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认识论?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天起,你要学一门新学科,会怎么入手?


不少朋友会说,学习还不简单,掌握学习的方法即可。比如:先罗列一个框架,根据框架找内容,建立问题库,用问题去索引。


看起来不难,落地时也许不太一样,前几天,一个朋友说,最近在学习AI方面的知识,发现越学越混沌,框架有很多,问题会无限延展。‍


上网一搜,关于AI的原理、方法、动态消息一大堆,每次看到长文,都感觉挺有用;收藏后慢慢看实在看不完,而且还不知道内容真假。


所以,特别苦恼。我说: 知识涌现的时代,比起学习和学习的方法,还有更重要的一堂小知识要恶补,那就是认识论 (Epistemology)


什么是认识论?为什么务必要了解认识论?在日常中能帮到什么?我把个人见解和方法提供给你,希望在知识的海洋中,能让思路更清晰一些。


01


谈起认识论,要说两个人:笛卡尔和伊曼努尔·康德。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是一句世界名言,你应该听说过,它是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提出的, 他主张我们应该怀疑一切,以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真理。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口。


简单讲:笛卡尔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如果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一个强大的妖怪,在欺骗我们,那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于是,他拆分成五个步骤:


一,我在思考,无论感受到的一切是真是假,至少“我在思考”这个动作是真的。


二,既然我能思考,就得知道哪些事情是真实的。


三,我脑子里有一个关于“真实”的观念,观念不可能凭空出现,一定是来自于某些真实的东西,所影响的;


四,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创造出真实的观念,因此,这个真实的东西一定是客观存在的。


五,既然这个东西真实存在,就必须了解现象背后的一面,也就是,得有上帝视角。


因此,我思故我在可以转化成这样一种理解:只有当我在思考时,我才存在,如果我停止思考,那么,我就不存在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学?别着急,打个比方:


你玩过VR游戏吗?你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各种场景看起来都非常真实。有时,一个游戏下来,吓得还会出一身虚汗。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头戴设备和程序创造出的幻象。


现在,假设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计算机控制着这个游戏,它可以操纵你的感官,让你体验到它想让你体验的任何事物。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确定经历的一切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这正是笛卡尔提出的怀疑: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是否可信?不管虚拟现实游戏多么逼真,你意识到自己在玩游戏,这表明你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一切是真的吗?”这种能够思考的能力,正是你存在的证明。


因此,即便你不能确定游戏中的其他玩家,是不是真人,至少可以确定一件事:你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只要你能思考,你就存在。


那么,伊曼努尔·康德是谁,他怎么理解这些问题呢?


作为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有限;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表面,真正的真相只有上帝能看到。他说,人类不可能拥有“上帝视角”,我们无法完全看透整个世界。


如果我们能看穿一切运行机制,生活将变得很无聊,没有意义, 我们不应该总纠结世界的本质是啥样,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在有限的世界中生活。


比如说:母女之间的亲情,不能只看作基于利益的关系,否则真正的感情就不存在了,夫妻之间,也不应该总是怀疑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否则真正的爱情也会消失。


所以,认识论是一门哲学科目,比较大。它主要研究知识从哪来,包括涵盖范围,什么性质,以及我们怎么去确认这些知识。


02‍


看到这,你也许会说,不就是给事物建立一个框架吗?


等等,不完全是。


毛爷爷在《实践论》中提出一个非常有见地的观点。他说: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可以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来描述。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明白事情的真相。只有通过不断地做 (实践) ,然后根据做的结果,来调整我们的理解 (理论) ,再次实践,这样反复循环达到最终目标。


举个例子:


学骑自行车。一开始肯定是会摔跤,每次摔倒后,你会回想一下为什么会摔,找出改进的方法,再试一次,时间久了就能越骑越稳。


所以,在这个模型里,“实践”代表客观存在的事物。什么是客观存在,简单讲,它独立于感知之外,不依赖任何感受、观点而真实存在的现象。


那么,理论代表什么呢?它是我们的主观认识。


什么是主观认识?一个人基于自己的经验、感受、教育背景和文化影响所形成的理解和看法。这些看法,往往会受到偏见、限制或误解的影响。


有个词叫做“你以为”,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实际上,那只是基于有限的观察和个人喜好而已。


所以,毛爷爷在《实践论》里谈到认识论时说:


对事物的最初印象,往往是直接感觉到的。你看到一个苹果,注意到它是红的,这就是主观认识。如果再多观察一会儿,多想一想,比如,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是红的,这时候你就开始进入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了。


从直观感觉到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做事 (实践) ,思考 (理论) ,再做事 (实践) ,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才会逐渐清晰。


但是,理论毕竟是理论,还得看在实际生活中能不能站得住脚。所以,还得再次通过实践去验证它,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教训来接近真理,甚至探索那些更底层的规律。


所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帮助我们找到学习、认识或许真知的方法。


简单讲:一开始,主观认识推动我们去了解一件事,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们从中获得经验。接着, 用经验来不断迭代和深化认识。


