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针对小米,我是说:在座的智能硬件都是垃圾
智能家居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依稀记得是 iPhone 诞生之后,很多人纷纷表示在智能手机的加持之下,人类的智能家居梦终于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了,而我当时实在是太过于年轻,兴冲冲地选了一个物联网工程的专业,以为捡到了宝
(不黑不吹,其实还可以,面试的时候可以装逼)
在远离家乡每天以泪洗面想妈妈的情况下,我不由得开始思考起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真的有那么好吗?智能家居到底有没有前途?这些智能硬件真的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吗?
智能家居能够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起来吗?这个更简便包括了诸多内涵,更加轻松清楚地了解家电运行情况,远程操作,人在家中时不用起身也可以简单操作等等要求都是被包含在其中的。
本文虽然会举大量关于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的例子,但是并不是只针对小米。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既不家居,也不智能
在说智能之前,先说说家居。
小米把几乎所有可以做的不可以做的智能硬件都给做了,对于一个黑子来说这点还是非常赞的,因为这样我就不用打开天猫淘宝百度 IT 桔子一个个搜了。打开小米智能硬件的列表页,该有的全都有了。
小米贩卖的智能硬件有不少,但一个个都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
就拿小米空气净化器来说,满载运作时 70 分贝的噪音,让部分使用者陷入了一些在噪音和净化中二选一的窘境。
再说说小米的插线板,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平时家中用几插口的插线板,大多数恐怕是 6~8,小米的插线板则是 3 插孔的,虽然附带了 3 个 USB 口子,但是总让人觉得好像不是那么实用。
小米净水器则似乎有更加多的缺憾,无储水桶的设计导致实用性降低。虽然提供了废水回收管道,但是净器自身需要插电才能运行,很多家庭为了防止出现用电事故水槽一般离插座较远,这样的设计会给用户造成布线上的困扰。无法被安装到台下也是一个重大缺陷,小米净水器只能被放置在台面上而无法被塞到柜子里,相比其他牌子净水器占用空间更多。另一个网络上有很多乐于尝试新产品的有钱人已经详细解释了小米净水器设计上的缺陷。
由此可见,从家居角度来看,小米的产品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净水器或者空气净化器配备了专用 APP 可以实时提供净水进度数据,智能提醒更换滤芯。尽管这些功能确实在用户体验上带来了一些小提升,但是无法改变小米小家电固有的缺憾。家居是拿来用的,用来锦上添花的智能自然很难弥补家居上的缺陷。
说完了家居,再来看看智能。
既然智能家居首先要做到电器本身足够好用才考虑智能,那么我们就可以先不谈小米。小米自身的小家电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智能方面做得再好也会因为硬件本身的限制导致整体效果变差。此外,小米的小家电也不是刚需型家电,像冰箱、空调、洗衣机这样的大型家电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所以我们可以来看看传统厂商做了些什么。
近期 IFA 海信推出的智能洗衣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洗衣机与同类洗衣机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手机 APP 对洗衣机进行操作。但是现代洗衣机本来就已经压缩了洗衣流程中的大部分手工操作,这本身就是挺智能的一个过程。然而即使「智能化「之后它也不能自动烘干衣服,自动晾衣服,最后帮我叠好放柜子里。总让人觉得这个智能化在鸡肋之余显得有点名不副实。
再看看美的和小米共同打造的智慧空调。集合了传统厂商的产品积累与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与模式,似乎是最有希望取得成功的产品。
不可否认,这款小米美的「i 青春」的智能化场景很多,包括跑步下班自动开,开窗之后自动关,但在下单选购之前一定要理性地考虑是否需要这些可以人为达成的智能场景。比如你想通过门窗传感器或者无线开关联动控制 i 青春空调开关的话需要在 3099 元基础上购买 199 元小米智能家庭套装,而简单的开关动作使用遥控器或智能手机操作也并不费事。点下手指就能完成的操作在小米美的和科龙智能空调间形成了 900 元差价,已经近乎空调总价的 1http://www.huxiu.com3。
看到这里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无论厂商们多么努力,使出了浑身解数,也难以把产品体验提升到比现有高出一大截的程度,甚至经常会出现体验更差或者很鸡肋的情况。仅仅是让人少按一下遥控器就要付出如此高昂的费用,恐怕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
