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端化的双驱动:保时捷与个人IP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又被小米刷屏了,这次不是什么好事情,小米su7发生了严重车祸。
在发生这起事件之后,第二天小米的股价下跌了超过5%,小米公司遇到了造车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自从小米开始造车以来,小米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人会以成为小米车主而感到光荣。不知道这次Su7车祸,是否会成为小米品牌形象的转折点。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米在过去两年成为了所有中国企业里,品牌势能提升最快的公司之一。在无限的风光背后,它未来的发展又蕴含着哪些风险呢?
过去的小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性价比品牌——说白了就是产品不错,但卖不上一点溢价。但是过去一两年小米成功摘下了“性价比”的帽子,几乎把自己重新定义成为一个中高端品牌。
小米的成功升级体现在了它的财报数据上。2024年小米的营收高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在这样的一个体量的中国公司里面,小米的增长速度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小米集团在2024年的净利润也高达272亿元,同比增长41%,不仅创了历史新高,而且这个净利润还是以扣除了造车业务亏损60亿之后的数字。如果没有造车业务的亏损,利润的释放将更加惊人。
因此小米的股价在过去一年涨了三倍以上,雷军也一跃成为中国首富。我认为,小米过去两年的巨大成功可以总结为三个字:高端化。
我们先来看小米原来的主要业务,也就是卖手机。曾几何时,小米一台手机也就卖个2000元左右。但我们看如今的小米,它最新推出的小米15pro这款手机入门款价格高达5799元,这样的价格已经无限接近iPhone入门款的价格了。
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24年的中国手机市场,在4000~5000元的价格带当中,小米市占率24%,在所有品牌里排名第一。而在5000~6000元的手机价格带,小米的市占率也接近10%,排名全行业前三。
小米不仅在国内实现了高端化,在海外市场,小米同样的也越来越高端了。
今年年初,小米手机15 ultra在欧洲正式发布,售价1499欧元,折合人民币一万多,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iPhone16 promax在当地的价格。
小米的手机能卖得越来越高端,一个核心的转折点就是小米开始造车。
去年推出小米Su7这款车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小米这一次又要走性价比路线,走所谓“年轻人第一台车”这样的定位。
结果Su7的入门款最便宜要卖到23万,高配版更是直接定价30万。今年年初推出的小米Su7 ultra、也就是超高配的版本,直奔50万以上的豪华车价格带。
Su7 ultra这款车卖这么贵,我还有朋友兴冲冲地要去抢号抽签,努力争当第一批车主。他抽到了购买资格,回来跟我分享,觉得自己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居然小米给了他这样的购买机会。
这种用户购买热情,完全是豪华品牌才配得上的待遇。
为什么小米通过造车,一下子就能让这个品牌高端起来呢?
