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育从业者,如何真实地看待现代教育的意义?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作者:Meilin,原文标题:《现代社会语境下 教育的意义》,头图来自:《小舍得》


一、现代人的一生


1. 活着要追寻什么


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也许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时不时冒出这个问题,是尽可能丰富的体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对社会的贡献?抑或是尽量追求快乐?还是看透众生皆苦后的平静接受…… 每个阶段的答案都不一样,因为确实 没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答案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之后,承担了一个社会角色,工作换取的金钱大多可以满足 温饱 这最重要的生理需求,接下来是为自己或未来的家庭进行 财富积累 ,顺利的话进入 家庭 承担责任、体验天伦之乐,以及 提升自己,探索世界 。在工作上做得出色的话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有意义的贡献,注意是 有意义的贡献 ,说实话,有的贡献毫无意义。

 

“温饱、财富积累、家庭、提升自己、探索世界、贡献社会”, 如果社会环境相对健康,一个成年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以上几个维度来构建自己的生活,同时,内心相对自由平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幸福。

 

2. 当下的生活形态


这两年观察了身边的大多数青壮年,很不幸, 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自由选择那几个看似简单的维度来构建自己的生活,能内心相对自由和平静事实是大多数人都疲累且焦虑


观察的大多数青壮年包括:


清北的毕业生:大家起点很高,也在各行业争做佼佼者,为了不从高的起点下滑,为了满足自我、父辈、社会的期待,背了很大一架枷锁在身上;


985/211的毕业生:在各类组织中也算是中流砥柱,在大多企业中或者组织单位中大多卷得很累;


从国外留学很久回来进入高校的青年学者:在评上副教授之前,好些年的工作压力不比在996的企业小,甚至不分周中周末;


普通大学毕业的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青年:如果有稳定工作会稍微好一点,但薪资也十分微薄;如果是自己创业,这几年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很可能面临资不抵债,入不敷出,也是相当大的压力……


这些有代表性的青壮年,温饱自然都没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追求: 用工作换取财富或者社会认可,这一条路压榨了大多数人的精力和活力、身体健康或者心理健康 。再往上构建家庭、追求自我等维度,很多人没了力气只能说随缘了。

 

中小学生:一二线城市的中学生的学业和心里负担,比我们小时候大太多了。他们可能以为上大学后就好了,但是上完大学,他们会像我们一样,面临更不快乐的生活。

 

明明我们处于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满足的年代,按理说可以更加自由地追求上层建筑了啊,这是怎么了呢,是环境出了什么问题么?

 

二、社会环境与文化


其实日韩的年轻人曾经或现在面临与我们类似的困境,关于东亚几国为何如此竞争激烈和卷的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文化的原因 ,东亚都深植于儒家文化的影响, 过度强调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 ,个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难以规避家庭和社会的舆论压力,使大多数人一生在追求这社会的认可,不断的竞争,且越来越严重,最终每个人都被 捆绑在这种价值观下负重前行(没有说儒家文化不好的意思,每种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可能导致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 也要考虑 工业化之后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简单来说:


a.进入工业社会后,西方社会作为世界规则的制定者,把握着话语权和分配权,工业上可以轻松避开和东亚的同轨并行,选择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第三产业上也引导了全球的审美、舆论、教育、金融,可以割全球的韭菜。而中日韩在世界上产业链的地位分工,产业门类高度的雷同,和中低端产业有“零和博弈”竞争关系,也会自然而然带来影响。


b.无法跳脱经济大环境的发展规律,在经济增量受限,存量一定的情况下,大家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非良性的竞争。

 

如果把这两个原因结合起来看: 我们践行着自己千百年的文化来生活,又舶来西方的经济分工模式去生存。可是:亚洲这边的精神文化是相对压抑个体的,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分工模式相对剥削个体的。 两者结合,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东亚发达国家人民活的比欧美发达国家累得多。大家永无止境地努力工作,一心想着积累更多所谓的财富,挣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可。富人永不满足,穷人不断内卷,无限的恶性循环,好像蚂蚁那样没头没脑地工作、赚钱,局外人看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局内人也不知道何时是尽头。

