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级市场投资,教会了我一件事情、一个道理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怪盗团团长按:崔植源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位良师益友,曾就职于多家互联网大厂和中厂,几乎一直从事投资并购工作。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因此从去年开始,我就提出希望他把过去多年的工作经验写下来,供各位互联网从业者和投资人参考借鉴。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这篇文章终于完成了。相信大家读了他,也会像我一样,感到受益匪浅!再次感谢崔植源的无私分享。



无论是十年前、二十年前,亦或者现在,如果聊起投资最核心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市场上普遍观点都会归结于看人看团队。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而且不但一级市场适用,放在二级市场也同样适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谁替你上班赚钱——是选择让王兴、黄峥来帮你赚钱,还是选雷军?


我是2015年入行的,到今年刚好一整个十年。早已忘记是谁最早跟我讲“投资最关键的就是投人”,当时觉得挺有道理,就以此为基准展开了投资工作。一个现代社会人可以由两个维度构成:学历与履历,即学习生涯与工作生涯。学历代表的是一个人基础素质水平,履历代表的是一个人工作经验与一定的工作能力水平。


当时的流行说法是:产品要找腾讯的,运营找阿里的,技术找百度的,这是BAT概念刚出现并盛行于市场上的时候。还有一个网红词叫“连续创业者”,很多人会主动给自己贴上这个标签并颇以为荣,不过随时间的发展,连续创业者有一小撮进化成为了成功创业者,所以如果谁再自诩是连续创业者,那就等同于连续失败者,以创业作为工作的失败者。



在最初几年的投资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件让我很困扰、无法理解的事情:市场上的钱像不要钱一样遍地撒,尤其是一些早期天使投资,很多事情根本就不靠谱,这些所谓的投资人在干啥。


2015年刚好是国内一级市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前中概股上市 (尤其是阿里上市) 以及中美两国股市一路走高,使市场上不断涌现大量天上掉下来的、确实像不要钱一样的热钱,然后如春笋般冒出了一大批所谓的天使投资机构 (及天使投资人) 。尤其是人民币基金,几千万~1亿左右就可以成立一家叫XX资本、XX创投的机构了。


更妖孽的是,在此期间还盛行过一段时间股权众筹的概念,让民间普通的人花几万十几万参与到股权投资这样一个高风险高专业度的领域!


十年后看这个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且朴实无华:因为他们傻且自以为是。


当时有两段资深投资人和我的对话,让我一直印象颇深。第一段是:“你们刚开始做投资,不要觉得什么项目都好,要谨慎一些,像我最初看啥都觉得挺好的。”我嘀咕了一句:“可我看啥都觉得挺不靠谱的。”


我看啥都觉得不靠谱,这种思想对我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你看啥都觉得不靠谱,那么你为啥不能找些靠谱的?其实, 市场上本来就没什么“靠谱与不靠谱”的严格区别,一切都是看概率看定义。 像我这样容易看到项目缺点的人,不管看什么项目,总是比别人更容易觉得不靠谱些,这是难以改变的。


第二个问题就更可笑了。当我在向上级介绍一个项目时,如果总是挑不好的地方说,上级就会问我:“既然这个项目问题这么多你干嘛想投,你不是有病吗?”其实,我的本意是,一个项目好的方面,大家自然都知道好,那我们就更要讨论和判断不好的地方——风险有什么?不确定性是什么?投资是投其确定性而赌其不确定性,所以我总希望多讨论一些“不好的方面”。


另一段话,是资深投资人对我的一个由衷建议:“不要管项目好与不好,如果你们有可能投的话尽管推就是,多出手多开枪。”我问:“虽然投砸了不需要我来还钱,但这消耗的是我的人品和公司老板对我的信任,还是应该慎重些吧。”要知道,那时候一个项目的投资金额动辄几百几千万 (注:指单个投资方的投入,项目总规模显然还大得多) ,在我看来真的是很大一笔钱了,当然现在也是。


对方回答:“投资就是一件博小概率的事情,你只有投得多才可能出结果,到时拿好的结果说话就行了,没人看你其他的。”我又说:“可我觉得社会行业圈子那么小,投了一堆烂项目砸的还是自己口碑吧?”


