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七十二绝技与小无相功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小米会的只是小无相功,而不是真的精通七十二项少林绝技。”


熟悉金庸的朋友知道,这句话是借鉴自《天龙八部》——鸠摩智单挑少林寺,一人演示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直接把少林寺高僧们整得集体崩溃、佛心不稳。


这种崩溃,不是因为鸠摩智武功高强——就算鸠摩智厉害到,能一掌打伤达摩院首座,少林寺高僧也不会这么崩溃。


他们真正崩溃的,是一生相信的常识崩塌,是世界观、武学观崩塌。


在一般常识里,普通人苦练一辈子,能精通一项绝技,就非常难得;能同时精通几项绝技,已经是传说级人物。


而现在,居然冒出一个番僧,真的同时会七十二项绝技,而且有模有样、威力十足。


这已经强悍到不讲道理了。


就在众僧崩溃不已,自惭形愧之时,有个呆头少林和尚跳出来大喊:“他用的不是拈花指!他用的是小无相功!”


这喝醒了众僧,也吓鸠摩智一跳。


是的,鸠摩智并不是真的会七十二项绝技,他只是会小无相功——用小无相功催动内力,模仿出各绝技的形式、威力。


没有七十二,只有一。



我一度觉得,小米之强悍,就如鸠摩智一人身负七十二项绝技,强悍到有点像开挂了。


一家公司终其一生,能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稳定地、常年地创造利润,回报股东、回馈社会,已经非常厉害。


但小米却强悍到,进入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屡战屡胜,对原有玩家发起进攻、威胁龙头行业地位,而且动辄“掀桌子”、“打破价格底价”、“颠覆玩法”。


从消费电子,到白色家电,乃至制造业最难的项目——汽车,小米似乎都信手拈来,战无不胜。


这太强悍了。


或许是,小米掌握了某种独特能力,足以在多个领域同时作战,却不受“战线太长”影响;


或许是,小米创造了某种方法,提升了价值创造的效率,乃至逃脱 (生产/管理/销售) 规模效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如果假设为真,小米就真的非常强悍,且将是N年罕见的商业新物种——粉丝经济学、性价比、互联网营销、供应链整合——这套打法似乎没有极限,可以推广到任何领域。


这会是前所未有的商业猛兽,所有“面对C端的制造业”——都将是小米的进攻疆土。


一个同时会七十二绝技的武林高手。



但是。


“小米会的只是小无相功,而不是真的精通七十二项少林绝技。”


这是我思考一段时间小米后,灵光一闪的感悟,也代表了我对小米的所有看法。


首先,这句话不是贬低小米。


小无相功,本身是很厉害的功法,能掌握这种神奇内功的人,本身的悟性、素质与能力,都是很高的。


我很确定,小米武功高深、不可小觑,“小米模式”适合多线条作战,甚至可以一举干掉行业中的二三梯队选手。


因此,小米有时看起来“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其次,这句话是确认: 小米依然在既有的商业规律、商业认知以内。


小米在某个意义上,似乎是在模仿Costco的商业模式:圈定一个用户群体,建立双方的互信关系,专注为用户群创造价值——双方互信、互利。


这种“信任”关系,有助于小米战船开向不同的海域——只要用户相信小米,只要小米能创造价值、能将价值反馈给用户群体。


好了,这不是什么神奇的新物种,只是雷军深度学习Costco后写的作业:Costco的制造业+互联网版本。


再次,这句话是在说: 你不能混淆小无相功与七十二绝技。


直白点:


你只能按照小无相功给小米估值,你不能按照七十二绝技给小米估值。


小无相功虽难得,毕竟是一套武学,估值再高,也有上限;


七十二项绝技,却是七十二套武学,估值天花板,难以想象。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小米与雷军的声望太高太好,很多人会误会小米掌握了七十二绝技。


因而,他们会按着计算器、Excel模型:A业务值多少,B业务值多少,还有C业务将来值多少,加总——内在价值X亿元!


更可怕的是,由于小米不断开辟新战场,如果每个都可以做到前三、甚至问鼎龙头,未来的增长空间,简直无穷无尽。


我觉得,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从头到尾,小米都不会七十二门武功,而是只会一套小无相功,只是展现出了N门武功的形式与威力。


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武功。


最后一个意思是: 小无相功,有自己的天花板,限制与短板。


小米模式,一样存在。


追溯小米发展史,会发现小米曾在某些品类上来势汹汹,似乎将要颠覆行业;


但经过一轮学习与反学习,博弈、竞争与反制,小米既没有赢家通吃,也无法干掉业界的T0选手。


相反地,一些传统制造业选手,在经过小米的一轮轮冲击后,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学习,反而进步不少。就此而言,老狗学会新把戏,似乎应感谢小米这位老师。


当然,许多业界的T2、T3选手,会被小米轻易踩下去,这类案例已经很多了。


一个似可作佐证的证据是:小米似乎很少在一个品类上,做到绝对的行业第一?


