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老药企并购整合元年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 ,作者:凌馨、王铮,编辑:王小,原文标题:《老牌药企想买,创新药企在卖,并购大幕徐徐开启》,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2年8月16日晚间,健民集团发布公告并购一家二级医院。


进入8月,几乎每两天,就会有A股医药上市公司宣布并购事件,主角华东医药、白云山、华润双鹤等都是老牌大药企。


在港股,最受关注的是信达生物的引入战略股权投资。8月4日,信达生物公告,赛诺菲斥资3亿欧元入股,未来可能还将购入价值3亿欧元的股票,价格均较过去30个交易日溢价20%。此外,基石药业也有出售传闻。


创新生物药企 (Biotech) 和大药厂 (big pharma) 本是几乎互不相干的两个圈子。在资本市场清淡的2022年,有人率先打破“次元壁”。


华东医药收购华仁科技60%股权;华润双鹤药收购神舟生物科技50.11%股权。中国生物制药、云南白药和未上市的老牌药企扬子江等,也出手并购。


这波风向是老牌药企想买,创新药企在卖,整合并购已悄然持续数月。“一哥”恒瑞在6月宣布设立一个出资额20亿元的私募基金,随时可能有投资操作。


药企并购大幕徐徐开启,赢家是谁?


老药企,需要新故事


“最近药企的BD (商务拓展) 团队都在扩展,很多公司出来挖人。”一位专注大健康行业的财务顾问机构 (FA) 工作人员正被“挖脚”,月薪5万元,听起来不高,却是猎聘网上当前医药BD经理平均薪资的两倍。


愿意给主导对外投资的人涨薪,是传统药企的诚意。


A股传统药企的薪资支付从不耀眼。据《财经》记者统计,2021年A股健康领域,人均薪酬排名前五的,四家为新兴的生物药企,其中,百济神州以人均61.7万元位列第三。与此相比,恒瑞的数据打了个对折还不止,远在20名开外。


“你能感受到他们是很认真对待这个事。”浩悦资本首席战略官、战略客户组负责人张莉从2022年初开始,多了很多传统药企合作者,是过去两三年间没有的,“多位企业家明确表示今年想在合适的情况下布局至少一个Biotech的公司”。


有超级大药企和市值超过100亿的医药上市公司,几乎每一季度就与FA召开战略对接会,就投融资市场变化、战略需求、策略落实、产品项目企业的标的选择进行深度沟通。张莉分析,“双方一直在等待企业间高效协作提升行业效率的时机,现在条件越来越齐全了,牵手合作才能适应新医药周期。”


过去,化药和中成药都是高利润行业,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挤出了部分产品的价格水分。 七轮国家药品集采中,几乎每次都会出现降幅超过90%的品种。2022年4月落地的广东联盟中成药集采,也出现了近70%的降幅。


想要扛住集采,老药企们,需要新的故事。


8月16日晚,健民集团公告,公司拟受让浙江华方医护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价合计1520.44万元。华方医护的主要资产为其全资子公司华方医院,这是一家肛肠、中医、妇科发展较好的二级医院。


此前,健民集团仅拥有一家中医门诊部。公告称,此次收购“有利于加快公司中医诊疗区域布局”。


作为一家中成药制造企业,健民集团最知名的产品是“龙牡壮骨粉”。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近2亿元,同比涨了近两成。股价却从年初的80多元一路跌到8月的40多元。


一位产业投资经理人正在寻找医疗服务标的,他所在的产业基金专门拨出部分资金,计划用于整合并购, “目标是,穿越周期”。


“最好是偏消费型的医院,比如口腔、医美这些,现金流好。我们本身资金情况也比较好,可以拿久一点。”上述产业投资经理人介绍。


好标的挑战也多,还有外来的和尚也想“念经”。 6月,字节跳动通过旗下两家公司,收购高端妇儿医院北京美中宜和,实现100%控股。至8月初,工商变更已完成。


这股并购风突然刮大,带动的泥沙俱下。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经理指出, 有些公司的并购目的,其实是炒作股价, “比如我原来是做化药的,生意已经不太好了。现在拉几个资本,牵头控股一个医院,或是所谓合成生物学公司。现金流好的,上市公司今年的账面马上变好, 还能蹭上新概念 ”。


按照会计法等规定,控股子公司的收入,可全额纳入总公司财务报表进行核算,利润则按持股比例计算。


上述一级市场投资经理刚为他的客户找到一个类似标的——一家专门承接生物医药外包业务 (CDMO) 的公司,年利润率10%左右,但每年的流水有几千万元。 医药外包是2022年生物医药领域最坚挺的概念之一。


跟进新概念也许是个不错的战略,却并不适合所有的药企,然而,短期会有拉升股价的效力。


生物药企想接“橄榄枝”吗?


