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沉迷于“微信”这款虚拟社交游戏
除夕,升级过后的微信红包照片再现江湖。与1月26日的测试版相比,新版红包照片增加了“控流”功能:微信官方用随机授权的方式控制红包照片的总体数量,用户需要不停“摇一摇”才有可能获得发布红包照片的权限。
虽然阴谋论是不对的,但我看到这个玩法时还是下意识地想到——只有狗想吃东西时才会不停摇尾巴。微信团队设计的红包照片玩法,明显掺杂着一些令人不愉快的隐喻。
更让人吃惊的是今天红包照片公告里的“二选一”态度——“如果你更喜欢看电视,你可以选择不参与,这样将看不到任何红包照片。”一句话就把玩微信和看电视对立起来。“台网互动”的共识被微信官方当成了一句笑话。
或许微信官方的态度刺激了很多用户,很多用户在微博上表达了对微信红包活动的反感。一次节日活动,为什么要被微信做成这样?
微信:我们不耍猴,我们只是让猴子们互相耍
占便宜是人的本能,收红包是中国的传统,微信团队基于这种需求设计一些玩法让用户找点乐子没什么不对。但是,当红包游戏演化到用户为了几毛钱到处发磕头照片与“爸爸”表情时,这种本能是不是被过度放大了?红包本来不等于零钱,但微信的红包游戏似乎只剩下了零钱,新年红包的祝福寓意早已被“睡你麻X起来High”的娱乐精神冲散。
微信的社交关系链近两年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口水化与娱乐化倾向,对于一款希冀于“连接一切”的通讯软件来说,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
我的一个自媒体人朋友年前更新了一条朋友圈:“明明知道朋友圈的信息流严重过载了,可还是手欠刷了一小时,心里还自我安慰这是干传播、培训和创投的需要,其实有价值的信息低于10%,求赞点赞真的只是虚拟社交。静心,需要智慧和意志。”配图里还有一句话“欲望无边,凡事有度”。
好笑的是,这条反省求赞点赞的朋友圈发出后迅速得到了几十个赞。好比一群胖子用大吃一顿表达了自己要减肥的决心,真是讽刺。
作家殷谦曾说:“中国人正在被一种外在的异化力量主宰着,无奈地顺从它的摆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或者说我们没有自由拒绝它的奴役。这种力量如此任性和强大,几乎毫不费力地就将强人变成弱人,把好人变成坏人,把英雄变成小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 坐拥社交关系链的微信正在变成一种异化力量,它毫不费力地把6亿通讯工具用户变成了虚拟社交玩家,它让用户产生一种社交错觉,让大家自认为时刻处于社交状态,半天不看朋友圈就担心被边缘化 。但实际上“玩家们”在微信里已经加了太多不熟悉的人,关系已经泛滥,朋友圈已经广场化。看似两人互相点赞很亲密,其实根本不熟悉。 这种基本没有情感维系的“伪强关系”已逐渐成为微信社交的主流。
基于这种关系的内容价值当然是不高的。红包照片为何遭到那么多用户的吐槽?因为红包照片的付费动力来自于内容的稀缺性,而伪强关系注定经受不住付费的考验。
所以,微信终归只是一场捆绑了六亿玩家的虚拟社交游戏。而各种红包玩法,只是这场游戏里玩家们相互戏耍的道具而已。
靠红包游戏盘活支付业务,微信想多了
已做了两年多的微信红包,并没有带来金融业务的实质进展。一方面,微信无法解决安全、信任、实名等问题,微信支付甚至连实名这一条都没有达到央行的规定,处在违规的状态。用户要么不会绑定自己的银行卡,要么绑定一张没有钱的不重要的卡;另一方面,微信在场景的拓展上进展甚微,微信团队就算继续琢磨出一万种基于关系链的红包玩法,这些游戏也不会对构建完整的支付场景产生什么帮助。别忘了,
红包只是游戏道具,游戏的用户粘性来自于玩法设计,而不是真实的刚需。
微信当然也想通过非游戏场景来做强支付生态,譬如付费内容、电商、O2O、城市服务等,但进展都很缓慢。因为真实的支付生态需要大量的交易做基础,微信注定不是一款交易工具,所以想发力自然千难万难。
或许是腾讯公司的游戏基因作祟,微信团队善于让用户High起来,但High过之后该做什么就比较迷茫。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建构细分领域的支付场景考量的更多是运营力,而不是产品力。做工具产品出身的张小龙,真该好好想一想了。
本文由 湖诌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8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