上面这段对话过去有9年了,目前的结论是:当时我天真了,天真不在于思想上的天真,而在于对社会和对人的无知愚昧到后面许多年方才看透,以及对于社会世道的运行规则、天道规律的敬畏。



回到投资看人的事情上,很快我就发现了瓶颈:因为绝大多数项目的人和团队都不错,要么是大公司中高管履历背景,要么是行业专家,或是非常优秀的青年才俊高材生,用真格基金的话总结就是“老司机与小天才”。大家的背景都这么好,那么看背景又有什么区分度呢?


于是我们就要回到对于事物本身的评估与判断上。对于此,我的观点是:无解,即 没有一套通用的判断依据标准去评判一件事情能成功与否,尤其是叠加在不同的人身上。


要做到能对事物本身进行评判,需要有以下两点中的至少其一:一是足够的阅历,事上练,这个没有捷径可走,即使长期高强度锻炼,但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时间的,在时间的淘洗中见铅华;二是天赋,什么叫天赋?就是不需要学,血液和命里自带的,有的人天生适合做官,有的人天生适合经商,状元皆文曲星下凡。


可惜少有人满足上述条件,尤其是两者兼备的。除了因为人才稀缺外,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上述两点,他更可能会是一位好的老板、好的企业家,而不是一个职业投资人。移动互联网的热潮催生了大量初创企业与年轻的投资人,诚然能创业做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和在刚步入社会工作就能从事投资工作都是比较厉害的,但这两件事实则害人不浅。


于是创业者与投资人便陷入了一场场可能毫无意义的你问我答、仅实现了自我满足的样本戏里。且不说年轻的投资人们,即使对于一些有看似丰富履历或已功成名就声名在外的投资人,他们的成功来自于什么?是源于对事物充分的理解认知,源于对人的准确把握,还是因为就是命好运气好摸彩票摸出了大奖来?当然,业内不乏有神人,这另当别论。



投资这个行业是有规律的,好的投资人会学习和悟到投资行业的规律和规则。企业融资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钱。那不需要钱的公司需不需要融资?当然可以不融,但融资可以更好更快速地发展,直到走上二级市场。那什么情况下应该融资,能融到资,适合融资,怎么融资,便是一个合格及优秀投资人该有的能力。


而如果投资人陷入与创业者进行业务应该上还是下、左还是右、轻还是重的术数之争 (注:也就是过度参与细节讨论、插手日常管理) ,那简直太可笑了。当然,这不是说事情不重要、不去研究评判,而是对于一个好的投资人来说,判断人与事是否靠谱是基本功与天赋,如果这都不具备就别害人害己了。


所以在刚开始做投资的几年中,我也不免陷入这样一种“害人害己”的境地,但随着投资行业江河日下,逐渐变得没有那么多江山可以指点了,于是视野开始转向对行业及业态的解读,没事写写文章陶冶下情操。这段时期和经历对我个人的职业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带来了一些外部性机遇,但是对于自己的内生修为提升是否有影响,影响几何,我不太有感知,但总归是好事,或多或少。


以上算是我投资工作第一个十年的上半场,看人看事。看人上,并未有啥成果,知行不合一,因为只是知道但实际并未做到,所以还是不知道;看事上,略有心得,尤其在长期耕耘一直没有放弃的行业领域上,姑且打个及格分是没啥问题的。



时间来到下半场。


人的内在修为是很难进行主动修习的,比方说要戒急用忍,比方说要顺势而为,比方说要和光同尘等等。这些修为,不是说说,或者写在哪作为座右铭、每天看三遍就能做到的,更多要通过两种方式习得。一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在其之后要能开悟,不仅是吃苦;二是前有师者,这个师者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领路人,一个能在前方带路的人,所以这个人很多时候由父亲这个角色来扮演。


一个人可以学习很多技能,但这些只是辅助工具,是人类社会科学的总结。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内心修为的成长,心即理,心即世界。人有悟性,更有灵性,灵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感觉感知、第六感。当你感觉一个人不真诚,当你感觉一件事有问题有诈,那大概率就是有问题的,要及时切割做处理,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通神)


上面说的好像有点云山雾绕,跟社交媒体上的“国学大师”有点像。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从事投资工作 (或任何专业工作) 久了,就会发现它是有意义的。这些“内在修为”,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忽悠年轻人的玩意,能在工作中发挥实际意义,前提是你真的“修成了”——问题就是真正修成的少,骗人的多。



上面铺垫这么多,我们再回到投资这个话题上。既然上文阐述了投资人不懂而自以为懂这一问题,那么投资人去研究行业、研究业务,还有价值意义吗?这自然是有的,合格及优秀的投资人能做到一点——尽管让我来做这个业务,我做不成,但我能识别出要做的人 (尤其是向我要钱的人) 是不是能做成。要做到这一点,自然是需要对于业务不仅了解,而且要理解很深的。理解深,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比如大家最爱挂在嘴上的“数据”。数据是可以修饰的,也是可以骗人的,更是会变化的,要理解数据背后的东西,即商业逻辑。


所以投资人研究和理解行业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判断吗?


