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亿美元交易的背后:诺华拿“里子”,百济要“面子”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蓝观(ID:mic-sh366) ,作者:秘丛丛/方澍晨,题图来自:《一代宗师》


2021年12月20日,投资者还在百济科创板上市破发的阴影里龃龉不前,百济已经告别IPO向着下一站进发:与诺华达成合作协议,29亿美元将TIGIT抗体授权给后者。


这是百济与诺华的又一次肿瘤领域的大手笔联姻。


诺华,曾经一度是超越辉瑞坐拥全球第一制药公司的大型医药集团,在这两年快速变化的生物医药行业显得格外焦虑:先是拆分了爱尔康的业务;后来又卖掉了罗氏207亿美元的股权;最近又传出欲出售仿制药业务部门山德士。


诺华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擅长分化和整合的制药巨头,从上个世纪末的汽巴-嘉基 (诺华的前身) 公司的分分合合,到14年与GSK大规模交换资产,每一个动作频频的背后,都反映了整个时代的一丝动荡和不安。


而卖掉罗氏股份、拿到不少现金的诺华,也加快了其并购的进程。但 和以往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参与到全球生物医药资产改弦易辙的大浪潮中,多了一个重要玩家——中国。


借着资本的光环和监管的改革,中国的大批生物药企乘着东风疯狂向前迈进,一下子把大分子、小分子,疫苗甚至是细胞和基因治疗赛道全都做成了红海行业,竞争激烈的背后也是项目遍地、琳琅满目。因此错过了整个大分子药的诺华,索性也来到了中国挑分子拿回家开发了。


而百济神州是被资本簇拥得最为热烈的那一个,无论是产品还是门面,基本能对标海外大厂。在刚拿完最新的一大笔融资之后,急需下一个故事来支撑自己。


所以这次合作,无论是对于刚刚在第三地上完市的百济,还是欲加速整合的诺华,都多了一层意义。


下一个PD-1?


PD-1的费用已经接近2万一年,要知道刚出来的时候是2万一瓶。价格竞争激烈的背后,是因为免疫治疗市场的的确确是个大领域。但PD-1市场已“死”,于是大家都在找新的免疫产品。


TIGIT抗体是近两年最被看好的“候选人”之一。


TIGIT (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 ,是一种在淋巴细胞中表达的共抑制受体。TIGIT蛋白可以和肿瘤细胞上高表达的PVR受体相结合,从而直接抑制NK细胞和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对TIGIT和PD-1/PD-L1双通路的阻断,能够更大程度上解除免疫细胞的抑制状态,让免疫系统发挥更强的杀伤作用。


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靶点。


2009年,罗氏子公司基因泰克的研究团队才首次发布关于该靶点的论文,指出其理论上应该具备治疗肿瘤的潜力。


之后几年,随着K药、O药上市,肿瘤免疫变成一个热门领域。这期间,TIGIT靶点的相关数据陆续披露,不过各种指向仍然停留在“有潜力”这一层面,而且信号通路相对复杂、主要作用机制上不清晰,因此并未引起业界重视。当时,各大药企正紧盯着PD-1这个已被证明的靶点,加紧布局。


直到2016年5月,罗氏宣布首款TIGIT药物Tiragolumab开始一期临床试验,初步验证了其成药性,该靶点才正式开始引起广泛关注,针对它的开发热潮开始了。


到如今,全球范围只有四家企业的TIGIT抗体药物进入了三期试验阶段。 其中进展最快的是罗氏,其Tiragolumab已于2021年1月已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药物资格。此外,默沙东的vibostolimab (MK-7694) 、百济神州本次交易的这款BGB-A1217、Arcus Biosciences的AB154,也位列该领域的第一梯队。


单药一直没什么好的反馈,但去年罗氏的Tiragolumab在ASCO上和T药(PD-L1)联用的惊艳数据公布后,TIGIT便正式登上热门靶点C位,成为不少投资人和分析师眼中的“重磅炸弹”。


因此,各大公司也都加快了自己的布局进程。


阿斯利康于去年10月与Arcus合作启动一项3期临床试验,评估Arcus在研抗TIGIT抗体AB154联合PD-L1抑制剂治疗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


BMS除了有一款自研药物在临床I/II期之外,还于2021年5月,花费2亿美元和最高达13.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引入一款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药物——Agenus公司的TIGIT双抗AGEN1777。


2021年6月,GSK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它和iTeos Therapeutics达成一项15.6亿美元的授权协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抗TIGIT单抗EOS-448。该产品当时还处于临床I期研发阶段。


