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宏观策略的投资框架(中)|策略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者|朱振鑫

头图|视觉中国

#听取音频,解放双眼~

 

宏观研究分为三种,一是学术研究,二是政策研究,三是市场研究。学术研究回答为什么,政策研究回答应该是什么,而市场研究回答怎么做。


投资世界里,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可能相对遥远,但市场化的宏观研究不是空中楼阁,完全可以转化成落地的投资策略。上节课我们讲了宏观策略的几个基本依据,这节课我们来讲讲如何把宏观策略的逻辑变成策略。

 

核心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投什么,也就是选择投资工具;另一个是何时投,也就是选择投资时机。本篇我们先来讲讲投资工具的问题。


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首先要确定哪些篮子是可以放的。在传统的宏观策略中,核心是股票、债券、商品、现金四大类资产的轮动。


但我们还必须考虑两个特殊性,一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另一个是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特殊性。基于这两个特殊性,再结合前面讲的宏观策略的基本逻辑,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几个方向:

 

从大类资产的角度,以股债为核心,商品和现金基本不考虑。 传统宏观框架中,商品和现金也是很重要的篮子,主要是滞胀期股债双杀,商品和现金是比较好的选择。


但在中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换挡的环境下,利率已经进入长期下行周期,货币环境整体宽松,股债双熊的局面极少,经济好的时候可以配股票,经济不好的时候可以配债券,基本不存在现金为王的局面。

 

商品虽然在滞胀期的确有很好的绝对和相对收益,但主要是期货不适合大部分投资者,不如配置债券稳妥。综合来看,股债轮动基本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不用商品和现金也没问题。比如2021年经济遭遇滞胀,但债券依然是牛市,股票里的成长股和周期股表现也很好,没必要非得切换到现金或者商品。

 

从策略工具的角度,以基金为核心、衍生品为辅助构建组合,尽量不做个股或个券的主观筛选。 在无限的市场面前,我们的能力圈和信息圈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必须充分借助全市场专业机构的力量,同时又有所取舍。


本文为妙投会员专享付费内容,上述仅为摘要,全文为 1602 字,即刻加入妙投会员解锁音频和全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