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创业】石墨文档:一款精致的“在线文档”能否填补Google Docs缺席留下的市场空位
文/ 虎嗅实习生 刘涛
淡雅简约的设计,如同墨汁洒在宣纸上,这是虎嗅君第一次打开 石墨文档 时的感觉。在进一步体验了产品之后,虎嗅君get到了这款产品的聚焦点:在线协作,扎实做好文档在线共享、编辑的功能。石墨的两位创始人双胞胎吴冰、吴洁兄弟给人的印象也是低调、简单的“产品+技术”男,蛮符合产品的风格。
对于“为什么选择做一款如此简约的在线文档协作工具”的疑问,兄弟俩的回答是这样的:
尽管我们俩人都非常喜欢钻研产品和设计,譬如在石墨的细节设计上花费了很多功夫去研究用户使用的心理,但是从根本上讲,我们是看到了在Google Docs缺席下国内在线文档协作市场的空白,BAT之类的大公司也没有涉足这一领域。那石墨就想填补这一空白,并做更多的本地优化。
于是,拥有技术背景,曾分别在纽约巴克莱银行、硅谷SAP公司工作过的的吴冰、吴洁兄弟,在回国一年后和武大的同学陈旭在2014年6月开启了石墨这个创业项目,并在年底获得汽车之家投资人黄明明、百度七剑客王啸和洪亦修三家共计8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
谈及创业切入点,同是做效率工具,看中了文档形式上的“轻”
其实,兄弟俩在选择创业方向时,大方向是做一款提升效率的工具类产品,比如团队任务协作产品。可是市面上当时已经有了诸如Worktile、Tower和Teambition等产品,再加上用户对于这类产品的学习使用成本较高,兄弟俩觉得这类产品太“重”了。从国外来看,哪怕这些公司对于任务协作工具的付费意愿良好,因为限于B端受众数量,最后做下来可能也就是几百万的营收。
于是,兄弟俩看到了“在线文档”的机会,因为相比于“任务协作工具”会涉及到“方法论”,文档的形式极“轻”,大家只要像平时使用word一样建立文档、输入文字就可以了。而因为文档使用门槛很低,此时再谈“在线协作”,大家的接受度就会更高。再加上国外的Google Docs进不来,这一市场空白需要有人填补。
国内外在线文档类产品市场的对比
在国外,在线文档类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像Google Docs、Etherpad以及Quip等在线协作类产品,主打协作编辑。另一类是像Evernote这样的个人笔记类产品,主打跨平台个人知识管理。两个市场的领头羊分别是Google Docs和Evernote。
尽管没有公布具体的数据,据称Google Docs的用户量已经到达了3亿,而 Evernote也于去年5月14日宣布注册用户超过1亿 ,所以可以看出两块市场都有着巨大的需求。
而在国内,可以看出,个人笔记类市场竞争明显更为激烈:有道云笔记(网易旗下)、印象笔记(Evernote在华推出的产品)、麦库记事(盛大旗下)都已经积累起百万级的用户,而在线协作类市场却没有大玩家,比石墨更早进入这一领域的齐书、一起写也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这也是石墨选择切入到在线协作文档这一细分领域的原因。
不过,虽说在国内这一市场还存在着空白,可是从长远来看,想像Google Docs或者Quip那样获得商业化成功,石墨任重而道远。因为无论是Google Docs还是Quip,在深深植根“协作编辑”这个功能的基础上,提供的是一整套产品矩阵。以Google Docs为例,在2012年Google决定把Google Docs嵌入到Google Drive(谷歌云端硬盘)的服务里,除了协作这项基本功能,真正的竞争力是云端存储空间。
而和石墨功能上最相近的Quip,除了协作这项基础功能之外,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跨平台。支持从PC到移动端的跨平台服务,尤其是移动端的体验优化。正式做到了这一点,Quip才有底气通过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开启商业化进程。
而石墨在国内的竞品,也推出了自己的特色功能,但是从产品矩阵上看和国外产品还相差较远。2014年12月创立的“ 一起写 ”,相较于石墨,多了导入Word文档以及印象笔记的功能,从而降低了已经使用文档类产品用户的迁移成本。而且在Word文档的基础上还加入了类似Google Forms的表单生成功能。 而另一家名为“ 齐书 ”的公司也提供了导入印象笔记的功能,并且加入了在线社区,沉淀用户生成的内容。比起团队协作类应用社区的高活跃度,文档协作类社区显得冷清,除开产品性质的区别,也反映出国内的文档协作工具对于用户尚且缺乏高粘性。
总体来说,国内的同类产品功能的提升还需要时间。而且,国内用户对于这类在线协作类产品的认知也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可能中国的网民里只有不到1%的人听说过Google Docs等这一类在线文档协作工具。” 吴洁说。
微信办公可能加快市场发展
对于国内市场的不成熟,吴冰说微信下的移动场景办公可能会加速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石墨利用微信的关系链在移动端取代了邮件邀请协作的机制(PC上还是利用邮件邀请),用户可以直接把石墨文档发送给好友或是微信群里。
比如,有的公司在开会时干脆不再使用PPT了,而是把会议简要直接通过石墨发送到微信群里。这样在开会时,需要补充、修改的内容或是需要分配的任务直接在上面就可以完成。
还有的地推团队会在管理销售任务时使用,因为大家在外面奔波,无法随身携带电脑,这时利用手机或者平板的石墨文档就可以实时和销售团队沟通、反馈工作。只不过,在销售协作领域已经有了更为专业的纷享销客,石墨所声称的轻量化、多场景在遇到了更为专业的Saas软件时,不知道轻便的优势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专业功能上的不足。
小步快跑式迭代产品,但推广也需跟上
由于石墨正式上线也仅仅一个月,所以用户量和产品形态也还处于早期形态。石墨Web版在今年2月开始内测,积累了三千名用户。在正式上线一个月以来,总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一万人左右,创建文档数在五万左右。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石墨在后期向C端推广上可能面临的困难。
通过和吴冰、吴洁的对话,虎嗅君可以看出,尽管兄弟俩对外还是把石墨定义为中国版的Google Docs,帮助人们提高办公效率,可是兄弟俩对于石墨接下来的产品形态其实持保留态度,而这一点也反映在了他们的推广策略上。
当被问及是否会像国内的一些Saas公司一样采取向B端推广的策略,吴冰、吴洁坦言现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推广策略,基本的思路是先让产品跟着用户走,这其中包括了大量为了尝鲜的C端个人用户。而且石墨也确实从这部分C端用户的使用场景中看到了社交的影子,比如大家一块玩成语接龙,或者合作写一首诗。
可是,如果不能规模化地扩大石墨的使用人群,就很难从零零散散的用户需求中发现可以切入的核心痛点,一直在B端和C端的场景中徘徊。如果未来按照Google Docs的模式去发展,那么石墨的商业模式比较清晰,就是Freemium的“免费+增值”服务。而如果换一个玩法,那么商业模式的探索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石墨官网 ,同为创业公司也想求报道( 请猛戳这里 )?只要你们对产业正在产生影响、或未来可能有颠覆效应,就都是我们的关注对象——无论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