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五亿美金到手,药给力倒在融资前夜,医疗创业的关键点在哪?
昨天移动医疗圈被两件事刷屏,一条是平安好医生庆祝A轮融资5亿美金,另一条是医药电商知名公司药给力A轮融资失利,企业宣布收缩,80%员工离职。
常有人问我移动医疗现在火不火或者融资难不难,看了上面的两条消息,你的结论是什么?
独角兽工作室正好分别评测过这两家公司,跟公司高管也有一些接触。两家公司产品上线都一年多,各自领域也都很有前景,很难说平安好医生就比药给力要给力100倍。但钱不傻,这样的估值存在自然有它合理性。很多人想不通平安好医生为啥A轮就能融5亿,不就是做个网络问诊吗,同类产品多了。
平安好医生做网络问诊不算早,但另辟蹊径投巨资聘用上千名专职医生,建立了反应快、体验好的问诊平台,下载量、用户数、每日咨询数在业内数一数二,一年多时间就走过了对手春雨医生四年的道路。
移动医疗最要命的是没有支付方,所以现在流行抱保险的大腿,HMO、ACO和凯撒医疗概念乱飞。 论跟保险合作,有谁能比平安好医生更有优势呢? 平安集团本身就是巨无霸,内部孵化的陆金所、壹钱包、好房、好车个个估值几十亿上百亿美金,好医生出来也不例外。就凭平安集团内部保险、银行现有的上亿优质用户,平安好医生显然是起步无忧,钱和人都不是问题。
你看不懂它的估值,只能说明土豪的世界你不懂。对大PE、央企、险资或者金融机构,人家跟平安是一个朋友圈的,不在乎项目贵一点,平安两个字就透着放心。
但草根创业的药给力就是另一个场景 。
药给力的创始团队背景不错,在电商中也算小有名气,但还是被签了协议的投资方在最后一刻放鸽子。光怨恨投资人不讲道义没用,毕竟人家几千万真金白银掏出来,没有十足把握可不行。
首先是医药电商政策迟迟未能开放,靠卖点感冒药、保健品或者血压计可没啥意思。
最关键的是药给力的核心模式有问题; 送药上门是个低频低客单价的弱需求,物流成本、获客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创业团队又需要同时对接药店、物流和配送,资金压力、运营难度和管理挑战是一个初创的企业无法承受的。药给力选择了一个前途看似美好但超越其能力的项目,又没政策可借力,融资不畅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草根创业者能力、团队和资源都非常薄弱,往往只够开一枪,必须集中瞄准一个点才有可能取胜。运气好选对了点,能力又不错的少数项目才能进入下一轮淘汰赛。只要没有选对点或者手哆嗦打偏的,都是死路一条。
跟移动医疗创业者接触多了,我对所谓做闭环、建生态,打通医疗医药或大健康项目都不以为然。这根本不是中小创业团队能做的,即使BAT的生态也是围绕核心能力逐步成型,并不是短期内能刻意而为的。甚至我都不赞成中小团队去做颠覆性创业,这条道路上注定是尸骨累累。
草根创业固然九死一生,但大公司内部创业也不会一帆风顺。
平安好医生成立一年多就已快速发展到2000人,而且组织管理颇有成熟大公司的架势。毕竟作为平安集团成员,它需要跟着集团成熟稳健的金融风格走。文化问题非常关键,它会让高管和员工忘记自己的创业使命,而滑向职业经理人四平八稳的风格。好比圈养的老虎斗不过野外的群狼,无数经验证明打工的高管也会被野蛮生长的草根创业者干掉。大企业严密复杂的流程足以扼杀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内部创新少见成功的原因。
平安好医生的医学基因不强,也没有建立足够的竞争壁垒 ,核心的网络问诊功能并没有解决其固有的局限性,用户场景仍然非常单一,过早向大健康人群转移也会模糊产品定位,繁杂的功能让单一的APP难以承载。即使开拓药品电商、商业体检、私人医生或海外就医的业务,用户转化率和付费率也不高。
平安好医生推出了智慧医院、分级诊疗、医保和商保合作的四大战略,都需要跟线下医院和医生深度合作才能实现。在分级诊疗、多点执业推进缓慢的大环境下,平安短期内无法靠自身努力找到足够的优质合作伙伴。不在线下真正解决医疗问题,平安好医生的医疗闭环就难以形成。
再说平安好医生的医疗布局跟微医、春雨和好大夫等几乎所有移动医疗企业都高度重叠,血战不可避免,钱多并不代表一定能胜出。想当年平安好车也非常风光,得到集团极大资源支持,针对的行业比医疗更加商业化,最后也不得不黯然收场。
平安好医生和药给力融资一喜一悲,成功的也是刚刚起步,失败的还能爬起再来。估值只表示投资人给你多少钱去尝试,市值才是你胜利的果实。钱多钱少都是相对的,关键是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布多大的局。药给力想做的事是平安好医生这个级别的事,现在平安好医生想的又是卫计委这个层次的事。
所以平安勿喜,药给力不哭。
本文由 刘谦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9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