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尽头就是灵活就业?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前几天在某红书发了个随想后,反馈还不错,评论区让我多聊聊,我就展开说说。还是要说一下,这里并不是说未来经济状况不好大家都没工作,所以灵活就业。而是说, 工作越来越不稳定是常态,越早接受生活可能越容易一些。


首先第一个问题,学历过剩的结果是啥?


也没啥,最主要的就是, 祛魅。


祛魅就是没人把大学生当回事了。


这事本身倒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今后没人愿意为学历掏钱了,学历变成了个标签而不是“资格证书”,你还得证明自己,才能给自己定价。之前的文章里也讲过,绝大部分名校毕业生,毕业十年之后月收入过不了两万,很多文科类的更低。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的收入也在跌,并且远远没到底。


我以前一度理解不了美国那边为啥大家读博的激情那么弱,后来知道他们已经经历过了我们当前这种情况。上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供应太多,导致根本没有那么多岗位。美国那边私营为主,国家没义务解决就业,很多文科和理科博士去加油站工作作为过渡。


一直到现在,美国博士找不到工作很正常,或者说找不到适合博士的工作很正常,一些冷门博士当本科用。


当然了,专业和专业不太一样,比如计算机相关的,现在依旧很火,但是你读个天文专业,或者“法国语言文学”,“古生物”什么的,那你就等着吧。这也是为啥这些年博士们大量回流,问就是拒绝那边高薪。其实是那边找工作太难了,单位不给工作签,只能回来了。


那后来怎么解决的呢?


美国那边没解决,每个人都后果自担。


一方面美国读书比较贵,大家一算计,发现很多专业性价比太差了,也就不那么热衷学历了。美国人一般不会在那些明显没“钱途”的专业上使劲读,这类专业就被亚裔给占领了。


中国这边读书费用很低,所以不少人特别热衷读书,不过这两年随着学历贬值,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其实最大的成本是时间。


另一方面美国人习惯了找不到工作就去灵活就业。论灵活就业,美帝永远走在最前边,毕竟现在大家看到的绝大部分职业,都是他们那边最先出现的。甚至大家上某红书,就能看到,很多国内去美国读博的妹子,毕业也不去上班,在家带娃顺便起号做自媒体,也算灵活就业的一部分。


或者没班上就去创造个班,咱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奇怪玩意,什么吃播,什么喊麦,早年都是从美国那边来的。这两年油管上甚至养着一群“戒色”博主。我经常在想,第一个把“戒色”这事当班上的人真是个天才,如今那些头部博主已经都财务自由了,还有太多人看不懂为啥这也能赚到钱。如果大家有心去观察,就会发现 有太多非主流职业都能赚到钱。


这就跟前些年提倡的“万众创业”似的。不出意外,咱们这两年又要提这个口号了。


不仅年轻人,35岁以后的中年人也得接受工作越来越难找的现实,甚至有博主建议大家四十岁“毕业”就别找了,随便自己干点啥也比找工作强。


所以每个人都得提前考虑到时候自己该做点啥,比如口才好的提前搞个直播号,动手能力强的哪怕做个手工博主。啥特长都没可以考虑下做体力劳动,随着咱们国家跟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超越,必然的结果就是体力劳动越来越贵。其实现在也已经很明显了,你家随便做点啥,去找个工人过来,费用大概率吓你一跳,他接一单的费用,可能顶你一天收入。


也就是说,体力劳动不一定是去工地搬砖或者进厂打螺丝,比如现在一线城市雇一个带小孩阿姨,动不动月薪上万,跟本科生也没啥差别,而且这么高的收入,很明显供不应求。


此外大家知道吧,中国绝大部分财富都在“70后”老登手里,他们现在五十来岁,还行动自如,但是很快就要跟美国那边似的,需要人给看着了。


可能有小伙伴说,有钱的老头有多少,能撑起多大的规模?


不是这么算的,这是个“分级配套体系”,最有钱的,比如蔡澜那种,几十上百人围着他转;一线豪宅里的那些老头可能三四个人给照顾;中产老头可能需要一个住家保姆;没啥钱的老头,可能使用钟点工阿姨,相当于“共享保姆”。甚至在小地方,包括我老家那种五线小城市,现在都有大量的住家保姆,退休金挺高那群人孩子不在身边,他们找个保姆照顾他们。


甚至都不用想未来,如果大家认识这方面的中介,就知道这个产业现在已经不小了,有的干的好的一个月两三万也正常。问题是中国真正的老龄化还没来。到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照顾这些老人,就跟日本似的。我还见过专门赔老人们钓鱼的,把装备搬上车,把老人带到水池子边,把装备铺开,晚上再逆向操作一遍。但是这种人一般得有点情商,得会听老头们瞎扯淡。


至于AI和机器人能不能解决,我倾向于觉得这两样可以缓解人力劳动强度,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但是改变不了格局,还是得有人参与。有点像Excel引入之后,白领们更忙了。


不说养老了,说回主线。


后续慢慢往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极致的稳定,也就是真正的体制内,不包括国企什么的,放在二三十年的长度上,唯一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只有公务员,其他的都不行,或者说不保险。


这个社会绝大部分人,长期来看都得做好灵活就业的心理准备。当然了,这个词不太好听,可以叫“自由职业”或者“创业”,本质都是一码事。


这里并不是传播焦虑,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 没几个企业能活几十年,能活几十年的企业不一定收留你几十年, 叠加中国充沛的劳动力。所以大家都应该提前接受这个现实。


