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的另一个逻辑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达叔经济学(ID:Uncle-Da8) ,作者:达叔,原文标题:《生意的另一个逻辑,不要给客户惊喜,更不能给惊吓》,头图来自:电影《华尔街之狼》剧照


最近达叔在中欧上课学习,达婶问,你上这几次课,有啥感受?达叔说,最大的感受是, 商学院的门槛,是很有必要的。


里面讲的很多管理工具、甚至背后的逻辑,我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了,很多管理模型、工具,都是几十年前,就发表出来了。


之前学了么?学了。理解了么?完全没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


哪怕那个《哈佛商业评论》的杂志,我以前看,写的都是啥破玩意,假大空的东西,擦屁股都嫌纸硬。


被社会爆锤十几年之后,再去学,一边学,一边汗涔涔,觉得人家的思维框架,真厉害,遇到啥问题,都有一堆的工具。


不是人家在假装高大上,是我当年太年轻、人家苦口婆心的分享了独门绝技,我们拿《九阳神功》垫桌底。


达婶问,那现在学会了?达叔说,估计还是只学了一点。


达婶问,为什么?达叔说,因为职业惯性。


我现在遇到任何困难、问题,抱着的思考态度,还是职业经理人的态度,而不是企业所有者的态度。


同样一个事,你是副总、CEO、高级打工者,即使再聪明,思考的问题,还是未必公允,在为企业考虑的同时,还很大的因素,是为自己考虑。


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事,目前的解决方案,我很满意,但我要是公司的所有者,我还会这么干么?


就比如,有一个案例,是美国的GE。这是这么多年来,唯一一个知名大公司,被拆分了,商学院、评论界普遍都没想到。


但是,里面的人,早有意识到了问题。


来上课的同学很多,来自各个公司,而且很多都是全球知名企业,活一两百年了,外人看去,光鲜无比。


你和里面的人,一讨论,对方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觉得自己惶惶不可终日,拿分析工具往里套,啥优势没有,啥竞争力也没有,感觉明年都要倒闭的样子。


内部的人,好处都享受到了,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 组织的坏处,看的比谁都清楚,眼睛里全是沙子。


这个道理,除了公司,放在国家、家庭、伴侣、同事,可能都适用。



达婶说,给我举个例子。达叔说,有一个公司,美国的,1890年左右成立的,做食品、零食之类的。


一个案例,分析的就是他们公司。同学说,他们公司有500多个品牌,90%的营收,都在美国,只有10%在海外。


海外的国家里,最重要的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巴西。 最出名的是什么产品?午餐肉是他们发明的,还有一个是花生酱。


我们问,你们这个玩意,有啥优势?同学一脸痛苦的说,好像真没啥优势,我们能做的,国产品牌都能做,我们价格还要贵一些。


外企在中国,又比较死板,政策不够灵活,做起来很痛苦。 我们继续问,你再想一想,肯定有优势,不能白活了100多年。


同学在那边憋了半天,说,这个公司,和可口可乐一样,都是二战崛起的,在很多国家都有品牌影响力。


比如,朝鲜战争后,韩国人都快饿死了,没吃的,美军就把午餐肉的军粮,拿出来给老百姓吃,一直到现在,韩国人过年,还流行送午餐肉。


很多留学生,从美国回去后,因为口味记忆,还都会继续买这个玩意。


除了这种To C 的业务,他们还有很大一块,是To B的业务,有一些国际连锁店,皮蛋瘦肉粥里面的瘦肉,就是他们供应的。


这个口味,别人很难做出来,几乎是被他们公司垄断的。


我们很震惊,都不相信, 一个破瘦肉条,有啥科技含量的?没人能搞定? 同学说,是真的。


他们有一个工厂,从上海,搬到嘉兴,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人工、同样的肉类供应,调了整整一个月,才把口味弄的差不多。


我们问, 除了品牌悠久、质量稳定,还有什么优势?同学说,食品安全。


这一点, 所有的食品厂家,从逻辑上讲,都能做到食品安全,但是很多人,不会去做。


为什么?因为成本太高。


比如,最简单的黄曲霉素,各种坚果里都有,工厂门口,来了几大卡车的花生,你怎么抽查?有的厂,选择拿一包,过来意思一下,就放行了。


在他们这,得前前后后、各种抽查,每年抽查的损耗,比例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浪费了很多的成本,对供应商也很头疼。


供应商知道你家查的严,为了能卖货,就真的全给你供应好的花生,那你的拿货价,就比对手高很多。


你的拿货成本高、损耗大、检测成本高、执行标准高,最后必然要在价格上,比对手要高。那客户认么?


很多人不认,就觉得花生酱而已,你卖那么贵,就是欺负人。


达叔问,你们标准比国标高多少?同学说:国家标准是每公斤≤20微克,我们要做到10以下,甚至部分产品5微克以下。


达叔问,这是外企道德层面的主动自我要求么?同学想了一下说,好像又不是。


因为这个产品做好了,要出口到全球,很多国家的标准不一样,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肯定得按照全球最严的标准来生产。


达叔说,那就对了。


如果只供应一个市场,标准肯定就按照那个市场的来了,多从利益的角度思考,不能觉得老外的道德标准,就更高。


利益,比道德更靠谱。



同学说,也有吹毛求疵的细节,最后根本就执行不了。


比如,他们生产的鸡翅,规范要求里,每一个鸡翅上的毛,不能多于3根,在指导说明书里,写得清清楚楚。


关键在执行的时候,怎么搞?每个鸡翅,都去找人翻看,上面有几根毛么? 能执行,但成本太高,最后不了了之了,一直到现在,也没人认真去执行。


没见过多了一根毛,扣奖金、或把人干掉的。


如果一个KPI,定得太高,大家无论怎么跳,都达不到,整个群体里,没人能达到,最后也就束之高阁,没人搭理了。


达叔问,你们这个生意,很有意思。为啥前面,要花一个月,一堆设备和工程师,就干一件事,把瘦肉条弄成原来的口味?


这次又费这么大的劲,要鸡翅上,不能超过三根毛?


同学说, 这是生意逻辑的不同。


很多公司,天天喊着,产品和服务,要超出客户的心理预期,要给客户提供惊喜。在他们的角度看来,这是瞎扯淡的。


口味,一旦确定下来,是大规模生产的,不要天天变,要一直就这个口味,驯化客户的口味,让大家记住,就是这个味。


就像一个四川人,从小就吃辣,上海人爱吃甜,山西人爱吃面,就是你那个口味,在小时候,就被驯化了。


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你看可口可乐,从来不换口味,几十年来,就这个,爱喝不喝,不求创新,始终如一,不给客户惊喜。


这背后, 另外一个逻辑,就是不给客户惊吓。


那些做食品的,在口味上,天天搞创新的,就没几个有好下场的,但是很多公司的管理层,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每上任一个领导,总想搞点创新。是不是该问问自己, 创新是手段,还是目的? 要为了创新,而创新么?


创新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你们这帮家伙都是蠢蛋,都不聪明,就我牛逼,你们看我多厉害。


大家都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不要轻易把别人当傻子,如果那么做有利,大家都会去做的。


面对利益,人群肯定会分化,有人做、有人不做,有人快点,有人慢点。 如果大家都不做,大概率是在利益层面,形成了共识。


同学说,对。


由于午餐肉的口味,做的太好,他们在美国,推出了同样口味的润唇膏,自己润润嘴,相互亲一亲,把口味做到极致了。


大家拍桌子,大笑,这个很厉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达叔经济学(ID:Uncle-Da8) ,作者:达叔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