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亲密关系中,灵魂伴侣真的存在吗?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诶?你还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灵魂伴侣吗?”


“我感觉我不相信了,已经祛魅了”


“为什么呀?我还是很愿意相信。”


这是一期相对轻松的话题,起源于女生之间的夜聊。


围绕“灵魂伴侣”这个词,古往今来总是有很多想象。灵魂伴侣是否唯一?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奇葩相爱的故事吸引?“看见”一个人一定要看见ta的全部吗?当代同质化的文艺作品和算法喂养下,我们是否还有独特的灵魂?灵魂伴侣也许也是非性缘的?灵魂契合在当下年轻人的亲密关系中究竟是不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讨论了当代人的爱无能,假性亲密关系的泛滥,对具体的人缺少爱的能力。这个话题最终映射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某种“信任”差异,我们最终与身边人之间结成联盟的信念与信任,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讨论实在生动!

在知道“灵魂伴侣”这个词之前,我们就曾渴望被看见


yixue:


首先,本人在漫长的自我挣扎里,逐渐认清了一个现实。我的自我认同,就是一个文艺b (笑) 。其次,我有双相情感障碍,现在处于躁期,所以我说的很多暴论,我本人概不负责。这是我的免责,只能怪我有精神病。 (笑)


我觉得永恒的灵魂伴侣并不存在,或者只存在于一个瞬间。 关键在于如何去抓住那几个瞬间,以及能否重复地出现。我也很少去磕一些灵魂伴侣,比如萨特和波伏娃这种,具体实践中会有很多冷暖自知的东西。我只能磕一些细节和瞬间,我可以说灵魂伴侣,它是存在也是不存在的。


青豆:


我认知灵魂伴侣大概是在高中,疯狂看小说、电影的时候。具体是什么作品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慢慢存在一种感知,就是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人,ta和你会产生一种比较持久的默契感,达到灵魂共振。


yixue:


那我可能要早一点,可能我比较早熟。我第一次情窦初开是幼儿园,我就对人有朦胧的好感,对不起,从小就是性缘脑哈哈。大概是在初中,我就会有一些聊天非常密切的朋友。通俗来讲就是有点暧昧关系,只不过我不愿意这么去称呼ta。我们可以聊很多内心深处的渴望,自己的理想,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虽然只是初中生,什么都不懂,但会很开心。当时并不知道灵魂伴侣这个概念,但会认知对方是很重要的人。


第一次具象化灵魂伴侣,是本科时看完《伦敦生活》, 当时就会有一种被看见、被听到的感觉,这个东西只有你自己能懂。 可能从小我就是一个比较怪的人,一方面曲高和寡,特别自以为是,看不起大众,但是呢,处于青春期,又很渴望被人看到。再加上,本人是一个二十多年的文艺b,特别希望有人可以在更抽象的精神方面有强烈共鸣。


陈陈:


你说这个会让我想到,可能从小学到初中,我都特别需要一个知己。阅读是当时的选择之一,但很大程度上我现实生活中缺少一个能够倾听我、和我交流的人。我在知道灵魂伴侣这个词之前,就会感到自己是希望被理解的,这种感受在成长过程中非常强烈。


我记得特别清楚,不仅想要一个知己,我还想要一个玩伴,陪我一起玩,陪我冒险。初中看三毛,她和荷西一起生活在撒哈拉沙漠。我就希望有一天我去撒哈拉,也有人可以陪着我。这种类似有点背离世俗、孩子气的奇怪想法,对方能理解你,且愿意和你一起冒险。这构成了我对伴侣的一种想象。长大之后,我用盟友这个词来替代灵魂伴侣,我们是一起探索世界的盟友,暗地里我们结了盟,约好要一起去面对这个世界。


yixue:


归根结底, 我觉得大家渴望灵魂伴侣还是因为孤独,而我觉得人都是孤独的。 我之前看史铁生写过一句话,只有内心充盈的人才会觉得孤独。因为孤独和寂寞不一样,有点类似英文里面的 lonely 和 alone。寂寞是,可能我一个人的时候会寂寞,但孤独是你即便在一群人里面你也会很孤独。