所以在我看来,小米模式很有威力,但不是强到无法理解,不是强到没办法对付。


只有物竞天择的优势物种,没有吞噬一切的商业巨兽。



(以下是关于电动汽车、小米汽车的思考。2025-03-25,雪球。)


小米汽车从设计、造型和营销,都在强调这是一台“性能怪兽”。


这似乎就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逆选择”: 越是喜欢飙车的,越会选择小米;越是鬼火少年,越会选择小米。


这就导致了,如果未来数据出来,小米汽车的事故率特别高,或案例都特别惨重,有可能是汽车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车主这个群体的特点。


相反地,沃尔沃则形成了相反的趋势。


由于沃尔沃反复强调自己很安全,这就吸引了一批注重安全的车主,而他们本身驾驶就很谨慎、稳重——他们开车,本来就更安全。


最后沃尔沃的事故率更低,你很难说是因为车好,还是因为车主好。


当你在卖广告的时候,你固然是在宣传汽车的卖点,但其实你也是在“选择车主”。


汽车的使用场景、心理诱因,远比手机复杂。



(2025-03-25,雪球)


网友: 这么说喜欢安全的车主越来越少?要不沃尔沃越卖越少咋解释?


CxEric: 你的逻辑是跳跃的。


不是喜欢安全的车主越来越少了,而是愿意花几十万买“非常强调安全、传统欧洲汽车品牌”的车主少了。


在汽车市场,从油车往电车切换,传统车往智能车切换的过程中,新的需求被发掘,客户群体重新被细分、被定义。


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了智能电车的标配,这是传统车企以前打死也想不到、做不出的。


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没有跟进趋势的传统车企,在国内的销售量、市场占比都是下降的。


汽车消费,是一个心理诱因很复杂的消费场景。


但即便如此,你现在去看沃尔沃的事故数据,都会发现它是异常地低于同行——这与销售量大、销售量小无关。


此时,如果你要解释这种“异常”数据,要么就是从产品上解释,要么就只能从驾驶者上解释。



(2025-03-26,雪球)


车的使用场景、心理诱因远比其他消费品复杂,而且汽车有明显的“外部性”,会影响使用者以外的很多人。故此,一些在其他地方OK的理念口号,在汽车上仔细一琢磨,就会变得有点奇怪。


譬如说,小米宣称,“要做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这种口号在其他电子产品上也经常听到,感觉很OK、很愿意跟年轻人沟通。


但有没想过,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小米主要做“年轻人的第一台车”,那就意味着: 你的车主基本都是新手司机。


要不然,就都是短驾龄车主。


在手机上,如果给人一种群体感觉:用这种手机的都是小年轻——这是OK的,没问题,青春嘛。


但在汽车上,如果形成一种印象:这车大多由新手驾驶,那就容易让人心里打鼓,甚至影响品牌安全感。


这种标签,会类似于“新手司机”、“女司机”一样,形成一种刻板印象。



(2025-04-01,雪球)


我只是按既有信息、已知规律进行推断,我不希望预言成真。


但有一个少有人察觉到规律: 就连个人声誉、公司声誉,都存在周期性现象。


某个程度上,小米与雷神,过去一段时间的声望太高太好了,好到有点夸张。


即便雷神没做错什么,只是被捧太高,也会不太妙。



小米造车,手机打法的路径依赖:


观察小米造车,它似乎想将造手机的成功战略,完整地复制到汽车上。


1. 优先切入发烧友群体,做一款发烧友都叫好的产品,圈定粉丝群体。当然,最后真正圈定的粉丝,往往不是真的发烧友,但只要获得发烧友群体的认可,就有助于产品迅速获得广泛认可。


小米做手机时,就是先在发烧友里获得认可,继而推广到“年轻人”这一标签群体。


在造车上,当SU7获得一众车评人、汽车爱好者的“惊呼”、“震惊”时,这步策略显然是成功的。


接着,对汽车缺乏深入研究的用户会被吸引,虽然不懂那些参数是什么意思,但感觉很猛很厉害的样子。


2. 主打性价比,给用户一种“降维打击”的感觉。又或者,按现在车圈流行的说法,“平权”——几十万,也能享有也可以有跑车性能,也拥有一堆智能。


给用户一种,太划算了,太值得了,这类感觉。


3. 堆材料,堆参数,比跑分——这是小米最擅长的三件套,在手机时代就很成功。


在汽车上,什么是最核心的参数?什么是最重要的跑分项目?


