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长江商学院(ID:Weixin_CKGSB) ,作者:滕斌圣(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副院长),头图来自:视觉中国(图为中国电科芯片研发实验室研发的高性能77GHz毫米波芯片及模组)
疫情和贸易冲突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当前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减弱,科技竞争变成两国关系的主旋律之一, 在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创新体系的同时,中国企业如何保持与外部的有效技术沟通,成为关键。
一、竞争背景
中美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变化,“东升西降”明显,差距正在缩小,中国经济大有超越美国的趋势。
2021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7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经济总量的80%,预计在2030年前超过美国。
以美国为重心的全球化失去动能, 过去十年,中国年均贡献1/3全球经济增长,成为新引擎。 中国已是世界制造中心,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增加到28%,已是美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而发达国家之和则下降到55%左右。
美国经济“空心化”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于是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再次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近年,西方日益担忧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逆全球化潮流甚嚣。
新冠疫情席卷,不少国家采取“封城”、“停摆”等措施,造成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受阻,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效应:
-
一方面,短期内全球产量进一步向中国集中,因为当时只有中国能维持正常的规模化生产;
-
另一方面, 催生了少量区域内生产,虽然效率更低,成本更高,但一定程度替代运输成本高企的中国商品。
长期看,新冠疫情将进一步推动逆全球化,西方国家决心构建新的区域贸易体系,产业链区域化态势明显。
二、竞争现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经济增长,从数字经济到生命经济,全球竞争集中在“对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上。
新科技革命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提供机会,各国纷纷围绕关键领域展开布局。美国和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正在增强,欧洲和日本相对滞后。
中美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科技实力是美国保持全球竞争力的主要支柱,美国的发展模式是“科技主导型”,以跨国企业为主体,掌控产业链最高端科技,向全球各国布局产业链。
中国的模式是打造庞大的制造能力、精细的产业链分工,形成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并强化产业链在国内的根植性。
科技方面,中国在多数领域“跟跑”,少数领域“并跑”,极少数领域“领跑”,核心技术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短板,差距是多方位的,体现在知识创造、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专利数量、标准制定等。
中国科技行业规模及占比仍偏低,比如中国信息技术行业增加值约为美国的31%。 中国在芯片、材料、医药等领域的不足较为明显,如何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成为中国企业的迫切问题。
中国制造处于产业链低端,容易被掌握高端环节的发达国家“卡脖子”,中国制造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跨国企业。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科技的领导者,但在一些领域其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例如人工智能 (AI) ,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建立了完整的AI商业生态体系,拥有快速应用的海量数据,这是美国所不具备的。
三、竞争趋势
中美双方的科技博弈正全面展开,中国的优势是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国内平稳的疫情态势,而西方国家主要倚靠技术底蕴和阵营优势。
对未来的竞争态势我们有如下几个判断。
1. 中美经济联系减弱
整体上,美国的对华“脱钩”政策正在实施,两国经济关系的紧密度有所降低,在金融、能源、技术等领域,隔离成为主题,有些业已形成的产业链,也在被逐渐重塑,这对美国成本巨大。
埃森哲估计, 仅仅信息技术领域的脱钩可能使美国失去48%的市场份额和30%的全球市场收入。
美国企业的利益和政府意愿并非一致,他们在华有着巨大利益,仍然保持与大部分中国公司的商业往来。
比如特斯拉在美国政府呼吁“先进制造回流”的情况下,决定在上海建第二工厂。
2. 世界工厂难以为继
对制造能力的争夺,加剧了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不信任,破坏了产业链分工和全球贸易的基础。各国民粹主义兴起,加上疫情持续,国际贸易、跨境投资、人口流动、航空货运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骤降。
随着全球抗疫从“遭遇战”到“持久战”过渡,全球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中心将会重组, 全球贸易体系进一步碎片化、分层化、区域化,发达国家分散产业布局去降低风险,纷纷实行“内顾”政策,供应链出现本土化趋势,中国不大可能持续扮演世界工厂角色。
在低端制造领域,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消失,服装、鞋类等产业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不可遏制,他们将承接大规模、低附加值、人口密集型的生产制造。
中国则提出了“双循环”战略来部分替代全球贸易,深挖国内潜力,毕竟在手机、汽车等众多行业,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3. 脱钩的反作用力
目前,美国政府推动中美高科技领域脱钩的意图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关键的信息科技、未来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全面打压中国企业。
以美国《未来产业法案》为代表,美国针对未来产业进行布局,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量子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安全、下一代通讯网络等,目标是在这些领域中保持全球领导者的地位。
而以上也正是中国“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国有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基础,高科技虽有短板,但尖端技术的攻关能力已经形成。
美国对核心中国企业实施“单点制裁”,这种长臂管辖,短期内会迫使各国企业选边站,出现“阵营化”。 但中长期,中国企业有突围的机会。
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海思芯片、麒麟软件等国内的生态系统主体正在不断成长。
互联网底层技术、安卓系统、视窗操作系统等,是美国企业为全球提供的公共产品,在这些方面“卡脖子”只会破坏全球开放合作的技术创新生态,只会逼着中国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力图构建自己的“技术主权”。
中国并不想脱钩,但如果被迫强化独立科技,会逐渐弱化对美国科技的依赖,结果是进一步脱钩。
这是一条险路和不归路,但一旦中国建立起一个核心要素独立于外部的运行体系,对现有世界格局将是颠覆式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长江商学院(ID:Weixin_CKGSB) ,作者:滕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