一个内心很贫瘠的人根本就不会有这个意识。ta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可以自如地运转。 而一个真正饱满的灵魂,是会不安的。 当它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思考自己存在,就会意识到我们所有人其实都浸淫在这个巨大的羊水里面。外面的世界是未知的,而我的存在又是如此的真实,但是我又感知不到,如何去确认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所以我们才如此渴望和外部世界产生这种连接,如此渴望可以被听到,可以听到别人。


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挺迷人的,充满了悲伤底色。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它不是在现代社会中健康的、正常的想法。正常想法其实就是一夫一妻制,两个人门当互对,各司其职,养育孩子,赡养老人,这才是一个能够维持当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模式。一旦你内心稍微充盈一点,你就会渴望更多。你想要看到的是不同人的灵魂,或者说你想要被看到,我觉得它已经是非道德的了。


为什么爱情故事古往今来具有文学性,就是因为那是一种反抗,反抗的是物竞天择、门当户对,一种特别理性的思维模式。近两年大家真的是理性至上,可以看到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生活里,都会去评判恋爱,评判别人的生活,嘲笑恋爱脑、性缘脑。但我觉得一个人对爱情或者亲密关系有一些期待,只要ta可以保持自我,是不应该被指责的。这不是ta的问题,是社会出了问题。社会让ta受到了伤害,就好像我有精神病,你不能指责我为什么得了精神病,是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病不够包容。


青豆:


从我的角度,为什么大家会想去寻找所谓的灵魂伴侣,是因为太缺少这种被人看见的感觉。


这两年心理学上很流行一个概念是假性亲密关系,很多人的亲密关系其实是处于一种很虚假的模式。哪怕两个人相处了很长时间,依然不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内核的想法也不知道。很多人都在这种假性亲密关系里挣扎,灵魂伴侣恰恰就是应对这种,互相彼此能够看见的共振感受。


yixue:


大家对具体的人太漠然了,其实也没有能力去看见一个具体的人。大家现在都是一个一个tag,一个一个label。社交媒体上大家也是这种各样的符号和标签。但具体的需求一直会在。


陈陈:


然后大家就会爱上长发男。 (对不起)


青豆:


而且我觉得看见具体的人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比如刚接触一个人的时候,它可能有吸引你的标签,like长发男,或者喜欢音乐,很温柔,很高的情绪价值,这些初次见面能迅速get到的优点。再往下,就是更具体的,家里干不干净、有没有小癖好、生活习惯和缺点,比如贪婪下流、爱占小便宜,善于操纵别人的情感之类的。这种小的阴暗面,都是需要时间去接触,才有可能有所体悟、有所察觉的。 无论是看见具体的人,还是说爱上具体的人,都需要时间去孕育。


灵魂伴侣一定是唯一的吗?


陈陈:


青豆说需要时间,我觉得也很需要一个人爱的能力。有没有能力去接纳真实的东西,破除浪漫爱的滤镜。比如你发现这个人原来是一个很虚伪的人,有可能会说谎,还很脆弱,那我还要继续爱ta吗?


尽管我在每一次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都和自己说,天呐,你千万不要浪漫化对方,但是在这个“爱上”的狂热里,还是会忽略很多细节,你们并不合适的部分。差不多第六个月,我就会祛掉很多魅,你理解了这些气质从何而来,见到一个更真实的、和你的想象有出入的对方。一般我会再做出一个决定,要不要继续爱对方?我一般都会选择爱。这些泡泡破掉的时刻,有些人可能就会逃掉,然后说,爹的,是个渣男,我被骗了之类的。


yixue:


我有一个疑问。看到一个人必须要看到ta的全部吗?


对我而言,暂且粗暴地把一个人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社交面具,比如工作、阶级、性别、政治立场,还是一个金融男;最里面那一层是ta的内心是什么样,灵魂深处的不安来自于哪里,文学品味是什么,为什么会喜欢;中间那一层就是青豆提到的,ta的生活作息、待人接物、行为举止。我觉得我始终感兴趣的是最里面那一层。


我觉得可能我不需要时间沉淀,一个晚上就能看到一个人。也许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很抽象的人,这个抽象是双关。一方面我是不好奇,另一方面是我不敢去认识第二层的 ta 具体生活中是什么样子。我没那么感兴趣,也怕自己失望,所以我宁愿不去试。我只想在最里面那一层和对方达成共振。我承认我这样只能看到某一个、某几个面,就像一面镜子被打碎,我只能看到一些碎片里反射出来的对方和自己,那还算看见吗?又或者一定要看到一个人的全部吗?