上面提到的问题看似是成年人在面对,但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年人以及社会的焦虑会蔓延给青少年。以及我们这种文化下目前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审视。

 

三、教育的意义


1. 在基础教育中看到的


a. 公立体系下高考之前的教育:为有限的知识内容制定很高的学习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识点,让学生 在无数的考试上付出大量精力 。用同样的评判标准,千军万马一起挤独木桥,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一直在做 学习名次卡位战和争夺战 ,本就焦虑的家长也加入教育焦虑的鸡娃大军。


b. 很多学生高考之后根据自己的分数去选择一个院校和专业,但实话说,非常大的人群大学毕业甚至工作之后,逐渐意识到, 所学的专业或所做的工作根本不喜欢或者说完全不适合自己,过着拧巴和痛苦的生活 。但这时候已经进入社会,面临的是随之而来的现实的压力,可能让人没有勇气去改变现状。

 

我们回退一步,更好的方式不是 应该让孩子们在未成年时候尽量去了解他自己的特质,引导孩子去探索他感兴趣和擅长的方向 ,让他们成年的时候进入更适合自己愿意付诸更多热情的领域么

 

可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和文化,让青少年长期只能把心思集中在一次次考试上,很难有长远的自我成长计划,逐渐磨平了万千学生的个性化,阻碍了他们去探索自我特质的、可以更充分发挥自我创造力的道路。

 

当然,这种K12大联考体系,在过往某些阶段表现得利多于弊。在工业化时期,可以为新建立的工业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级工程师。所以工业化社会初期的飞速发展,这种教育体制有很大贡献。


也有人说虽然这种“同一化”不尽如人意,但是最公平的。这是儒家传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公平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压制了不同类型的人的发展途径,那就很可悲了。

 

另外,随着技术、经济以及社会的演变,在这个体系下,当家庭花了巨大精力和成本,在社会的洪流下去批量打造的标准化人才,成年进入社会之后,发现他们生活得并不快乐且自己的社会价值折损得厉害的时候,也会给新时代带来更大的困境。 (比如说很多年轻人为什么不愿生小孩的理由之一:不愿他的孩子像他一样,生下来之后花费了巨大精力去培养,毕业之后过着996的社畜生活)

2. 真正的教育


其实无论是在哪个社会语境下, 教育的目的都应该是: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发挥个人潜质,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获得幸福的能力,为自己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 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


其实教育中知识构建的部分 (考试中要考核的知识点) ,他 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能不满30%,但不可否认,可能目前占满了中小学生95%的受教育体验


而且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很多只是描述世界或事件的一些模型,这些模型本来就是由观测归纳而来,这些模型还在修正当中,并不是所谓的真理。教学生时应当提醒他们这一点,他们 所学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在学习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去锻炼自己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以及对自我和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如果教育做不了这些东西,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叫应试。其实道理很多人不是不明白,只是当大环境都在强掉那95%的时候,你也会不自觉把注意力放在这95%上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那可能的后果是什么呢,大人和孩子都会很焦虑,待在这个牧羊怪圈:


“一个人问一个放羊娃,你为什么放羊,放羊娃说,放羊挣钱。那人又问挣钱干什么?放羊娃说挣钱娶媳妇。那人再问,娶媳妇干什么?放羊娃回答,娶媳妇生娃。那人继续问,生娃干什么?放羊娃说:生娃放羊”。


等同过来“ 你为什么拼命学习?上大学。上大学干什么?好找份工作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生娃。生娃干什么?让他拼命学习上大学 。”


那这样拼命养出来的娃跟圈养的一群羊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要把他们圈起来只能在一片草地吃同一种草,而不让他们自由一点奔跑呢。

 

就像上面提到的,很多在这种教育体系成长起来的人可能大学毕业甚至工作之后,才逐渐意识到,所学的专业或所做的工作根本不喜欢或者说完全不适合自己,过着拧巴和痛苦的生活,才来思考自我,有的人可能过了半辈子也没找到一个真实的自我。

