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人为什么会为了车企冒死冲锋?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AI氪车 ,作者:AI氪车,题图来自:AI生成


孟尝君真的喜欢看门客舞剑吗?


前些天,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向我抱怨,自己好不容易熬到了所在媒体的一方诸侯,却发现已经不能再享受到前辈曾经的待遇。


除了经济层面,他感受落差最大的,其实是价值感和认同感的缺失,用大白话翻译就是:面对品牌方,汽车媒体不能再高傲了。


也就是说,过去挣着品牌方的钱,还得强求企业表面的尊敬,这种类似《教父2》里老黑手党对待年轻的考利昂一世的行事逻辑,怎么就不见了呢?


我觉得,他的疑惑主要在于:现在的车企,怎么就不再愿意跪着把钱花了呢?


“事情正在起变化”:没有“倒查20年”,只有“甲方乙方”


过去,企业和车评人 (也包括广义上的商业媒体) 的关系,就好比“黄金10年”时的晋煤外运。


水大鱼大的时代环境下,从罗汉到小鬼,你好我好大家好,迎来送往中的每个角色,都好像是朋友,彼此充满尊敬。


都是朋友嘛,这次某一方吃亏的,下次补回来就是。


然而,当大家总体可支配的资源池子逐渐干涸,这种合作的本相也必然会逐渐暴露:既然都是生意,为什么还要假模假式谈感情?


在那段混乱的高速发展期结束后,面对野蛮生长后的一地鸡毛,有人选择隐匿江湖,有人选择和曾经的“朋友”互相捅刀子。


当然,品牌方和媒体里不会有“倒查20年”,只会有合作双方回归生态本位。


既然生意都不好做了,大家骨子里的傲慢,也该先藏藏了。


于是,曾经海外度假级别的全球试驾活动消失不见,整个2024成都车展里,也只有财大气粗的宝马愿意给媒体提供机酒。


于是,在最近的都市传说里,有品牌方领导直接叫停了给媒体的月饼寄送,并发表了“甲方为什么要给乙方送节日礼物?”的论断。


一部分媒体/车评人老师的待遇,怎么就从高山仰止的老师,逐步蜕变为山东兄弟口中的“老师儿”,甚至是“tony老师”了呢?


御用车评人:从曾经的“旱涝保收”,怎么就混到了“富贵险中求”?


无独有偶,一个资深的品牌方,也曾在酒后对我直言:这些媒体为什么会认为,他们平日产出的那些根本没人看的内容,真的配得上那个合作价格?


在他看来,所谓年框,并不是带有“上供”性质的保护费+封口费,反而是一种由上位赐予下位的喂养与扶持。


这就解释了,究竟何为品牌方眼中的“御用媒体”。


这就好比,孟尝君花巨资长期奉养门客,肯定不是为了闲着没事看门客舞剑,在内部活动场合里自嗨,而是需要被供养者,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救主人于水火:或发挥鸡鸣狗盗的特长,或直接替主人送死。


当然,死士级别的媒体供养,肯定是另外的价格。


理解了这种隐形契约的逻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些车评人宁愿冒着被封号的风险,也要为长期合作的品牌冒死冲锋。


强硬站队,不一定会有负面,也不一定影响账号安全,只是可能未来没饭吃;不站队,从当下开始就会没饭吃。


但要注意,商业媒体对品牌方并不是毫无伤害力,双方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彼此制约,这在大家都不好过的大环境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这就要请你回想:媒体对品牌方莫名其妙的背刺、跳反和尬黑,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合作双方的这种关系,就好比电视传说中的明星养小鬼,伺主需要不停投喂供养,才能得到某些不能见光的加成,当供养一旦中断,就会反噬伺主自身。


但整体而言,这种鱼死网破的案例并不多,毕竟都是出来做生意的,没必要意气用事,而且品牌方的法务也不是吃素的。核武器,只有在不用的时候才有威慑力,真用了,只会让敌人发现其真实的伤害力也不过如此,媒体和品牌方的对抗也同理。


所以说,经典的行业逻辑仍然适用,当大环境变成买方市场,卖方最好还是先低低头。


毕竟,这是所有行业的行规,而媒体行业,其实并不特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AI氪车 ,作者:AI氪车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