吉利德与Arcus共同开发了AB-154。随后,吉列德还在2021年11月获得了该公司的两款靶向TIGIT的单克隆抗体domvanalimab和AB308。


百济神州在全球属于TIGIT第一梯队,在中国也是最早开始布局TIGIT的企业之一。


本次与诺华合作的ociperlimab (BGB-A1217) ,1期临床试验早在2019年8月即已开始。多家中国药企的布局则相对慢了一步。如今,信达、君实的相关药物均处于临床1期,恒瑞的相关药物还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显然,百济神州十分看重TIGIT的市场前景。 据其近日的A股IPO招股书,它给TIGIT的研发费用预算是17.4亿元,这笔钱已经高过了PD-1的研发费用预算 (1 1亿元


所以,诺华拿下这款分子,除了自身需要之外,大概也是看上了百济在它上面下的重注,诺华直接捡现成的,还不需要付出时间成本。


诺华的自我救赎


早在今年1月,百济神州宣布与诺华就其抗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在多个国家的开发、生产与商业化达成合作与授权协议,总交易金额超过22亿美元,创下了当时国内单品种药物授权合作金额最高记录。


作为肿瘤免疫疗法 (IO) 的“基石”,抗PD-1单抗是当下泛肿瘤治疗的基础。如今PD-1/L1抑制剂竞争日渐白热化,PD-(L)1+TIGIT的联合治疗开始成为药企竞争的一个焦点。


在手握基石药物后,此次诺华又将TIGIT单抗收入囊中,一方面这是上次合作的深化延伸,另一方面也是构建其肿瘤免疫版图顺理成章的一步棋。


在后PD-1时代,诺华想快点补上自己落下的功课。可以的话,最好还能弯道超车。


“此前它是肿瘤领域的大玩家,这几年却在大分子抗癌药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单品。眼看着免疫疗法大时代还会深入发展,如果没有IO的基石疗法,后面会很被动。”一位投资人告诉深蓝观,现在诺华走在重拾王冠的路上,所以有焦虑会“买买买”。


可以说,诺华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的开荒者。


2001年它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 (商品名“格列卫”) ,该药可以有效地控制慢粒白血病人的染色体变异。伊马替尼是诺华首个破10亿的“重磅炸弹”,它在2011年的销售额达到巅峰46亿美元。


“肿瘤小分子药物是诺华的优势,但它后来miss the boat (因行动慢错失良机) 。”一位业内人士解释,所谓的boat指的就是后来的肿瘤免疫大分子药物PD-1抑制剂。产品布局需要个三五年,如今诺华的管线里,几乎没有任何大分子产品。


2013年,BMS (百时美施贵宝) 的O药和默沙东的K药先后报道了临床试验结果:60%的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都超过了2年,并且在多个肿瘤类型都有响应。而当时生存期能延长几个月都是大的突破,PD-1抑制剂宛如肿瘤夜空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随后O、K药相继上市,在收获了十几个适应症后迅速放量,纷纷进入全球药品销售额的TOP10之列。其中K药去年狂卖143.8亿美元,登上了第二名的宝座。


最初对PD-1抑制剂没那么关注的诺华,逐渐意识到自己错失了肿瘤免疫大分子的研发先机。因格列卫而成为小分子药物巨擘,如今却在大分子药物方面有些滞后。“它后来也曾试图加强研发赶上这股热潮,但还是差了一些。”


诺华曾在外部收购了一家biotech的PD-1抑制剂,即在研的spartalizumab (斯巴达珠单抗) 。但该药在去年遭遇“滑铁卢”:2020年8月,诺华宣布斯巴达珠单抗在联合BRAF和MEK抑制剂一线治疗一种黑色素瘤的III期临床研究中未达主要终点,宣告失败。


但一个尴尬的境地是,MNC药企中除了诺华,其他几个后来者在PD-(L)1上的进展都还不错,比如罗氏、阿斯利康、BMS等。“当然不仅是诺华,强生本来也是做大分子的,也没有在PD-1的研发上大展拳脚。”


当务之急,诺华想到了去外界寻找成熟的PD-1药物补充管线,补足自己在肿瘤免疫领域的短板——大分子药物。 这才有了后来和百济的故事,先是收购了百济神州的PD-1抑制剂,现在又顺势买下后者的TIGIT抗体。


实际上,大手笔license-in外部管线并不是诺华的一贯作风。“以前诺华多是自己研发很少引进外部管线。和其他的big Pharma相比,这几年它才开始比较频繁地license-in。”


如今,“自研+License in/并购”早已是跨国药企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大单品专利悬崖依然屹立,完全依靠自研驱动,创新总有限度。