我之所以提到它,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做事之前,对学习的热情特别高,喜欢先学习很多理论。


结果还没开始行动,已经在脑子里学了一大堆东西,然后,在脑海中反复推演,最终,不知道该怎么实际去做了。


相反,有一些人,接收到知识后,更喜欢先试试看,边做边学。他们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理解,然后,把实践中得到的结果提炼成理论,并不断改进理论。这样做往往效率更高。


毕竟,执行中,我们即使很努力地去调整理论,也会有偏差,我们会从一个错误跳到另一个错误。这就像,很多人虽然努力的在生活在工作,但工作时,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很艰难,不知道下一步咋干。


03‍


所以,认识论主要部分在哪里?我提炼了两步:


  • 从特殊到一般


  • 从一般到特殊


一件事情, 认识第一步,是从特殊事件开始。 苹果砸到牛顿头上,是偶然特殊事件,它激发了牛顿思考背后的原因,迫使他挖掘万有引力的规律。


再来看看学习,现在很多家长不喜欢“题海战术”, 这也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孩子们做了大量特定题目后,慢慢发现题目之间有共同的点,然后,开始愿意去探索这些题目背后的规律。所以,这种方法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往往能帮助孩子们考取好成绩。


工作中也是一样。


拿我自己来说,每次有营销活动特别成功,出圈了,都会仔细分析它为什么会成功。一开始,我会想,是对方选了个好时间。但时间久了,我发现,成功的活动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


比如说:用的是某些特别的传播语、吸引人的图片,或者是选择了特定的投放渠道等等。


这样的观察和实践,我就能从特殊的案例中,找出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来,然后,我就用这些发现,来指导接下来自己要做的事情。


从一般到特殊什么意思呢?这是认识事物的一个提升阶段。当我们已经掌握了某些事情的基本规律和本质之后,就能探索不太了解的领域,对已经知道的事物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拓展。


举个例子:


欧洲人发现新大陆。这个发现背后,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用了指南针。指南针帮助船只在大海上找到方向,这就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而把这个规律用在航海探险上,帮助他们找到了新大陆,这就是把一般规律用在了一个特殊的情况上。


我喜欢写作,经常研究心理学、社会学、营销等领域的知识。在这些学科里,有许多通用的概念,我叫它们“一般规律”。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它帮助我理解和预测消费者怎么做购买决策的。


有时候,当我要分析某个特定品牌时,就会把一般的理论应用到特殊情况中。整个过程,就是把一般规律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操作。


很显然,无论面对多复杂的情况,我的认识过程总有两个步骤:一,从特殊到一般,我先观察具体的情况,总结出一些通用的规律。二,从一般到特殊,用通用的规律来解决其他具体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能立刻用起来。


04‍


应用层面得到启发外,思维层面也给我带来巨大改变。


比如:看问题的方式。


以前不懂认识论时,看到问题会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然后,还会花很多时间去和持不同观点的人争论。


重视认识论以后,关注点变了。我会思考:张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张三会改变他的看法?什么情况下,他根本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这就像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中说的,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思考才真正开始。我不应该只关注他说了什么,而应该更多地去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哪些是主观部分,哪些是真实的。


同样,在信息鉴别上也帮助我不少。


以前寻找学习资料时,我会重视内容的直接信息,即它是什么。现在,我更倾向于深入挖掘背后的意义和根据,不仅让我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让我更好的评估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还有,看方法论也不同了。


以前,我研究方法论,主要关注怎么用、怎么做、怎么达到目的。认识论让我开始重新思考:


方法在什么样的约束条件下可以实现?方法是否具有迁移性?如果我想把一个方法应用到另一个场景,会遇到什么大的瓶颈和障碍?


所以,你大概能看出来,认识论特别强调去深挖一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背后的条件。认识论里,我关心的主要问题包括:我怎么学到东西的?怎么确认一个想法、观点是可靠和正确?


再通俗一点, 如果认识论是一种思想的话,那方法论,像把思想变成实际可以操作的工具和模型。


就好比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所说的,“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的工具箱,工具越多,你做决策就越容易准确。”


但是,一开始,不应该先找工具,而应该先停下来思考:这些工具、模型我要用它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唯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用好方法论。


因此,认识论这门学科,有点难懂,它涉及的东西很系统,很深奥,我也在学。如果你感觉读不懂,就记住这个简单的方法:实践—理论—再实践。


就是说,当我思考一件事的时候,再升维一下,想想为什么我会去思考这件事?这件事为了什么目的而做?这件事背后有什么规律存在?明白了这些,才算真正开始。


总结而言


认识论,学习的起点。


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于机械地记忆和学习具体知识点,这种自动化方式,更关注“知道”某个知识点,不理解它的本质和来源。


目前每个行业都像新物种大爆炸,应该停下来,多关注关注,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被创造的?如此一来, 不仅能看透现象,也能直击本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王智远(ID:Z201440) ,作者:王智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