所有的现象指向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传统电器有些已经被发明了超过 1 个世纪。在这期间,无数的工程师都在探索如何让电器用起来更简单,如何构建更良好的人机关系,这种百年积累的优化的交互方式就目前而言还是要比 APP 操作方便得多。
很多人误认为 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可以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通过 APP 控制比当年用短信代码远程控制家居的方法不知道高哪里去了,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因为还是不那么方便,只不过从 0 分到了 60 分,就觉得自己可以去挑战 80 分的现有模式了,是一个极为幼稚的想法。
所以,目前的智能家居在对阵传统电器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多余,但是价格却高出不少,实在是没有什么竞争力。 不过对于传统厂商来说,这些并没有什么所谓,因为智能化本并不是他们的强项,也不可能真的把智能家居霸主设定为自己的企业目标。毕竟在家电领域他们就互相 A 得有来有回,披上智能的外衣怎么样都不可能就在新时代一下子成了垄断企业,对于他们来说,一些智能家电的平台,更多的是他们和 IT 企业谈判,站队,联盟的筹码,不用成为霸主,只要不掉队就好,反正日后智能家居真的成了,还得传统企业来做家电。
小米可能也并不太在意这些。它目前选择直接经营的领域不外乎几个特点,虽然目前还不怎么受到关注,但是以后可能会成为标配,尤其是对于注重「生活品质」的青年们来说。此外这些领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技术成熟,门槛不高,小米这样体量的选手进场无疑是可以轻松殴打小朋友。小米只需要做一些技术含量不那么高的小家电,搞一套自己能够掌控的看上去像是一套系统的智能家居套件就能撑起自己的估值梦,然后继续滋润的活下去。
而那些名字都没被提起的初创企业可能是唯一的输家。因为他们曾经当作主业的小家电,小型智慧家庭套件领域被小米入侵了,小米用他们的尸体建立了自己的高估值。现在提到智能家居,大家都第一时间想到小米,谁还能记住这些小厂的名字呢?
机器学习鸡汤最后变成了ifttt
看到这里肯定有无数人在呐喊,我们公司
(平台)
这群机器学习的信徒们开始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描述:从公司回家,一路上汽车自动驾驶,同时根据对于路况的判断,计算出距离到家还有多久时间,根据这个计算出来的时间结果来选择是否打开电饭煲,或者打开热水器。
对此我只想说,你们所谓的机器学习图景,就是那些微胖宅男幻想的性爱,虽然想得很美好,但是从未实现过,并且也是非常不现实的。 乏善可陈的智能硬件被机器学习「duang」了之后一下子就会变得好用起来,可惜根本没有这种神奇的技术,一切都好像是一个虚幻的梦。 实现这样的技术需要庞大的数据来源。有了数据,才可以分析学习。而目前大部分初创公司所能获得的数据,对比真正的巨头来说,真的是九牛一毛。
这样一个类似于贴身管家兼秘书系统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Siri,Google Now 和小娜是三巨头分别推出的智能助理,其背后深层次的目的就是把一个用户全部行踪的数据纳入囊中,而目前三家巨头的智能助理还处在较为鸡肋的阶段,但是 Google Now 在行程整合方面已经做得十分完善了,如果说机器学习神教所描绘的场景确实是人类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那么其基础设施一定是由这三家在数据和语义辨析上都有深厚积累的巨型企业来承载这一美好愿景的。
再思考一下苹果为何死活都要做地图,地图难道不能让别的 APP 做吗?其背后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把更多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小米给出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是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强如小米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这些由一系列的 IF-ELSE 组成的简单假设,只不过反映了制造它的工程师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而已,而人的因果假设并非单层,我们甚至不清晰地知道我们所希望的 IF-ELSE 是什么概念。这大概是所有智能家居遇到的通病,也是在苦苦挣扎的一个原因。
小米当然想做基于数据的智能家居,它和美的合作青春「i 空调」系统就能够基于小米手环产生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联动,虽然是一个很初步的联动,但是至少有那个意思了。可是上文也评价过了,点下手指就能完成的操作多出来的是 900 元的价格,没多少人愿意买单。没人愿意买单,自然就没有数据。