其实你接受“迟早灵活就业”这个现实之后,会发现也没啥。


甚至我这些年碰上以前的同事,他们很多在二十来岁就因为绩效不好,公司不给续约,然后被动失业了。


当时大家都是很痛苦的,但是多年后回过头来,都表示“感谢公司不收留之恩”。他们就是那个时候被迫去思考出路在哪,不少人反思之后觉得自己不是干码农的料,干脆不上班去单干,多年后普遍还不错。


毕竟相比上班,单干是非常锻炼人的,这么多年积累下来,单干那群人能力比上班的强一些也正常。


他们普遍觉得 “失业得趁早”。


也就是说,如果迟早要面对一个问题,不如早点面对,有十来年的思考时间,总比只有几个月强。单身的时候思考这类问题,总比拖家带口还背着车贷房贷强。而且在一个公司待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可以一直待下去,哪天突然没班可上,会极度痛苦。很多外企就是这样。


那未来趋势是啥样的呢?


1. 成熟的社会自然会给每个人找个坑,只是这个坑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没想法、没特色、啥也不擅长、又不爱思考,那你的坑可能非常平均,但是总会有,只是价格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的趋势肯定是越来越完善,也就是将来大家想饿死也费劲,但是想靠保障系统过得很好,也不太现实。小病靠医保,大病靠命。此外最大的痛苦往往是欠债产生的,不欠债也没啥难的。学会“定存”,赚到钱立刻就把20%的存起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动,养成习惯,这个习惯不会让人发财,但是可以避免很多痛苦。


前几天去了趟上海,注意到一个之前没注意到的事,那边超市配货员、酒店保洁、保安什么的,老年人比例非常高,而且都打扮的很精神,跟我在日本的体会非常像。上海经济发达,年轻人需求大,他们不愿意干这些活,这些工作就给没啥技能的老人了。


上海在很多时候就是个风向标,上海的很多现象,都会慢慢向全国扩散。


2. 想过好,得发掘特别技能。


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有个特别强大的“出厂设置”,只是你没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没想好怎么变现。再或者你有强烈的冲动去做某件事,比如想去做口播博主,想去做读书博主,甚至想去做戒色博主,但是有强烈的“羞耻恐惧”,一直不敢迈出那一步。


这时候你就能理解那句“失业要趁早”的含金量了。 很多时候,人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走投无路,才能放下面子和恐惧去走那条一直想做的事。 不把你逼到混不下去,你不会放下面子,直到放下了,你才能意识到天地多宽敞。


前几天还有读者跟我说,她几十年就干明白一件事,就是减肥成功了,从两百多斤减到了一百斤左右,拍了个视频,一直不好意思发,拖了一年才发朋友圈,发了之后有不少人找她付费减肥。现在尽管没赚到大钱,但是完全不用去上班了,而且很有激情,觉得能一直做下去。


其实社会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十几年的缓冲期,让你充分思考自己到底能干点啥,也就是干起来不累、又有成就感、还能养活自己的事,在灵活就业那天来临前做好准备。


3. 保持开放性。


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有种执念,太过在意知识和教育。


这倒也没啥问题,但是问题是,写入教材的东西,往往都老的没法看了,谁也别指望通过教材里的东西获得超额收益。


只有保持开放性,多去尝试新东西,不要太在乎面子,多尝试,多进入一些新领域,进去之后干中学,而不是迷失在没完没了的“准备”中。


我其实挺反感不少人扯未来趋势,动不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什么的,谁看不出来啊,但是这些领域对绝大部分人是完全封闭的,你扯一个绝大部分人进不去的领域有啥意义?


关键还是多思考普通人能干的事。


大家思考过一件事没,咱们这个社会整体趋势是,生产的东西越来越“没用”。这里说的“没用”,指的是越来越跟生存无关,比如对大家至关重要的农业,从事人口越来越低,美国那样的超级农业国,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而且呈现出“越赚钱越没啥用”的趋势,比如那些超级主播,网红,橄榄球运动员,这些东西整个行业没了,对社会一点影响都不会有。


所以说大家思考“未来能干啥”,也要往这个方向思考, 人类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务虚,因为基础需求满足起来是很容易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 你满足任何一个小分类,那都够你吃一辈子。其实在中国也没啥“小众”一说,任何小众分类上的人数比欧洲一国都多。


此外赚大钱这种事,运气占了90%,所以要避免掉入线性思维的坑,避免成天焦虑世界上有那么多比你优秀的人。大概率再过一些年,会发现你把那些比你优秀的人甩了一大截。这个世界并不靠实力排位,这一点对于实力不咋地的人来说是好消息。


文末总结下吧。


1. 并没有传播焦虑的意思,我倾向于觉得未来找工作应该不难,但是稳定的越来越少。你想过得稍微好一些,可能就得彻底放弃稳定,去追求自己的business,最好是线上的,这样边际成本低。


2. 最重要的是,观念上做好准备,经常想想,如果走投无路,你会去做啥?如果想到了,为啥不现在考虑做起来?绝大部分事情都得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


3. 你越抗拒“灵活就业迟早到来”这个事实,可能发生的时候你越崩溃,如果提前做好心里准备,多做尝试,其实会发现路很多,尤其现在这个年代。


4. 保持开放性,如果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个想法,发现做的人很少,那应该高兴而不是第一反应就觉得做不成。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