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格局之变:产能过剩、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洗牌
2023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维持增长态势。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387.7GWh, 累计同比增长31.6%。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900万辆,增幅均超35%,市场占有率超30%。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也水涨船高。同时,动力电池市场格局也出现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占有率在2023年再创新高。数据显示,在2023年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126.2GWh,占总装车量32.6%,累计同比增长14.3%;磷酸铁锂电池年累计装车量261.0GWh,占总装车量67.3%,累计同比增长42.1%。从2021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凭借较低的成本以及较高的安全性,市场份额连续超越三元锂电池,到2023年占比已超过2/3。
其次,从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名看,2023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依旧稳居前三。其中,宁德时代以43.11%的市占率排名第一,比亚迪市占率为27.21%,中创新航市占率8.49%。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仍是动力电池市场的两大寡头,二者合计市占率超70%。另外,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LG新能源、欣旺达、孚能科技、正力新能分别位列第4名至第10名,份额均在5%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 宁德时代虽仍为动力电池市场“霸主”,但市场份额在减少。 2023年,宁德时代的装车量为167.1GWh,市场占比43.11%,同比下滑了超5个百分点。2022年,这个数字为48.2%。事实上,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在近几年一直下滑。2022年,宁德时代在国内动力市场的市场份额跌破50%。2023年9月,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有率再度失守40%,下跌至39.41%。
宁德时代市占率下滑,一方面是受比亚迪等竞争企业的挤压。可以看到,在宁德时代市占率下滑的情况下,比亚迪的市占率一路走高。2023年的比亚迪市占率27.21%,同比提升3.76个百分点,其与宁德时代之间的市场份额差距正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在过去两年里受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供应受限的影响,多家车企开始自建电池厂,或者寻求备用供应商,导致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更加复杂化。
SNE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和高利率现象持续、前期的电动汽车购买力兑现、主要国家的补贴额减少或废除,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增长速度放缓,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也有所下降。
当下,行业产能过剩已是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2.1GWh,累计同比增长38.1%。但同期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约293.6GWh,同比增长36.8%。也即,2023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的产量接近装车量的两倍,产量高于市场需求。
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指出,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求的动力电池产能约1000GWh,目前行业的产能已经达到4800GWh,产能出现严重过剩。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卷”,这主要表现在技术竞赛和价格竞赛两方面。宁德时代在2023年推出了新一代动力电池——麒麟电池和“神行超充电池”,并发布了凝聚态电池。蜂巢能源在去年底宣布正式迈入“全域短刀,全面进化”新阶段。比亚迪近日也发布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包括第二代刀片电池、1000V高压SiC平台、全固态锂电池。
与此同时,随着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下探,动力电池企业面临较大的降价压力。有整车企业判断,2023年的原材料下降幅度,将会给整车带来至少1万元的降价空间。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蜂巢电池在内的动力电池企业,已经根据市场情况启动了降本降价措施。如,蜂巢能源提出,2024年将制造降本降低40%,采购成本加技术成本降20%。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动力电池企业开始积极探索海外市场,以寻求新的增长点。2023年10月,蜂巢能源与国际能源巨头万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国际化进程并在泰国市场布局;9月,国轩高科宣布将斥资20亿美元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新建一座电动汽车锂电池工厂,计划于2024年投产。2月,宁德时代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达成合作,计划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动力电池工厂。此外,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电池厂商纷纷披露了海外布局规划。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出口达115.7GWh,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101.2GWh。
不过,动力电池出海并非一条坦途。目前,欧盟、美国相继出台准入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动力电池采取限制措施。根据《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针对中国锂电池加收关税,并为符合电池本土化要求的企业提供补贴。因此,中国电池企业的海外布局及建厂计划还面临国际上的不确定因素,这也将持续考验动力电池企业的战略应变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作者:周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