地盘也会越来越多。


如果越来越多的知识,可以被一个巨大的计算机系统来存储、分析、判断、决策,就像今天的司机这个职业一样,那么还需要这么多知识工作者干嘛呢?


留下来的只是能够建设和维护这些庞大系统的人,以及拥有这些系统的人。



当然社会的变化不是瞬时发生的,而是缓慢的、悄无声息地进行的。以前的人,只要有一个工作,就能稳稳妥妥地工作到五六十岁,顺利退休,但是在今天,好多人30多岁、40多岁就已经遇到了职业危机了,难道是我们不够优秀吗?可我们已经够努力、够出色了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近期国家正在开启一场深远的教育改革,大家也都看到了,改革的重点是给中小学的升学竞赛降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这样的政策变化,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客观的社会变化所推动的。只是很多人还没有看清楚,或者不敢相信这种客观的变化。


现如今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可能会困难重重,还有很多高学历者,去挤破头竞争那些根本用不到所学专业的工作。这可能就说明,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并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从事知识型工作了,只是没有人愿意说破以及直面这一点罢了。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大学扩招”,就会找到这个词条,你会看到我国是从1999年开始启动“大学扩招”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数量逐渐扩大,上千万的年轻人是受益于这项改革,读上了大学。但是这个政策在2012年叫停了,此后大学招生人数保持稳定。而到了今年,随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实际上传统性质的大学招生应该是要开启“缩招”了。


所有的变化,就是在最近的十年间发生的。十年前还没有滴滴,还没有抖音,还没有拼多多,那时候大数据还没有成为热词,人工智能还没有出圈。十年前,一个大学生,不过是在跟其他人竞争谁学得更好,可是今天,我们则是在跟机器竞争谁学得更好了。


也可以这么说,许多人正在做的工作,已经不需要他们进一步训练自己的大脑了,他们只是在帮助某个系统,来训练这个系统的大脑,让这个大脑更强大、更有智慧,而人,只是这个大脑延伸出来的某一条神经上的节点。


就好像回到了一个蜂群社会,系统是那个蜂王,而我们人则是勤劳的工蜂。



在英语里有两个单词都可以表示“艺术”,一个是art,还有一个是craft,art指的是纯粹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做的事,而craft指的是手工艺的艺术,是匠人所做的事。


但实际上,art里面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craft,而craft里面也包含了一定的art。


职业教育之所以大部分人有点看不上,是因为大家觉得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是干体力活的,地位收入低,不登大雅之堂。但其实呢,许多手艺活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体力活,而是需要手、眼、脑协同配合的高技巧的工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需要多年的训练和钻研,并且有相当大的不可替代性。


对很多家庭来说,职业教育并不一定是退而求其次、等而下之的选择。当然,职业教育中肯定也是有很多坑的,就像大学里某些专业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你要通过研究来判断:在职业教育这个框里面,哪些职业是几年以后就可能被电脑和机器人替代的工作,哪些是不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如果一个孩子选择了前者,那就会有比较大的失业风险,如果选择了后者,那他也可能有非常好的前途,至少不会比一般的大学生逊色。


比如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很多非遗的手工艺大师现在后继无人,没有人肯学。这些手工的技艺,一定是有长久价值的,包括经济价值。日本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营销都做得很好,像日本的瓷器都能卖得比我国的贵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能选择一项手工艺,数年如一日地学习、精进,难道他会没饭吃吗?难道会被人工智能替换掉吗?



科技的发展是无法遏制的、磅礴向前的浪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浪潮会把一部分人推向浪尖,同时也会把更多的人甩在身后。


许多人的状况是,他们每天刷着手机,看着数不清的资讯、热点八卦、短视频,同时却离真正重要的知识越离越远。因为最“懂”他们的,并不是他们的亲人、爱侣、朋友,而是无处不在的“系统”。


但其实,现在的系统还是比较初级、原始的状态,所谓的“智慧城市”等等还远没有达到真正智慧的程度。但是你可以试着想象,等到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系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作为系统中一个个节点的人,却可以越来越傻瓜。


一个掌握了某个专业里面一点点现代知识的年轻人,还会有竞争力吗?他手里的那一张张文凭、证书、实习经验等等,还会有说服力吗?我很怀疑。


也许最后能够在未来社会如鱼得水的人就变成了下面三种:


一种是掌握了先进科技、具有非常强大的理性头脑的科学家、工程师。


第二种是具有超强的手、眼、脑协调能力,兼具art和craft才能的手艺人。


第三种是能够提供强大的情绪价值的社交连接者,他们擅长的是获得其他人的信任和迷恋,比如现在成功的微商和带货主播,因为情绪价值是机器较难染指的地界。


你会成为哪种人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采铜的创想世界(ID:CTDT4US) ,作者:采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