青豆:


这个问题要回到,到底什么是灵魂伴侣的定义上。


你是看见对方的某一部分灵魂之后,认为对方是你的灵魂伴侣,那其实这个灵魂那也可能只是你眼中或者是你塑造出的一个灵魂;还是说灵魂伴侣是你们彼此看见了彼此的全部之后,你认为你们是真的有共鸣之后,才觉得是灵魂伴侣。


yixue:


我觉得共鸣就是最 inner 的一部分。难道说我的共鸣是我和你都很喜欢吃猪肉饭?上完厕所以后必须都要洗手,难道是这些吗?


陈陈:


为什么不可以呀!这些也是小小癖好。


我觉得灵魂伴侣只有一个定义,就是对方是否感到自己被看见。由于被看见的体验过于稀缺,很多人接触的过程中,是很清晰强烈感受到的。比如我感到被看见的时候,甚至会流眼泪,你中心确信我们彼此看见了。


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是有灵魂伴侣的,但并不来自我的性缘关系。她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我们认识了六七年了。这六七年中一起经历了很多冒险,做了很多行动,有过几次彻夜的长谈。这种彼此的看见是非常确定的。


yixue:


所以灵魂伴侣肯定不是唯一的。如果存在,肯定会存在很多个、很多种。刻板印象里,总有一个意象,类似一个锁和一把钥匙,暗示你会找到唯一咬合的对象。但我觉得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你提到非性缘关系。


我刚刚结束了一段长达两年的恋爱。在此之前,我其实是一个恋爱非常快速的人。不是说故意要快餐爱情,而是我不太愿意,或者不敢去了解对方具体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祛魅的速度很快。直到遇到了我前女友,我就试图改变自己。那时候我也去学习了相关心理学,关于亲密关系。比如说,其中有一个定义是成长型伴侣和宿命型伴侣。


我以前就是一个相信百分百男孩、百分百女孩的一个人。就像村上春树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百分百女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和我可能有80%match的人,也有70%match,但是一定存在100%。但遇到那个人以及你们要能进入这种关系是一个很幸运的事情。我笃定自己能找到百分之百,才会快速恋爱和分手。接触了成长型恋人的概念之后,我又在反思我是不是太文艺病了。没有什么是百分之百的,就算遇到,也是需要彼此磨合,互相成长。因此我试图去经营一段长期关系,一坚持就是两年,当然最后是以失败告终。但我自己也成长了,我觉得这很好。现在不管是成长型还是宿命型,我都不buy in了。


青豆:


你可能跟很多人都有这种所谓的灵魂伴侣的时刻,人和人之间某一瞬间的默契和被看见。你会和不同的人有这样的时刻,为什么还要去创造灵魂伴侣这个概念呢?


我觉得灵魂伴侣这个概念被创造出来时,就是暗含唯一性的。 它不仅是只有前面灵魂这个词,还有后面这种伴侣的意思,就是这种互相陪伴、互相支持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灵魂伴侣是一个非常浪漫、美好的词汇。


yixue:


这一点我不同意。因为咱们几千年的专偶制度,一夫一妻制的荼毒,让大家很在意唯一性。我觉得爱情的概念就是被创造出来迷惑众人的,这是一种饥饿营销。大家为什么去珍惜爱情,因为觉得他唯一。我只能爱你一个人,就算你死了,我还为你守寡,或者说,大家会崇尚那种我死以后对方念念不忘,然后我终生不再嫁,或终生不再娶的事。必须要用唯一性来证明爱情的珍贵吗?


