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VC在翻着元素周期表抢项目了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 (ID:China-Venture) ,作者 :王满华,编辑:曹玮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分享最近印象深刻的两件小事。


去年上半年,投资人张旭离开所在机构,创办了一只主投新材料方向的人民币基金。据说,一期基金的募资只用了短短4个月。如今,张旭已经在筹备第三期基金,80%的老LP复投。


很难想象, 这样的步速发生在“募资难”已成既定事实的当下。


第二件事发生在今年8月的投中年度峰会 ,“新材料”频繁被投资人提及。 我统计了下,“新材料”这一词条大概出现170多次。在其中一场硬科技panel,6位嘉宾中有5位都表示正在关注新材料。


将两个线索放在一起,我不免疑问—— 坐了多年“冷板凳”的新材料赛道,又火了吗?


带着疑问,我去咨询了一位投资人朋友,她表示, 新材料的投资热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细分赛道的热门项目已经被“抢破头”。


投资人们几乎在翻着元素周期表找项目,特别是做电池材料的,3 0多家机构一块抢的情况经常发生,企业的估值也跟着水涨船高。”


前不久,一位业内人士在社交平台直接喊话:“无论是半导体、大基建、新能源,还是近在眼前的电车,离开了新材料就是空中楼阁。”


他断言: “下一个风口应该就是新材料了。”


一、VC集体学习新材料


刘文义是近期转型看新材料的投资人之一。


他所在的基金此前一直专注新消费和新科技的早中期项目,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将注意力投向新材料。面对赛道的转换,刘文义表示有点心累——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新材料涉及的领域很广,除了传统的天然材料,都可泛称为新材料。这又是一个学习门槛很高的技术研发领域。


“为了搞懂行业,我们会在投资之前访谈很多行业专家,有科学家,也有垂直领域的投资人,包括教授发的paper我们也都去看了。”


刘文义表示,疯狂学习新材料的不止他们一家。 “今年上半年,VC都在学习化学、材料科学,有的甚至直接跑去实验室挖博士。”


人才的流动向来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猎头Aaron深有感触。他向投中网透露,曾经 的“生化环材”专业因为就业差、薪资低、市场需求小等问题被誉为“四大天坑专业”,但是最近一切都变了,特别是在电池领域,由于锂电、动力电池、储能领域的人才供不应求,各高校又少有对口专业,所以 与之相关的电化学、材料学专业毕业生成了人才市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现在化学、材料学专业的本科生根本不愁工作,人均7~8个offer。即使开出25万+的年薪,也很难招到人才。”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VC/PE也是主力军之一。


投中网曾在 《猎头5万挖我去VC》 一文中提到,有猎头表示, “今年整个投资方向正在向产业链上游投,新材料的相关投资机会变多,大家都在找化学或新材料专业的人。”


某招聘网站上,不少投资机构都发布了相关招聘,并对专业背景作出了明确要求。


例如,一家位于北京的知名双币PE正在招聘新材料方向高级投资经理,薪资范围在40k~65k,18薪;候选人明确要求为化工或者新材料方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此外,某百强房企CVC近期也在招聘新材料方向的投资总经理,待遇同样诱人:薪资70到100w,还有投成奖和carry奖金。


一级市场投资数量的变化则更为直观。


据企名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今年新材料赛道已披露国内融资事件389起,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500.83亿元;另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材料投资数量共204起,投资金额为434.18亿元。


也就是说, 2022年新材料赛道前7个月的融资数量已经远超去年全年的融资总和。


再看已经参与新材料投资的机构,红杉、高瓴、鼎晖、深创投、达晨、毅达资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北极光创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时下最活跃的VC/PE和产业资本几乎都来了。


二、摆脱“冷板凳”,新材料将迎来3~5年的高增长


坐了几年冷板凳的新材料,为何引得资本纷纷布局?