我认为小米在做汽车的产品定位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巧妙的锚点,就是对标保时捷。
小米找了保时捷这种动辄卖100万元以上的豪华品牌进行对标,但“只卖”三五十万。明明已经是高端的价格,这样一对比就还是显得很有“性价比”了。
豪车品牌有很多,而保时捷在所有豪车品牌当中,最以设计好看著称,也是最受女性用户青睐的。
小米学习保时捷这件事,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努力赢得女性用户的好感。在我看来,这一点是小米汽车品牌势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之一。
一旦小米成功学习到保时捷的优点,就能够吸引到小米原来最缺乏的一群用户,也就是中高端消费力的女性用户。
一个品牌是否能受到女性用户的喜欢,对它的品牌势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为男性在购物的时候喜欢看参数,仔细比较各个产品的优劣势,没有那么愿意付出额外溢价。女生在买东西的时候,更看重的是用户体验、颜值还有设计。一旦女生喜欢的,她更加愿意为自己的喜欢多付一点钱。
从数据也能看出这一点,小米手机的用户当中,男性占70%以上;而小米汽车女性消费者明显上升,占比达到了50%。
这50%的女性用户,既包括自己驾驶的女性用户,也包括在整个购车过程当中,女性主导消费决策的情况。在很多家庭消费场景当中,往往是女性占有更大的话语权。
上面的这些关节,我相信小米在对标保时捷的第一天就已经想清楚了。
小米汽车的设计当中吸引女生的点,也深得保时捷的精髓。包括配色好看,搭配了像这种霞光紫、橄榄绿这种饱和度高的颜色;以及车内的防晒设计,还专门给女性用户留下了放包包跟口红的车内空间。
然而,在小米进行营销的过程当中,从来没有说小米Su7这款车是专为女性而设计的——很多事情,产品细节比营销话术怎么说,要重要得多。
这款车还有很多其他的卖点是针对男性的。例如说小米汽车也会主打它的“人车家”三合一的生态系统,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卖点。
这个卖点是针对那些正在使用小米智能家庭设备和手机的用户。例如说,用户可以把手机上的应用一键投射到车的屏幕上,还有用车载的语音来控制家庭的智能设备。对于这些功能感兴趣的用户是男生为主。
小米是唯一一个能打造这种“人车家”生态合一的企业,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卖点并没有刚刚说到的女性友好这一点那么重要。因为很少有人会把能跟手机和家庭设备打通,作为买车过程当中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些功能更像营销的噱头。
除了刚刚说到的女性友好这一点之外,另外一个小米品牌势能快速提升的重要因素就是雷军的个人IP。
现在中国最火的企业家是谁?那一定就是雷军了。雷军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数千万粉丝——雷军的成功,使得通过创始人IP提升企业影响力的这一思路成为热门显学,引来了大量创业者的效仿。
雷军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大企业家,他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
此前,很多网友对于“资本家”和有钱人会有一种对立的心态。但雷军是很少有给人感觉能够站到人民群众这一边的有钱人。随着小米的股价上涨,雷军成为了中国首富,甚至有人认为:中国首富就应该得是雷军这样的人。
可以看出来,雷军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很多国产汽车品牌如果把它的一款车卖到50万,无论你的性能配置多么的好,很容易会被骂割韭菜。
但是小米把Su7 ultra卖到了50万以上,很多人会说价格很合理,感谢雷总把车做到了这个份上,才卖我50万。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创始人IP对一个企业的势能,它的带动效应是非常厉害的。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创业者,他们的思考方式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认为热衷于营销的企业,都是没有真本事的。有本事的人,必须是很低调的那种,因为老在宣传就显得low了。
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消费者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你的产品好,你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宣传,才能配得上产品的好。
如果创始人没有给自己带货的能力,他就一定要去找明星代言人,或者各种网红来带货。这里面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肯定更高。
雷军给自己带货,给小米汽车省了非常多的广告费。而且跟雷军这种级别的企业家相比,所有的明星网红,调性肯定显得更low。
因此,我们可以说,小米的品牌升级成功,背后极大借助了雷军个人IP的影响力。
但这件事情也蕴藏着它的风险。如果小米把个人IP的玩法进一步推到极致,例如说全体高管一起走出来做个人IP,可能会有反噬的风险。
无论是创始人,还是拥有IP影响力的管理层,如果个人IP和企业产品绑定过深的话,一旦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负面消息,对于企业的影响也会更加严重。
聊到这里,我也想听一下大家的意见。大家购买小米产品的时候,有多少是因为对雷军个人IP的喜爱,而进行这样的购买决策呢?
最后总结一下,对于小米集团成功高端化,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把几十万价格的车这款产品给卖爆了。
消费者的心理是非常微妙的。如果他觉得你三五十万的车都能卖得好,对于手机卖到五六千,消费者会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容忍度。
心理学上,这样的消费心理叫做锚定效应。小米通过汽车,把自己的品牌心理锚点大幅提高。其他单价更低的产品,例如说手机,哪怕已经在不断涨价了,消费者的宽容程度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