很多人觉得浪漫,但我觉得特别恐怖。我觉得首先要对爱情祛魅,要承认这是人很基础的情感需求,没那么神圣,但我们需要。其次,我觉得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你可以爱所有人。我爱过所有与我有过关系的人,并不会以此为耻。我觉得我在爱的时刻,可能会很投入、很认真,但不代表我只能爱一个人。我觉得唯一性是有害的。


陈陈:


其实谈到非专偶制,就会发现有生活伴侣、性伴侣、浪漫伴侣,很多伴侣类型。我倒是不在意唯一性,但我确实觉得这个词本身蕴藏着一种持久性。绝大多数人可能想要一个专一的伴侣。


爱情这个概念对我来说还是太虚幻了,我只能拆解成激情、欣喜、性冲动。可能我从小就分不清楚爱情和友谊的差别。如果爱情有占有欲的话,友谊也会有。我上大学看美剧的时候,第一次看到 relationship 这个词,亲密关系这个词对我来说,要更准确。 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关系,亲密是一个程度。


如果所有人都在演戏,那世上就再无灵魂伴侣一说


陈陈:


我还是有很向往的亲密关系范式的。回头去看,有些东西确实塑造了我的想象。比如三毛和荷西,长大后我发现她们也挺不搭的。再长大一点,王小波和李银河,就让我开始向往那种灵魂伴侣是有共同的志向或者理性,朝着同一个方向这种理想主义的想象。


再后来就是帕蒂·史密斯和罗伯特。《只是孩子》这本书是帕蒂的回忆录,整个故事都朦胧在纽约六七十年代嬉皮士的光辉下,我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俩人好契合哇。现在还能记得其中一个情节是,他们当时住在切尔西酒店,很穷的两个年轻人打工赚的钱只允许一个人进入美术馆去看展览,就每次轮流去,回来之后和对方分享所有看到的作品和灵感。他们也彼此鼓励对方创作,看到对方的潜力,互相支持。因为他们的梦想都是成为艺术家,这在那个年代并不是很难启齿的一件事。我看的时候就觉得,哇!好好哇~


后来罗伯特发现了自己的同性倾向,就和平分手。分开后仍住在同一家酒店的隔壁房间,有时会遇到对方带伴侣,也会打招呼,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后来罗伯特患艾滋,精神上处于低谷,甚至是离世,她都是怀着沉痛的爱和关怀。我就好向往这种伴侣关系。我对灵魂伴侣是没有祛魅的,我还是愿意相信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关系,只是概率很低,对双方爱的能力和理解对方的能力要求很高。


yixue:


你这么一说我也好向往。但这就是瞬间的力量,因为你讲的都是一些很具体的事。


我想到我小一点的时候,会觉得灵魂伴侣就是和我品味一样的人,这可能就是文艺b的爱情。我之前和朋友讨论,你会觉得两个更相似的人容易相爱,还是不一样的人更容易?我以前会觉得是相似的,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自恋情结。你希望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在和自己恋爱。我们还开玩笑说,咱们文艺逼谈恋爱,spotify、网易云歌单和豆瓣片单就是一个人的性病检测单!约会之前一定要去看一下对方的听歌品味和看书审美,就是我的择偶观。


但现在我还好。我会因为对方和我喜欢同一支乐队,或者同风格的东西而开心,但也能理解这是资本化运作下让文艺变成一个商品/产品所带来的标签和符号化。我宁愿相信另一种解释,就是当你们喜欢同样事物的时候,可能是你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一致,或有相似性,一定程度上能加大你们match的几率。


陈陈:


但是我有一个是问题,其实这样的话,会存在一个品位很好的人,可以向下兼容一切,它并不一定会是你的灵魂伴侣。


yixue:


确实。


青豆:


我以前也是这样。但现在我会很悲观,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和时代,我越来越觉得人都是被环境塑造出来的。这可能是我很长期以来的一种观察,不论是社交软件,还是现实接触的人,大家的喜好正在趋同。你也喜欢这个乐队?你也喜欢融合爵士?这种同质化的现象还挺严重的。因为我们现在获取这些信息,是一个在网上搜索完全不用费力的检索过程。根本不需要花什么时间成本就可以被带入一个坑,算法筛选和平台推送,也会让大家的观点和审美越来越相像。


包括我现在也完全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多特别的人。我在想, 如果你自己都觉得自己的灵魂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灵魂,那这种灵魂伴侣的稀缺性一下子就被缩减了。 你靠什么样的特质去找到那个跟你一样的人呢?