首先,自然与“国产替代”有关。


行业一直流传一句话:“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产业”。新材料作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底盘”。不过当前,中国的新材料产业仍面临先进基础材料参差不齐、关键战略材料受制于人、前沿新材料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


工信部曾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进行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尤其是智能终端处理器、制造及检测设备、高端专用芯片领域,进口依赖度分别达70%,95%,95%,存在巨大的国产化空间。


啟赋资本创始人傅哲宽曾在投中年会上直言:“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短板是在材料,材料是所有进步的基础,无论是做精密部件和高端装备,没有材料的突破,人家给你软件也做不好。”


另一方面, 半导体行业进入投资2.0时代,资本开始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更上游。


投中网在 《芯片投资太内卷,我今年没出一次手》 一文曾描述了当下芯片投资的现状:一方面,芯片投资开始内卷,资本过热造成中后期项目估值偏高,难以下手;另一方面,第一波“国产替代”的项目基本已至IPO,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


“中国半导体产业前几年是在经历消化存量的过程,很多好公司可能都被投完已经在资本化了。”丰年资本合伙人赵丰表示。


在这一语境下, 资本纷纷往产业链上游——新材料赛道迈进。


海松资本是较早布局新材料的机构之一,管理合伙人马东军表示:“从行业周期的特点来看,新材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制造的产能过剩传导到材料需要几年的时间。过去两三年由于产能的紧张,无论是国外的大厂,还是中国企业的业绩都超预期的向好。制造产能的过剩还有起码两三年才会到来,因此,新材料还要享受起码三到五年的高增长。”


三、“不是叫新材料就能赚到钱”


新材料赛道看似“新蓝海”,但有投资人强调:“不是叫新材料就能赚到钱”,材料的属性是“应用为王”,同一种材料用在不同领域也经常“隔行如隔山”,选择细分赛道十分关键。


“新材料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统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多数材料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数,因此适合创业的‘蓝海’往往在细分领域。但很多材料的市场实际很小,规模只有10亿元左右。从投资的角度,机构不仅要关注技术壁垒,更要清楚企业所处的市场趋势以及创业团队的商业化能力。”长期关注新材料领域的投资人魏俊成告诉投中网, “凡是做得好的企业,不仅技术壁垒足够高,商业化能力往往也比较强。”


截至目前,机构关注的细分赛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国产替代。 例如半导体领域的硅片、光刻胶;


  • 下游快速增长的高景气行业。 例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导电剂、铜箔、铝塑膜;光伏产业的多晶硅料、单晶/多晶硅片、金刚石线等;


  • 消费供应链的上游原材料。 例如需求端景气度较高的可降解塑料、碳捕捉材料等;


不过,即使选对了赛道,新材料投资仍是困难重重。


九鼎投资合伙人史巍就在投中年会上表示:“新材料领域的变革和创新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九死一生都不止。可能市场上大部分企业会在这条艰难的路上死掉,最终有少数能撑下来、跑出来。”


一份《Nature Materials》关于新材料商业化的研究表明, 新材料技术实现商业化的时间平均十年以上,远长于软件技术,商业化开销更是软件技术的数倍到数十倍,远非普通风险投资机构所能承担的。


其次,新材料企业处于产业链上游,远离终端消费者,很难得到市场的直接反馈, 这会造成 新材料市场高度的不确定性,投资机构准确预测市场的难度极大。


张旭告诉投中网:“新材料投资就是冰火两重天,早期项目需要的资金并不少,融资难,但如果企业能做到2000万净利润,又是热门赛道,就会被机构挤破头了。所以投资早期项目,需要会识别细分赛道,会挑选创业者、也要有服务能力,这个需要长期的积累。投资中后期项目需要有项目的情报来源,要有争夺项目的品牌,也需要较快的决策速度”。


显然,张旭已经尝到了低垂果实。他告诉投中网,投出的10个项目中已经有三个实现了业绩同比翻倍,五个项目实现了业绩同比增长20%以上。


“风口来了,喝点汤也不错。但核心是你要能活在牌桌上。”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旭、刘文义、魏俊成皆为化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 (ID:China-Venture) ,作者:王满华,编辑:曹玮钰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虎嗅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