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中国支柱产业
历经多年沉默,“支柱产业”一词再度出现在顶层的政策设计中。
2023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此后国家工信部在多份文件和会议中也开始频繁提及“支柱产业”一词。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明确提出“积极振兴支柱产业”的国家产业政策之后,支柱产业曾经高频出现在国家的产业政策中,此后这一概念又经历了沉寂,如今再次显现。
支柱产业构成一个国家产业体系的主体,提供大部分的国民收入,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产业的构成及其技术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其重点在于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政策推动下,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定义为中国第一批支柱产业,时隔30年,中国即将再定义一批新的支柱产业,一些研究者认为诸如数字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将成为中国新的支柱产业。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经济背景以及不同的政策方式,这将是一次有关中国经济产业以及相关政策的巨大变更,尽管这种变化早已经逐步发生,但如今似乎到了一个明确的节点。
破题
以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为节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年的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于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求是“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与党的十四大部署中国支柱产业发展形成时间重叠的是,1992年上半年,当时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联系有关司局、国务院有关专业部门 (总公司) 等人士组成名为“振兴我国支柱产业的对策”的课题组,尝试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解决推进发展与现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探讨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途径和对策。
随着政府部门和业内各界的共商,中国支柱产业的政策脉络和发展逻辑愈加清晰。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开始明确提出“积极振兴支柱产业”,要求“努力加快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国的支柱产业发展,开始由顶层政策层面破题。
同年,1994年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还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表示为把我国汽车工业尽快建设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变当时投资分散、生产规模过小、产品落后的状况,实现规模经济,特制定该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拟通过该产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2010年,使其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什么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在上世纪90年代,上述课题组负责人郑新立曾表示, 支柱产业构成一个国家产业体系的主体,提供大部分的国民收入,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产业的构成及其技术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支柱产业重点在于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
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应主要着眼于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十分严重时,简单优先发展高收入弹性、关联度较大和生产率上升较快的加工工业,会进一步恶化“瓶颈”状态。在中国,由于投入不足,价格体系不顺。长期以来,能源、交通和基础原材料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经济调整时期随着加工工业发展速度降温和强化基础产业的行政性手段的实行,“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也趋于协调。可一旦经济调整结束,增长步伐加速,“瓶颈”制约就又加剧。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此,支柱产业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选择支柱产业的基准以外,还要考虑中国国情,包括产业现状、技术、资金、资源状况等。
经过长久的业内讨论,最终,顶层将机械电子、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建筑业圈定为当时的四大支柱产业。
培育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支柱产业的增长速度,无疑要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曾定下保持8%~9%高速增长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整个支柱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就要在10%以上。
当时的决策层观察到,由于中国支柱产业的基础较差,振兴目标可分两步走。到2000年,振兴的产业要初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GNP的比重达23%左右,比1992年的17%提高6个百分点。在进出口贸易中,力争消灭逆差。到2010年,基本完成振兴任务,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占GNP比重达30%以上,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部门。
以电子工业为例,当年培育该产业的关键词是“速度”二字。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民经济要登上新台阶,存在着电子工业这类收入弹性系数高的效益型工业超前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电子工业后起国家,要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也必须要有一个很高的初加速度才能上得去。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子工业曾有年增长率为22.8%的初加速度,但是仍低于日本35.4%和韩国40%的初期发展时期水平。根据上述国民经济平均增长8%~9%的要求,即使按80年代电子工业的增长系数1.5测算,90年代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也应力争达到17%左右。
从当年的发展布局看,资金一度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集中和投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得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使用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
因此,当时的中国,采取的方针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让有条件的地区更快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着重调整中国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将当时电子工业重复、分散、小生产的生产格局引向联合投资、集约经营、规模经济的发展轨道。而且投资政策也要特别注重以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在发展布局上采取集中、联合、分工、竞争等不同形式。
为了铺平中国支柱产业培育的坦途,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国家层面制定和发布了统一的产业政策,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实施;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国家在年度股票和债券发行规模中对支柱产业优先予以安排;政府从财力、物力上产持支柱产业中某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开发,经国务院批准,赋予少数大型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和担保权。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关协定条款,将支柱产业的部分产品作为优质工业品,采取适当的、有时限的保护;同时,为了换取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地开放部分国内市场。
新的一页
多年过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建筑、石化等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支柱产业”这一概念本身逐渐淡出政策视野,在地方经济政策中还可以常见“支柱产业”,但中央的政策中,已经鲜少提及“支柱产业”。
这一情况直至2023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得以改变,该会议表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8月25日,国家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四大产业的稳增长方案中,在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中提及“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是关乎工业稳定增长、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领域”。
8月28日,工信部主持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会议上,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强调,要着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这次会议之前,8月24日工信部等多部曾接连印发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四大产业的稳增长方案,设定期限为2023年~2024年,其中再次强调了钢铁、石化作为中国支柱性产业的地位。
旧的产业正在面临增长挑战,新的产业仍需要进一步发展,经历了超过40年的发展,中国产业升级面临着新的任务,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也呼之欲出。
上述工信部会议的主题为了解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行业发展情况,听取企业诉求及政策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研究塑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工作措施。广汽集团、宁德时代、天合光能、北京海博思创、大连融科储能、中国生物、三一集团、南京埃斯顿、吉利控股、巨化集团、中信泰富特钢、徐工汉云等12家企业负责人作了重点发言。
哪些产业有望被定义为中国新兴的支柱产业?
一些研究者已经为可能的支柱产业划下了范围:数字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产业等等。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上述新兴产业中,几乎均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导,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兴起时,国有企业曾经被寄予厚望,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化行业,也是在近10年时间中才开始出现一批民营企业,这与彼时培育支柱产业的产业政策方式不无关系,或许,这一次我们不仅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也需要新的产业政策、新的培育方式。
郑新立说:“我们提出来,产业政策要由选择性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选择性产业政策就是稳定几个作为重点产业的产业,国家给予优惠政策支持。而功能性产业政策是,凡是确定有利于技术进步、环境改善、降低消耗的产业,国家统一制定鼓励政策,不管哪一类企业,国企民企一视同仁,都享受这个政策优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作者: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