那么我们再看看 Nest 呢?Nest 号称在经过初始的设定之后,3 个月内根据已有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可以准确调整恒温方案。
然而泡泡网翻译了一片海外友人的测评给出的评价却是这样的:
NEST 所选择的切入点是中央空调。然而,每个房间、甚至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习惯,我并不希望我房间的空调在我离开后仍然开启,但是在这样一个系统下,我没有办法单一控制一个房间的环境。正是这一点,我并没有感受到 NEST 尊重了我的习惯,而是把最终协调的丢还给了我,最终我屈从于整个家庭的生活习惯而放弃了自己的偏好。
没错,机器学习也没能拯救控制端的不足,智能家居的第一步没做好,数据分析再厉害也无法执行,没办法让人满意。
结果,机器学习鸡汤最后成了 ifttt,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更让人悲伤的事情在后头。机器学习这件事的成立不但需要足够多的设备能够联网产生数据以捕捉用户习惯,同时还需要通过邮箱、日程 APP、语音助手这样的入口来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并理解用户习惯与行为数据的关联。而这两点,国内的初创企业们真的很难做到。机器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永远看得到摸不着的东西。
Nest 则用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在数据足够开始分析的情况下,也需要足够强大的电器配合才能发挥实力,否则空有执行策略却无法执行也就是等于什么也没有了。
智能家居的硬件是机器学习的基础,初创企业们通过不完全的家居系统打造一个不完全的智能化生活是不太现实的,即使像 Nest 那样能够根据三个月的数据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置,也会显得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因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个性化设置无法最终体现在家电的运行之上。
数据平台与物联网OS容不下小企业
面对设备不够智能也不够家具,机器学习远水难救近火这两个难题,造梦者们仍然能够侃侃而谈,在他们看来,这都可以解决。 他们认为,目前整个智能家居建设的难点在于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各个厂商各自为政导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所以初创企业们纷纷转型做数据平台,通过中间件的模式来吸引开发者前来使用自己的产品。
他们期望随着使用者的变多,设备不断增加,不断有用户上传更多规则,整个系统便会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甚至有人期望自己平台上的一部分编程会变成物联网时代的「通信标准」。
这条道路看上去很美好,其实非常不可行。
有人认为,当年互联网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也是标准繁多,但是最终 tcphttp://www.huxiu.comip 胜出了。这些人自然地推及到物联网领域,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总会有一个标准胜出并且搞定一切。但是这是一个过于简单的类比分析,没有实际的逻辑支撑。
我们不如反过来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有那么多标准,想想看标准的存在是因为利益,还是因为现实情况逼迫?
物联网领域标准繁多最主要原因在于其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标准,在对于功耗要求非常严苛的野外环境检测场景需要超低功耗的通信标准,在数据量庞大的视频监控方案中则可能是另外一套协议,而这两套协议完全不兼容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要知道有很多主控芯片的计算能力是不足以支撑 TCPhttp://www.huxiu.comIP 协议的。
既然统一的标准迟迟不出来,那么统一的 OS 呢?不求像 windows 那样垄断 PC 界,最起码能够像 iOS 和安卓那样平分秋色,也可以让互联互通问题解决不少。
确实有不少企业都发布了自己的物联网 OS,然而这样的 OS 面临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不同的物联网设备主控芯片的存储容量从 250KB 到 2GB 都有,这 OS 的裁剪性得强到什么程度才能让所有设备都运行一套系统?而硬件之间性能差距巨大是现实情况,因为我们不可能给一个床头灯配上拥有 2GB 存储的芯片,它的程序只需要几百 KB 就足够了。
所以目前大部分大企业发布的 OS 都是有适用范围限制的,限制条件包括算能强弱,存储空间大小,有无内存控制单元等等,就目前而言,技术上很难实现所有芯片跑统一的系统。
而目前,几个大厂的物联网 OS 进展情况非常不明确。