通过引进或收购外部管线,从而弥补自身的创新能力,疫情中的重磅药物与疫苗就是很好的例子——辉瑞的mRNA疫苗引进自德国BioNTech公司,默沙东的新冠口服药莫纳匹拉韦也来自一家biotech公司。


时代的转折口之下,过去的经验没办法再复制,大型MNC药企,也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


诺华拿“里子”,百济要“面子”


回到百济,29亿美元不是个小数字,它刷新了由荣昌生物ADC药物创造的26亿美元海外授权交易的最高纪录。通过这次“补血”,百济神州可以降低自身成本补充现金流。


钱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一家比较小的biotech公司,那是天大的好事。”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想成为国际巨头的百济来说,这笔交易的意义远不在看得见的金钱回报上。


更重要的,可能是研发能力被跨国药企认可的光环和名声。“这种reputation(名声)不是一锤子买卖、一笔钱就可以买断的。”短期来看,这是对国内原研创新的肯定,提振了国内创新药出海的信心。


不过,作为百济神州潜在的重磅药物,将TIGIT单抗在欧美日等地区的大部分市场权益拱手让人,也让外界颇有些意外。


在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获批上市后,百济神州意欲将TIGIT单抗ociperlimab打造成下一个拳头产品。它对于该药寄予厚望,目前在全球招募了2000多人入组,而目前的进展似乎也没有辜负高昂的研发投入。


Ociperlimab是全球第三款进入III期临床试验TIGIT单抗,目前“PD-1+TIGIT联合疗法”也已身处国际第一梯队,正在开展两项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和多项II期临床试验。


根据百济神州此前的介绍,其TIGIT单抗在临床前研究中比罗氏的Tiragolumab活性强大约4倍。“百济的TIGIT单抗确实跑在了前面,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在III期临床阶段卖掉有点可惜。”上述投资人表示。


粗看交易条款,诺华要付的3亿美元首付款并不高,后期的销售分成20-25%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百济得承担后面更多的临床费用。“这是个一篮子买卖,不是单一产品。百济还要完成两个临床III期。”


百济神州选择license out给诺华也是产品组合的必然选择,开拓PD-1+TIGIT联合疗法,加速美国临床开发进度尽快上市,更好地与K药O药同台竞技。


而反观诺华,有投资人形容它做了一笔划算的交易—— 用3亿美元买了一个质量不错的“盲盒” 。“ 诺华拿到了‘里子’,而百济拿到了‘面子’。”该投资人解释,拿到“面子”指的是维护股价。


几天前,百济神州登陆科创板,完成了药企独一份的“A+H+N”三地上市。但它作为“资本宠儿”的招牌却有点失灵了,刚在科创板亮相就以15%的跌幅破发。


“烧钱黑洞“般存在的百济神州,自2018年到2021年的9月累计亏损超过285亿元。过去几年,“重磅药物即将实现商业化”是外界看好其未来发展的主要逻辑。


百济神州三款已上市的自研创新药 (PD-1抑制剂、BTK抑制剂和PARP抑制剂) 都跑在市场瞩目的“明星赛道”,看起来前景十分远大,但其去年的销售收入才超过了3亿美元。其开展的100多项临床研究和管线的逐渐成熟,意味着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还将继续攀升。


此次登陆科创板的开盘破发,市场用脚投票。合作带来的29亿美元作为“补血”资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是增强投资人对公司的信心。


“尽管交易金额不算少,但更多的是赚吆喝和名声。”有业内人士曾计算过,百济神州今年年底将持有44亿美元现金,如果继续保持高研发费用+高销售费用,它还能继续维持开支4年时间。


一定程度上,这次合作意味着百济对股价的重视超过了商业利益。


不过,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的是,百济和诺华的合作里,商业化授权从来都只是围绕欧盟、日本、俄罗斯和北美等几个地区,不包括第三世界国家。这是欧雷强一直以来宣扬的“全球化”的梦想,某种意义上也是源源不断地让投资人买单的原因。


MNC药企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走的高定价策略,PD-1在美国卖10万美金一年,在东南亚、东欧、拉美同样是这个价。百济一直想把中国研发出来的创新药,低价卖到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里去,所以百济的产品License out权益里,一直都不包含这些国家。


License out的本质是拿不确定的未来,换确定的今天 ,但不论是为了“赚吆喝”还是真“补血”,此次百济神州和诺华的合作都算是一次双赢。


对于还介于Biotech和BigPharma之间的制药公司,技术转让给商业化能力更强的大药厂也是其商业化的重要途径。


而接下来,百济神州的商业化能力将更被摆到台面上,行业不再那么“爱听故事”,无论是中国患者还是全球市场,都需要它拿数据来说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蓝观(ID:mic-sh366) ,作者:秘丛丛/方澍晨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