小米找到的答案似乎是:零百加速、最高时速、马力。


这才有那句话,“速度是一种信仰。”


于是,小米最广为传播的,最与其他车厂拉开差异的,除了造型酷炫,就是“可赛可街”。


4. 不得不说,小米从性能车切入,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既避开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还充分发挥了小米擅长的“堆料,怼参数,跑分”的手段。


以上这些迹象,似乎展示了一种战略上的“路径依赖”。


也难怪,毕竟过去的经验太成功了。



汽车的四重复杂性:


但小米依然忽略了,汽车是非常复杂的产品,其复杂程度,不是你用十倍费用、十倍人员,就可以短时间解决的。


汽车,需要时间打磨,需要“实践-反馈-修正”的链条循环。


我觉得,汽车的复杂性有四。


第一,汽车有显著的“外部性”。


汽车的使用效果如何,不仅影响车主本人,还影响着公众、公共利益。


比如说,油车会给城市带来污染,电车则不会;


比如说,一台汽车如果出问题,会危害行人、其他车辆的安全。


汽车不仅关乎车主,还关乎很多外部人。


第二,汽车的使用效果,被“用户”高度影响。


一台车开得好不好,不仅取决于汽车本身,还取决于驾驶者本人。


一个糟糕的司机,开再好的汽车,也会开出一堆问题;


一个优秀的老司机,就算开一台平庸的车,也能开得安全、平稳。


可以说,车厂决定汽车的一半表现,车主决定汽车的另一半表现。


车厂与车主,互相成就;


汽车与车主,相辅相成。


因而,将合适的汽车产品,交到合适的司机手上,就变得很重要。


当小米反复宣传,这是一台年轻人的车时,这是在吸引什么用户?


答:年轻人。


但同时,这也是吸引:新手司机,以及引短驾龄车主。因为年轻。


当小米反复强调,这是一台性能野兽时,这是在吸引什么用户?


答:看中性能的人。


也即喜欢:零百加速、高马力的人。


我不确定,这是否一种好的组合。


第三,“安全”是汽车的核心价值。


很少有一个电子产品,会像汽车一样把安全视为核心价值。


即便是在电车大战的年代里,新功能层出不穷、花里胡哨,但安全依然像空气一样,不管你是否察觉到它的存在,它都是汽车最核心的价值诉求。


在小米涉足的诸多品类里,似乎只有汽车,会如此强烈地注重安全性、稳定性。


一副耳机,坏了就坏了,换就好;一台洗衣机,坏了就坏了,修就好。


但汽车的容错空间就小很多,有些时候,纠错的代价非常重;有些时候,根本不给你纠错的机会。


如果是一台手机,你用得不好,只能发挥其20%的性能,甚至误解了一些功能,那也无所谓——你既不影响别人,也不危害自己。


但如果是一台汽车,你开得不好,无法熟练驾驭它,或者误解它的一些功能,这可能会造成很麻烦的问题,甚至是危及生命安全。


这就是汽车远比一般电子产品复杂的地方。


汽车,似乎不能是一个大平板+四个轮子。


第四,汽车的购买与使用,有非常复杂的心理诱因。


譬如说,汽车有“自我形象展示”的功能。


不同的用户群体,会寻找契合自己形象的汽车品牌,甚至反过来用来彰显自己的价值主张,甚至以此寻求群体认同。


又譬如说,汽车使用过程,承载了诸多角色的期待。


某些场合里,副驾的满意,远比主驾满意,显得更重要;


某些场合里,二排位的满意,会超越主驾、副驾的重要性。


甚至,还有些场合里,购车者在意的不是乘客的评价,而是路人的评价。


就像去年某台造型不理想的新车,车可能是很好的,乘坐起来可能也很好,但架不住路人们吐槽“像XX”。


这类心理诱因还有很多,此处不多展开。


在我看来,能否洞察汽车用户的复杂心理诱因,是好的汽车产品经理、平庸的产品经理的显著分水岭。


结尾


如果商业是一个江湖,小米就像是一个突然冒尖的少年侠客,横扫多个门派,罕遇敌人,短时间就端掉一些老门派的堂口。


但最令人惊讶的是,他既像鸠摩智一人身负七十二绝技,又像慕容复什么武功都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小米似乎能学会任何一门武功,而且经常用得比对手还好。


这当然让习武之人震碎三观。


但事实上,小米会的不是N种武功,而是一套武功:要么是小无相功,要么是斗转星移。


只有想明白这点,才有可能正确地评价这位侠客,而不是陷入目眩神晕。


其一,这固然是神奇、厉害的功法,少侠未来可期;


其二,这没有超出武学 (商业) 规律的范围,少侠依然会受到规律的制约。


另外,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一个江湖侠客,被捧得太高,往往接下来都要摔一跤。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小米与雷军,似乎被捧得太高了,而实际上,其实力还没积攒到与之匹配的程度。


也许他没做错什么,但世界的运作规律就是如此:物极必反。


反,返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 ,作者:CxEric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