谷歌推出 Brillo 更像是一种跟着大家走以免落下的跟风举措。毕竟竞争对手纷纷布局物联网领域,苹果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动作让谷歌不免紧张起来,于是赶紧搞一个 Brillo 出来给股东们压压惊,但是因为时间太仓促所以只发布了一个概念。考虑到谷歌之前挖坑不填的劣迹并不少,这个只有两张 PPT 的 Brillo 可靠程度如何,实在是让人有点担心。
微软也推出了物联网版本 Win 10。由于自身地位下降,微软开始俯下身子放低姿态,同树莓派等开源硬件合作,可以说是该做的都做了,至于未来命运到底如何只能由老天决定了。
华为的 Lite OS 更是直接放弃在家居领域的推广,走起了专精工业 4.0 的路线,也算是自成一体,配合自家的路由器、网关赚了不少钱。企业有问题就去找华为,所以华为不用太担心需求不明确或者是伪需求的问题,to B 的生意对于华为来说自然是轻车熟路。Lite OS 则似乎活生生地变成了华为内部开发工具,对外开源的价值瞬间就降低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都了解一个事实,物联网 OS 是给开发者用的!物联网 OS 是给开发者用的!物联网 OS 是给开发者用的!因为很重要所以要说三遍,很多智能设备虽然跑着物联网的 OS 但是并不存在实际的 GUI。
不过笔者认为未来这件事情是必然会被解决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半导体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感受一下 1959 年 5MB 的硬盘大小吧,尽管摩尔定律不断放缓,但是最低端的用于智能传感器的芯片的性能仍然在不断提升,有兴趣的人可以查查 CC2430,CC2530,CC2630 这三款芯片性能提升和与之对应的功耗下降。
所以,当底层的芯片性能提升到一定程度时,统一的物联网 OS 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梦想。尽管可能底层的芯片上运行着的 OS 会是各种高级特性都被裁减的 OS,这对开发者来说,也是重大的利好。
第二,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应用层面开发的难度足够低。一个相对统一的开发平台至关重要。无论是开源硬件也好,还是物联网 OS 也好,这些都是降低开发难度的重要工具。
Arduino 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开发平台。在 Arduino 大火之后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基于 Arduino 的产品。国外小件智能硬件的消费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这类产品成了众筹网站的常客。由此可见,降低开发难度,让足够多的全栈工程师和小团队参与到社区中来,对于教育市场,挖掘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技术发展的角度和现实需求角度来看,随着芯片性能和系统剪裁相关技术的提升,一个统一的物联网 OS 和数据传输标准并不是梦想。但是,这些事情的解决和小米们也没有关系,半导体技术发展这事 intel 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对于物联网 OS,腾讯、华为、谷歌、微软都已经开发出了对应的产品,这个时候选择进入该领域毫无疑问就是吃力不讨好。
要知道,开发者社区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也许比建立所谓的生态链还要麻烦,毕竟开发者是来赚钱养家的。
统一标准和物联网 OS 是智能家居被更多人接受的一个技术上的补充,但是它并不是关键,因为它是给开发者用的,没有它有能力的开发者也能搞出一套系统来,只不过成本更高,它的存在是让更多人能够以比较低的门槛踏入这个领域,用自己的脑洞开发更多有创意的产品,但是按照目前的业界思路来做的话,只会让人开发更多没卵用的产品,所以它是一个帮助智能家居实现从 1 到 100 的技术,但是解决不了从 0 到 1 的问题。
这时,初创企业们的数据平台就显得有点尴尬。物联网 OS 和统一的标准是会逐渐建立起来的,但是和初创企业关系不大,这些事都是巨头在做。而他们本来作为数据平台就是希望有开发者来用,目前,亚马逊、京东、百度都推出了对应的云服务,小米则从硬件模块开始就努力搭建了一个开发平台,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初创企业和他们的数据平台并没有太多前途。
而未来又有统一的通信标准让初创企业数据平台的核心卖点——中间件无效化,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就不需要中间件来实现互联互通了。
如此看来,物联网数据平台唯一的出路恐怕就是学华为找当地的工厂帮忙搞一下工业物联网了,而这也是吃华为吃剩下的饭。
本文作者@戈弋_KainGe 首发于新媒体:赤潮AKASHIO(微信号:AKASHIO)-此言此思若潮水,不沾红粉自风流。转载请保留本信息,未包含本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转载将受到侵权投诉。如想要联系赤潮或作者,可与评论尸微信号 ifookit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