陈陈:


《消失的爱人》里写,“在当今的年代,做一个人极其不易。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东拼西凑的糅合起一些人格特质,仿佛没完没了的自动售货机里挑选出种种个性。 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在演戏,那世上就再无灵魂伴侣一说,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灵魂。


yixue:


这就是为什么具体的人重要。我约会人的唯一的标准就是 ta 是不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就算ta 可能很下流,像我一样,哈哈哈,脆弱或者说虚荣,但这都说明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


陈陈:


刷社交软件大概都会有这种,为什么大家都差不多?很难再碰到一个人非常坚持自己古怪的个性。


我前阵子看@切片计划关于《花束版的恋爱》这个片子的解说,里面有一个很新的角度。在二手物品、二手时间之后,切切点出了一个叫做二手经验/感受的东西。人们通过这种经验去相爱。比如说,你们喜欢看同一个电影,是通过一种特别二手的共鸣在交流。可能看这个电影的人 80% 的人都是同样的感觉。在这之外,影片中的两个人并没有一种能够直面现实生活中真正问题的能力,也没有真正和彼此的灵魂进行交流。她们底色其实是不一样的。


我现在已经不太在意是不是有共同的创伤,相似的感受,或者文化精神产品中能否达到相似的共鸣,我更看重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你所追求的热情与理想。我与你在这个世界上想要的东西是否大体一致?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价值的不同。有些人想要主流而幸福的生活,一些人左一点,想要投入某种事业,还有一些人追求体验和生命感受,原创性等等。


一个人有没有真正的灵魂?我觉得还是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所坚持,有一些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价值,独立地思考做出生活的决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灵魂伴侣会不会受到个人灵魂层次的一种影响?比如詹青云和庞颖,就是大部分人可能很难与之达到共鸣,这种共鸣是非常规的,需要更多智识和缘分才行。


我发现我很喜欢看一些奇葩们相爱的故事。就像《杀死伊芙》里面,一个变态女杀手与家庭主妇女人之间的禁忌爱恋,同时想要叛逃主流有秩序的生活,制造混乱,这种故事就会很打动我。我喜欢的一个美剧《我爱上的人是奇葩》,这个剧讲的是一群有障碍、社会化不完全的主人公们,怎么走出对自己的注视,尝试去理解别人,彼此关怀。那个男主就向我展示了博尔赫斯诗歌里那句,我给你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的忠诚。我总觉得这些有点执拗、有一些古怪棱角的人,如果在某个层次上彼此共鸣和相爱,特别迷人。


yixue:


一个人只要有灵魂,就一定是一个奇葩。因为ta没有按照社会期待的样子变成一个机器人。越是高效完成事情,越是要牺牲独特性。


青豆:


我也很爱看这种臭味相投的爱情,坏蛋和坏蛋在一起。比如《雌雄大盗》《史密斯夫妇》,淋漓尽致的坏也好,疯子、变态、杀手...... 但能够彼此欣赏,就会很美妙,尤其在文艺作品里。


这给人一种浪漫化的想象,但是落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这些黑暗面就没有那么极致和生动了。我们都不可能向一个陌生人或者亲近的人,随意地展示自己的黑暗面。因为我们现在受到道德的约束和规范限制太严重了,大家往往是小心翼翼地去遮掩。


yixue:


我觉得这和发疯文学的流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出于道德和秩序,我们每个人不得不把自己往一个“三好”的方向伪装。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些冲动和七情六欲被压抑着,需要出口。所以大家爱看爽剧、一些很疯癫的形象。我现在就是没什么太大的道德,只要你出发点没有伤害别人,允许每个人有阴暗面。


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叫做《只有爱能让我生存》。在我看来,这是我个人版本的《花束般的恋爱》。女主角是一个bipolar,她有双相情感障碍。男主角在剧中没有明说,但我觉得他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每天闷闷不乐的。为什么他会爱上女主?是因为女主喝醉了,只能叫这个还不熟的男生送她回家。女生在他面前开始发病,她想要喝水,但是递了钱没有出水,就用头一直撞售货机。把售货机的玻璃给撞碎了,满头是血,从里面拿了水来喝。结果警报响了,女主就开始飞奔。那个男生其实不认识这个女主,也可以不用管她的,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跟在她身后跑。