可能会有人好奇,上面问题的答案不是肯定的吗,不然呢?确实,这个逻辑看起来一点毛病没有,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既然行当有这么多,投资人要每一行都学,每一行都精通吗?这显然不可能做到。


投资行业有个长期网红词叫“风口”,我们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许多风口。从移动、O2O、文娱、智能硬件、垂直电商、短视频、直播……到消费品、VRARXR、元宇宙、芯片半导体、医疗医药,再到现在的AI大模型、具身智能……可能还有遗漏,以及每个大风口下还有若干小风口。


作为一名“资深精英”的投资人,是不能错过风口的,而且一定要投中风口上的第一或者第二名公司。所以我们会看到有的投资人本来在研究怎么上门O2O按摩,然后跑去研究化妆品美妆成分,再之后居然开始研究芯片半导体制造工艺和论文。看到这一幕幕“活到老、学到老”的活报剧,是该说人家真是高手涉猎广泛、学习能力真强,还是该感叹Are you kidding me?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我的回答是: 吃透一个大行业。 当你吃透一个大行业,称得上行业里的绝对专家,对于该行业里的公司和人 (尤其是人) 大部分都了解熟悉和认识,能够清楚地判断优劣好坏,几乎把这个赛道“打通关”。然后,你可能会突然意识到,原来商业也好,事务也好,人也好,是相通的,世界是有规律的。


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有能力的人是相通的、有共性有规律的,通过这一点可以过滤掉大量的噪音。所以关于投资的问题,就又回到了最初的投资就是投人的观点上。这里虽然有很多术层面的观点可以分享,但我觉得意义不大,知行合一,如果是知道了自然就能做到感受到,不知道的话把这些写出来当做教科书和法则也没有用。


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些在这前十年投资的下半场,关于人这一方面的一点心路历程。这些观点不一定都正确,以及我也不会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去评判一个人一件事,一切顺本心,承天意。



在我开始修行格“人”这件事之始 (不过当时并没有这种意识) ,最先领会到的一个规律是:如果一个人是有能力的人,那他一定已经发光或者发过光了,可不需要你这个炼金术师来鉴定。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从毕业步入社会,3年5年10年及更久,有过什么成绩,达到怎样的高度,或者更具象化来说赚到过多少钱?不过我发现即使讲出来这些,或者也有很多人已经在这么观察思考,但不同人看到分析理解,总结出来的结论还是挺不一样的,可能跟思维认知和阅历有关吧。


创业与打工中间隔着一道鸿沟,创业是需要真本事的,全面的本事,打工有时候甚至大多时候只要当好奴才就可以了。说个抽象些的观点,当遇到厉害的人时,你自然就会感觉到这个人很厉害,因为思想与认知高度不是能够通过简单的学习与经验积累所获得的。当然,人厉害不代表就值得投资,这就涉及到多重客观因素了,属于投资基础能力 (但是很多投资人并不具备)


刚入行时我的认知只会觉得马云这样的人牛逼,当别人评价像马化腾感觉的人,我脑子的第一反应是马化腾是啥风格,就是不说话内向吗,get不到。这个社会不是生理缺陷的话,没人是哑巴的,只要这个人能说话能表达,你就能够从他的发言他的话语中去了解这个人,去发现这个人的认知思维水平和高度。


真诚是一项非常良好的品质,真诚是必杀技 (之所以叫必杀技,就是说别上来就放大招,该必杀了再用) ,也是混社会的一项神技。很多人会说,江湖险恶尔虞我诈,你不骗人别人就骗你,真诚不是找死么,天真幼稚没被社会毒打蹂躏过。是的,这些都没说错,社会是如此,但这里的社会指的是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对于少数优秀有能力的人来说,真诚一定是更好且应该具有的品质 (尤其是对于投资,难道要投一个骗子吗)