接受战略投资或直接出售股权,总有“卖身”之嫌。“我们打听并购项目,找得很辛苦。”上述一级市场投资经理向《财经》记者坦言。


少数股权投资+主要产品权益锁定,是常见的合作形式。 张莉称,类似这样的合作,对投资方来说比较轻灵,“科创企业也蛮欢迎的,因为它包括销售渠道的合作,生产未来也可能会谈”。


现在港股的一些生物医药公司在至暗时刻,市值跌到高点时的15%左右。然而,“公司的核心产品到了临床二期、三期,是更烧钱的时候,能不能把核心产品率先做出来是关键, Biotech主动积极地与成熟医药公司开展包括核心产品在内的合作开发、产业化和商业化合作。 ”张莉对《财经》记者说。


一些biotech正慢慢放弃成为pharma的想法。


7月中旬,有媒体报道,中国香港上市公司基石药业正考虑包括出售在内的战略选项。《财经》记者就此向该公司相关人士求证,对方没有回应。


2021年,基石药业亏损19.2亿元,营收2.44亿元,研发投入13.05亿元,现金及等价物16.03亿元。若是持续这个速度挣钱和花钱,基石药业很难撑得久。


也许,只要撑过一阵,基石药业就能迎来收获期。这家公司已有四款新药获批上市,2021年实现商业化的普拉替尼、阿伐替尼,八个月卖了1.628亿元。所以,“研发不能放松,因为大家进度都差不多,还是要去保速度。”张莉分析。


而基石药业当下的窘迫,是一些生物企业共同的处境, 不接受前方摇荡的“橄榄枝”难以度过这段青黄不接的危机。


2022年6月1日,亿帆医药宣布向旗下亿一生物增资5000万美元,同时中国生物制药向亿一生物投资2000万美元、认购近277万股,融资金额均用于归还亿帆医药借款。中国生物制药同意在亿一生物IPO前的后续合格融资中,投资不少于1000万美元。


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最受关注的股权交易,是赛诺菲3亿欧元入股信达,还给了信达两款抗肿瘤用药在中国的临床开发的权利。双方将探索两款药物与其PD-1产品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


7月,信达刚启动了自研ADC药物IBI343的临床研究,再买赛诺菲的ADC药物CEACAM5抗体-药物偶联物在中国的独家商业化权益。信达方面向《财经》记者解释称,此次引进的ADC药物与在研产品系不同靶点,且本次产品合作没有首付款,研发相关里程碑付款也有限,“这大大提升研发的资本使用效益”。


对曾携抗肿瘤药物PD-1产品尝试“出海”的信达而言,海外布局与接受外企战略投资并不矛盾,且有助拓展海外市场。 信达方强调,截至2021年底的公开披露,公司有在手现金约14亿美元,“现金流状况非常健康,不存在现金流压力。国际领先药企的股权投资是战略合作行为,更重要的是为公司带来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期的双方共同获益,而溢价投资也显示了合作伙伴对信达长期发展前景的看好。”


什么样的创新药企能卖个好价?


不独看国内, 中国的大药企也在对海外Biotech出手。


6月23日,中国生物制药公告收购英国双抗公司F-star所有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代价约1.6亿美元。另悉,此收购须获美国有关方面审核批准,才能最终完成。公告称,“收购事项使本公司获得了F-star专有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平台,预期将成为未来癌症免疫治疗的支柱”。


F-star2021年5月登上纳斯达克,估值6500万美元。同年,该公司与阿斯利康、杨森分别就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 (STING) 抑制剂化合物和五款双抗新药签订许可协议,总预付款30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总价16.5亿美元。


便宜,可能是大药企出手并购的理由之一。


对传统药企而言,过去两年间,生物药企太贵了。华兴资本2022年上半年的调研显示,产业投资人认为,以10分计,一级市场医疗头部企业的估值水平已达9分,二级市场同类企业不过6.3分,严重倒挂。


2022年过半后,产业投资人等来了新药创始人的让步。“正儿八经在融资的公司,3个月没进展又缺钱的,会主动来和我们谈。”一位产业基金投资经理告诉《财经》记者,有些正推进的项目, 报价甚至可以压到上一轮融资的六折或七折。


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打动“金主”。


能让中国生物制药出手,就得符合三个明确条件之一:first in class (行业最先) 、best in class (行业最佳) 等创新药;与现有管线形成互补和联动的产品;前沿技术平台。


中国生物制药入股亿一生物,就是与现有产品联动的思路。投资条件是,获得亿一生物产品F-652在中国商业化合作的优先权。此时中国生物制药手中已有F-627中国境内商业化权益,这两款药分别可用于肿瘤和肝病治疗。肿瘤用药占中国生物制药2021年销售总额约三分之一,肝病用药占13.6%,是对上市公司营收贡献最大的两个板块。


中国生物制药相关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传统大药企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有新的产品可借助原有渠道销售,“相当于我的成本是下降了”。


成熟上市公司在做投资和并购时要算三本账:第一是产业账,并入的板块是否能够完善产业链或者填补技术空白;第二是财务账,比如是否有创新药进入临床二期、三期,能尽快实现销售;第三是基于前两者形成的市值账,是否能综合提升企业价值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更多布局指向新的技术平台。 “现在蛮多传统企业是中成药、化药,对于前沿创新,靠内部孵化几乎不可能,至少不全面。所以他们还是想直接买来补短板。”张莉说。


2022年3月,疫苗企业瑞科生物在中国香港上市,扬子江药业就是它的基石投资者。齐鲁制药也在2021年末以1500万美元投资一家RNAi疗法公司。


“以前有些传统药企控制欲比较强,希望创新产品能够在内部孵化,看上了哪个项目,就想把负责人挖来做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今年不同,大家的心态更加开放,整体就是破圈和融合。”张莉说。


2022年,一个中国医药整合并购元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 ,作者:凌馨、王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