我的理解是,那个男主想成为一个记者,却总是在写八卦小报的杂志社工作。别人看来,他是很体面的正常人,就是因为疯子女主把他压抑很久的情绪释放出来了。里面还有一个情节是女主发病了在街上一边跑一边脱衣服,一丝不挂。男主在后面捡她的衣服。这就是他爱她的瞬间。我当然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要发疯发到这个程度,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那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别人。要意识到自己的阴暗面,不然会憋出病来的。


也许,这是一种我不愿意祛的魅


陈陈:


我好像也不完全是所有这些青春片都会喜欢。《苏州河》《去他妈的世界》都不会为我建构那种想象。我为什么会喜欢《我爱上的人是奇葩》这部剧,就是因为他们第一季的第一集就在一起了,一直到第五季。这部剧拍了那些生活中鸡毛碎皮的小事与沟通,他们相爱、关系出现问题,渐行渐远,逃避、最后又复燃,最后一起选择了从自己的婚礼上逃跑。他们坐在一个煎饼店问,为什么我们两个要像普通人一样去适应婚姻制度?他们探索出了更适合他们对抗虚无的方式。


一群烂人却最认真生活,想要创造出自己的关系,会让你在心中升起一种希望。结尾就是男主对女主说,我希望以后我每一天早上起来就是我跟你在一起, 不是因为我承诺了我要跟你在一起,而是因为我每天早上起来都会看着你说,OK,我选择继续和你在一起。


其实灵魂伴侣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魅,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要祛很多魅,但清醒的世界对我来说太过于残酷了。我还是希望能保留一些魅,让我再多一点幻想,多一点梦,多一点好奇和希望。我还是很希望,还是会很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灵魂伴侣。


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是一件挺孤独的事情,包括刚刚青豆讲说这种看见与被看见的这种稀缺性。前两天我在家里洗碗,你想象晚上 12 点的上海,很安静的一个公寓里面,我一个人在洗手池里面洗碗。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我会不会这样生活一辈子?我觉得好像这样一辈子,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你心中很满意,这样很好很自由,这就是你选择的。但有时候又会觉得其实是有一点寂寞的。


这两年,我都会因为我心中有认定的,作为我探索这个世界的这种盟友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会觉得没有那么孤独。我知道她一定在她的生活里面做着一些充满想象力的事,或者在获得一些未来会跟我分享的生命体验。我就会愿意怀有这种信念,相信我们会一直持续地陪伴彼此,这样活着。


青豆:


我不再相信灵魂伴侣了,我觉得人和人的关系没有办法靠最开始的灵魂共鸣,或只靠这些灵魂共鸣去支撑。 爱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需要后天去学习的,这很现实。


还有一个比较可怕,就是我觉得灵魂伴侣的概念很容易把人的关系套牢。你可能最开始很相信你们两个人是灵魂伴侣,但后来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你感知到了这些不愉快、痛苦或者挣扎,但就是因为灵魂伴侣的这种概念存在,你会觉得没有办法放弃这个人,再去找另外一个跟我能有如此高契合度的人。久而久之,这样的关系反而会变成一种捆绑。


我现在可能对这个词太悲观,我反而会担心另外一件事,就是如果你太过于在意灵魂上一定要match,可能会舍弃很多关系的可能性。也许你会遇到一个跟你并不相同的人,但对方包容或者理解你,可能也会获得一段美满的而互相尊重的关系体验。我现在就会比较平等地去接触每一个人,也在每个人身上感受自己的各种状态。


yixue:


我觉得我们的观念虽然很不一致,但有共同的困惑和张力,所处的阶段和状态也不一样。 我现在就是一个摆烂的态度,用消极的方式去对世界做一个积极的回应。


青豆:


我要再补充一个小点,我觉得可能我对关系的体验没有你们那么的丰富。我对关系的这种想象也都是暗含在顺直的,狭窄的范畴里。


yixue:


那我也补充。我观察到现在社交媒体上有一个趋势,就是很多博主会剪,不期待自己的男朋友对我很了解,或者他不懂我和闺蜜之间的暗号,他不会提供情绪价值。但又仍然和他在一起。太降低对男人的期待会让我觉得,世界对他们太宽容了。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