而真诚不代表不说假话,或者叫“真话不全说”,换一种与其他人不同的说法和表达方式。能具有真诚品质的人,一定也是内心强大,对自己有充分认知,敢于做真我的人。既然真诚了,那大家就都是打直球吗?自然不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阳谋的东西,即所有的东西条件我都摆出来,我都告诉你,愿不愿意,上不上,那是你的事;我也会把我的倾向和建议作为朋友跟你说,要不要取决于你。


这里我再补充一点,对人的感知,是极其主观的事情,我们不是历经沧海沉浮可以一眼洞穿一个人一生的老妖怪,所以还要结合很多其他客观事实情况与条件去进行思考分析的,这些就只能case by case了,学不来教不来。


关于人,最后我还想再说两点:一点是 利用自己作为人的灵性 ,你是否愿意跟这个人交朋友、认这个朋友,以及对方心里可能是怎么想怎么看的?虽然大家嘴上都一口一个兄弟叫着,但你们真的是朋友吗?想清楚这个问题!


另一点是即使人类有数十亿人口,而且市面上有各种花里胡哨的方法 (包括但不限于星座、MBTI等等) 把全人类归到许许多多的类别,但是从根本上讲, 人性其实是很相通的,所以我们只要感受同类、合并同类项就可以了。 这样逐渐就形成了一种“对的人”的感觉,而“不对的人”的共性也比较明显,很容易就能排除掉。相对更难的是,你感觉对的人里,可能会混入不对的人,但也只需要多思考多感受,时间和经历久了,总能发觉。唯一的问题是,发觉晚了,可能会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



基于人这个话题能说很多,写到这里,我应该已经把我最主要想表达的观点带入了出来,就是“感觉”。这很抽象,但又真实存在,或者我们可以用“磁场、能量场”来形容,所以我之前数次提到了天赋这个词。


张一鸣在面试人的时候,不会去看去观察这个人的行为举止,而是会用不断的问题来勾勒出这个人的逻辑思维与认知;而郭广昌在面试人的时候,双眼会直勾勾地盯着人看,会把人盯得发毛,来看清看透这个人,都很有意思。上面这两个例子不是段子,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至少曾经发生过。


我的投资生涯前十年的下半场即将结束。对于事的层面,随着对行业的深入研究学习,对公司和人的学习,以及阅历的增加,我自认为从及格开始,可以打上个还不错的分数了;对于人的层面,姑且算作自己开始登堂入室,但该打几分是否及格,我不想下结论,也不需要下结论。



到这里,我觉得要说一下投资行业 (具体是指一级市场风险投资行业) 主流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少数股权投资 (区别于占多数股权的并购) 是一种概率型工作,这个行业没有狙击手的概念,投得好不如投得多,彩票刮得多,才有可能开出奖来。所以在这个行业里,绝大多数人是不需要做判断的,以及绝大多数人的判断也没用,因为不具有决策权,只能试图影响决策者。而决策者很多情况下靠的不是学识、认知与研究,可能更多是一些非理性的东西,毕竟决策者是人而不是机器,是人就有喜好有弱点。


如果不做判断,那要如何开展工作?很简单,把判断交给别人来做,交给市场来做就可以了。一句话,市场上什么热门投什么,哪家公司受追捧投哪个,因为即使亏了也不是你的错,反而因为公司有名你还能挂在嘴上说。


更极端或者说更厉害的是,主流一线基金机构在干什么,你去插一脚进去甚至撬过来,那你可真把这行业干明白玩透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级市场会是个鱼龙混杂的杂烩怪谈,一个人的理性放到群体里就是群体的非理性了,何况有智慧的人本就不多。到头来,如果一个人一毕业或刚毕业一两年就扎入投资这个行业,最后能学习和获得什么呢,无非是镜花水月空台楼阁罢了。


结语


跟人走得越近,跟事相离得就越远,好比视力与听觉的关系——前一个用得多了,后一个就磨砺得少了。就我个人而言,之前因为对事研究得够深够透,因而开始注意和领悟到人之要素,但沿着人的角度出发,最终能否反作用于事上,随着经验阅历积累能否达到质变点,我不知道。以及会不会因而开始不接地气,脱离客观事务本质,都是需要去注意的。


另外对于人,人是复杂且多样性的,我们对于人的了解大多是单一具有局限性的,而且大多情况下可能会是以自身为锚点。英雄所见略同也好,惺惺相惜也好,于是便以自我为牢笼被禁锢住了。但这世间当真是英杰无数,天下英雄如过江之卿,虽已不是初出茅庐,但亦非寻常之人能够突破个人思维框架之定式,任重而道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