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大变革,方向全在“国九条”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昨天 (4月12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国九条”) 发布。


这个文件有多重要呢?


光是从频次就可以看出来。类似主题的文件,在2004年,2014年分别发布过一次。


金融工作会议五年开一次,但“国九条”十年才发一次,这个频率本身,就意味着文件的分量。


我们先简单重温下2004年和2014年的“国九条”。2004年“国九条”的重点是股权分置改革,2014年“国九条”的重点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注册制和鼓励产品创新。


今年的“国九条”,基调有明显的大转向。


从标题里就能看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置于了“高质量发展”之前。


2024年的宏观政策,整体基调是比较积极的,发展被置于安全之前,3月以来高层强调发展的信号也很突出。


然而,“国九条”仍然把防范风险放在了高质量发展之前,这个语序就说明了问题—— 在资本市场这个局部,防风险仍然是第一位的 。吴先生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明确说,要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安全”同样被放在了第一位。


他甚至直接点出了,新“国九条”是针对去年8月以来股市波动暴露出来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回应投资者关切。


相较以往的“国九条”,在股市、债市、期货甚至股权投资等各个领域,均匀琢磨, 这次的“国九条”,很明显就是冲着股市来的 。全文绝大多数篇幅都在谈股市,相关部门一把手也点出来要针对股市。显然,对于证券、基金乃至二级市场、PEVC从业者而言,大变局的靴子,将要落地。


新“国九条”怎么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三个信号。


第一,从管市场到管公司。 之前的历次“国九条”,大量篇幅都在谈如何建立资本市场,如何进行产品创新。这一次“国九条”开门见山,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上市公司质量,严把上市准入关,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加大退市监管力度。


这样的调整,背后是监管理念的转变。一种监管思路是,以相对开放的标准进行监管,市场会自动实现均衡和出清;另一种监管思路是,必须要长牙带刺严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前置监管,将所有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


2014年“国九条”推注册制,推多层次资本市场,显然是基于前一种监管思路。而新“国九条”的逻辑,则是一定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对券商,对相关专业机构的监管,体现的是后一种思路。


这些年,关于电商平台在商家和消费者利益上站哪边的讨论,很是热烈。对监管层而言,也想要重塑上市公司和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监管方看来,过去的游戏规则实际上客观偏向了上市公司和相关金融服务行业,现在的规则必须“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说白了,决策层要站边了。


文件里有一句表述似乎不起眼,但却很重要,“助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这话其实挺有意思,高层的认知里,股市已不完全是“融资市”,更要做成“投资市”,上市公司尤其是大股东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深层次重构。


第二,从鼓励创新到简化规则。 金融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不断创造产品,派生信用。2014年的“国九条”,随处可见“资本市场创新”、“交易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等表述,但在新“国九条”里,这样的表述已经完全消失。高层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交易规则和产品结构都趋于简单的市场。


个中隐藏的逻辑并不复杂——股市是用来投资的,不是用来炒作的。这是决策层最真实的心态。在高层看来,金融产品越复杂,炒作、投机和套利的机会就越多。要打击炒作,打击投机和套利,就要让金融领域的规则和产品都更简单,从而减少炒作和套利的可能。


第三,从“例外、精英、特殊”,到限制薪酬。 新“国九条”再次重申,反对“例外论”、“精英论”、“特殊论”,再次释放了清晰、明确的限薪信号。决策者的核心逻辑可以理解,金融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自然不能成为在金融活动中拿走大头的环节;金融国企本质上也是国企,自然也不应该和其他国企的收入拉开太大差距;金融从业者也是在中国土地上的从业者,在贫富差距已经非常巨大的时代金融从业者的薪酬不宜过度脱离社会平均水准。


新“国九条”是非常具体、非常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其中的细节我不一一分析。但要把握这个文件的总基调,上述三点就是基本的概括。


新“国九条”,通篇都在阐释一件事,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金融,什么是金融的“人民性”。决策层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在西方,“金融资本高于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从金融活动里拿走了太多,金融是属于资本家和从业者的,这种金融形态不可取。在中国,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的关系必须倒过来,金融必须在经济活动中置于“服务”他者的从属位置。


对于金融业从业者而言,时代的浪潮已经滚滚而来,无从逃避。


更严的监管,意味着上市更难,分红要求更高,大股东减持更难,退市力度更大。这将深刻改变企业和投资人的行为——企业主不要再把上市作为快速变现的手段,投资人不要再想着在很短的周期里挣大钱。对于全行业来说,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一定会更审慎,干成投资和投行生意的机会,也必然较以往减少。


规则的调整,薪酬的压减,这都是决策层清晰的意志。金融从业者所能做的,就是调整预期,适应变化。


但金融业会跌下神坛吗?我的答案很简单,看和谁比。金融业降薪当然势在必然,这并不意味着金融业薪酬,可能和一般行业拉平。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哪怕不是“黄金时代”,那也至少是个“白银时代”或者“青铜时代”,离“黑铁时代”还远着呢。身处行业之中的人,固然可以纵向感慨,旧日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但也必须理性看待,和大多数行业相比金融业仍有优势。


在更大的时空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坐标,这是金融从业者必须修炼的一课。 中国有其国情,中国不会有高盛,不会有黑石,也不会有巴菲特,这是中国节制金融资本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人必然无所作为。在中国干金融,当然不会一帆风顺,但别的行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金融业的命运,本质上和宏观经济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宏观经济的转型期来临,所有行业都遭遇冲击,金融业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从业者不可能“例外”,谁也不可能在宏观经济大势下“例外”。


旧时代已经终结。 在当下,从业者最该做的就是两点,保持平常心,坚持真正的长期主义。


这是决策者对这个行业的要求,也可以是金融人在变革年代的自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元淦恭说(ID:yuangg173) ,作者:元淦恭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