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外卖,能让大家吃得更好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长三角momo ,作者:Mona,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个城市互联网牛马含量越高,往往美食越少,牛马的槽食只配是外卖,累到一点路也不想走。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超级大城市,被打工人戏称美食荒漠?尤其杭州,在美食扎堆的江南地区,最后竟然被冠以美食荒漠。
外卖是不是罪魁祸首?
本周,京东正式推出京东外卖,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2025年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可享全年免佣金;而饿了么也做出了CEO调整,董事长吴泽明将兼任CEO;而美团则在随后的两天里,股价持续下跌。
在看似早已格局稳定的外卖行业,到了2025年竟然还有生变的可能性,有竞争就是好事,竞争可以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对于外卖行业来说,多年的竞争,似乎一直都在围绕着快和便宜在做文章。在好这一层面,中餐的特殊性,一直很难做到与到店相同的餐饮水平。我经常点南京大排档,鸭血粉丝汤在店里吃和外卖,就是两个物种。
美团的企业使命中有一条,帮大家吃得更好。但是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大行其道的外卖行业,真的让中国人吃得更好了吗?一向讲究品质的京东进来后,会有变化吗?
我在北京的时候,觉得北京是美食荒漠,外卖吃来吃去,就是那么些,汉堡、肉夹馍、鲍鱼饭、和府捞面、饺子、石锅拌饭。到了杭州之后,我觉得杭州也配得上他的大名,美食荒漠,因为吃来吃去还是那些。
路上也一样,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麦当劳、麻辣烫,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美食苍蝇馆子,早已是老黄历了。中国一线大城市大街小巷的美食,不要提新增了,老得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什么地方还有美食?只有那些互联网并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
抖音上,一度很多网红喜欢去赶大集,喜欢去探访县城美食。因为那里的人们,还会走出办公室,走出家门,去体验烟火人间。
我经常中午叫我们办公室的同事一起出去吃饭,但是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办公室吃难以下咽的外卖,也不愿意挪动他们的脚步。他们只想多休息一会儿,在美食和懒惰之间,他们选择了懒惰,毕竟外面也没多少美食可言。
外卖和美食之间,正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外卖的巨大需求,导致线下饭店的到店率越来越低,他们只能专注于做外卖,外卖又没有品质可言。这种循环最终就是,吃,变成了一种凑合的果腹行为。吃饱就行,吃不吃得好,不重要。
在隔壁邻国日本,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另外一种景象。无论是写字楼还是居民区,大量的饭店,密度非常高。任何一家,都在用心做食物,很少有人在吃外卖,这些饭店存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五十元人民币,我们可以吃到一顿丰盛的定食,有蛋白质,有碳水,有维生素,还有膳食纤维,营养很均衡。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健康越来越堪忧,大家压力都很大。作为餐饮行业绝对的巨头,美团其实有义务反思一个问题——中国人吃饱了,但是不是应该吃好一点了?
那么问题来了,外卖和美食,是不是一种悖论?
我与多名各大菜系的厨师聊过这个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外卖是对美食的一种侮辱,因为无论是市井小吃,还是米其林大餐,都讲究一个时效性。食材的烹饪好之后,时间是最大的口感变量。再好吃的东西,经过包装盒一闷,温度变化了,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从南到北,基本没有什么美食,适合外卖。
尤其是中餐,无论是炒、煎、炸、红烧、焖,除了凉拌菜,其他都会因为送餐过程,变得不好吃,中餐的精髓就是现做现吃。
与此同时,内卷的市场环境导致质量下滑。
所有的外卖平台,都在想方设法推出更低价的外卖。去年大行其道的团好饭,已经把在一线城市吃一顿饭降为个位数,低价催生出来的仅仅是吃饱,我们距离吃好这件事越来越远。
一家餐饮老板无奈地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懒,我们租了一个门店,外卖和到店基本上五五开,其实算上房租,明年还不如直接不租门店了,直接弄个厨房,专业做外卖,利润还高点。
对于京东的入局,我觉得可能会让商家多一个选择,消费者多一个选择。但是想要改变,外卖对整个餐饮行业口感侵蚀的局面,这是不可能的。外卖毕竟是外卖,想要重新拥有美食,只有回到饭店里,回到烟火气里,才有可能根本性改变。
我个人可能观点比较绝对,外卖只应该是我们饮食系统中的补充,而不应该成为主流,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为何要吃外卖?
我不知道技术的发展,会不会有一天可以让外卖同样变得美味。但是,外卖永远不会让美食拥有真正的灵魂,吃得饱到吃得好,我们真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论是美团,还是饿了么,还是现在的京东,在餐饮行业的下半场中,唯一的变数,可能就在“吃得好”这三个字上。因为上半场,美团已经让吃得便宜,吃得快,走到了极致。
一线城市,还有机会回到那个遍布大街小巷美食林立的光景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长三角momo ,作者:M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