 

相对公立体系的教育,国际教育将引导孩子自我探索的时间段提前,高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质、兴趣和专长等修习不一样的课程,将我们大学才能学到的人文、科学等内容放入高中的选修课。也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更喜欢和擅长什么,未来自己适合学什么样的专业,毕业之后愿意在社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这对于个体的发展多少是更有助益的。

 

但是,国内的国际学校,每年的学费动辄几十万,不是平民大众能够负担得起的。

 

我们能为大众做些什么呢? 也许我们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做些调整和改变 ,除了构建知识的书本和课程,也许可以多加一些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思维探索的课程,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课程、自我认知的课程、动手制作物件的课程……不要打压他们的个性,只用考试去压榨和评判所有学生,而用真正广义的教育观多引导他们。


也许我们培养教师的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理念也可以做些调整和改变 ,不光教他们怎样教书,也让他们去思考好的教育是什么,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真正造福下一代。而不只是僵化的教育体系里的一个工具。

 

3. 我们可以做什么


(1)如果你是一个小孩


如果你在公立体系,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就继续保持你的优秀,并不要忘了你自己更喜欢和擅长的是什么,大学学什么会让你自己开心和有成就感,不要磨灭了你的自我。如果你的考试成绩一直不好,也不要气馁和抑郁,你人生的价值不是由这个决定的,你可以思考未来可能让你开心的道路。


如果你在国际教育体系,那请好好把握你现在就拥有的资源,选择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向,不要因为其他人希望你学什么专业而学什么,因为你成年以后的人生都需要你自己来主导。

 

(2)如果你是一名家长


大家都理解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但我们东亚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未必正确,家长们不要在孩子一次次的考试中先迷失自己。请接纳、尊重和欣赏你的孩子,引导和发掘他的潜力。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可以成为有独立人格、可以获得幸福生活能力的人。


另外,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不要经常给他看短视频“喂他吃猪食”,大家都能理解大多短视频毫无价值且这种习惯容易上瘾,可称之为电子鸦片,你自己都应该少吸食鸦片,自己染上了,还亲手给自己孩子喂食鸦片,是不是有些愚蠢。

 

(3)如果你是一位职场人


如果你觉得你在这个怪圈当中:“你为什么拼命学习?上大学。上大学干什么?好找份工作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生娃。生娃干什么?让他拼命学习上大学。”


如果你不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你找不到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现在可以做哪些改变和调节,你一生结束的时候,你会更有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感,而不会觉得没有为自己而活或者说白活了。

 

多说两句,其实人在能生存之后,会有其他的追求,比如说 求知、外界认同感获得、幸福感获得 等。


求知来说,现行的知识体系是在近现代科学体系下搭建起来的,有人可能觉得我们所学的科学结论就是真理,但其实也未必,它就是解释模型而已,如果你盲目坚信你所学的知识,那其实也是一种迷信。


外界认同感的获得,其实我们东亚文化下大家有些过于看重外界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了,反而容易在追寻那些财富、地位等虚妄之物的时候迷失了自己,成为自己的枷锁。

幸福感的获得,有人将它称之为体会生活的美感,包括很多面,比如说与自然的连接、与人的连接、与世界的连接等。自然、诗歌、艺术、爱情等等都会让你体会到特有的美,每个人对这些美的感知触觉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但确实是可以培养的,前面也提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如果再简化一下,求知、外界认同感获得等的追求都可以看作理性追求,幸福感获得可以当作感性追求,其实对于人的一生, 感性追求和理性追求同样重要 ,但现代社会,人容易忽视感性追求的重要性。

 

(4)如果你是一名教育从业者


请停下来思考你这份工作的意义,以及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力量小的时候你可以在这片洪流中给你身边的孩子心中播下光亮的种子,力量大的时候你可以影响一个学校、一个行业乃至社会。

 

最后的最后,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每一个小孩,可以认真地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做一个能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自由个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