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保健+储能温控】保健品行业蕴藏哪些投资机会?
做投资最核心的就是高效率且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大多数人获取市场动态信息是靠券商的研究报告,但研报专业性强、文字晦涩、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对于个人投资者,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研报中的有用投资信息?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3月18日的3篇精选研报:
国信证券-《美妆医美行业2022年投资策略:回归行业本质,深耕品牌力量》(上),本期报告的核心观点有:
2022年化妆品行业展望
1、 行业发展
1)虽然2021年下半年化妆品行业出现阶段性放缓,但长期来看行业的发展空间广阔
根据欧睿咨询数据测算,2020年中国美容个护/彩妆/护肤品人均消费分别为54/6/28美元,均显著低于美日韩,从这一角度看,我国对标成熟市场仍有5倍以上的发展空间。
且参考日本化妆品市场发展历程来看,在日本进入90年代GDP增速持续低位,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速的过程中,日本的头部化妆品企业规模增速依旧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成长。
2)中国化妆品市场历经30多年,分为四个阶段
国际品牌入关→本土CS渠道传统电商→社交电商→产品驱动期(2021年至今)
3)2022年预计基本面前低后高,关注结构性变化
上半年行业存在高基数以及需求仍待消化等影响,而后随着基数效应的回归正常,以及消费力的逐步复苏,行业有望迎来逐季向好。从长期来看,预计行业整体基本面平稳增长将常态化。
未来更应关注行业内的结构性变化:
1)集中度提升下头部品牌的做大做强;
2)国货崛起大机遇下,国产品牌通过产品和营销差异化布局进一步突围。
一方面,随着流量红利消减,未来品牌在营销和渠道投放上,应从过度追求销售转化率到 平衡偏长期效果的品宣投放运营。
另一方面随着新的监管政策落实,品牌持续加码深 层次的研发创新 ,夯实 产品差异化 认知建立的基础。
最终在基于目标用户需求的品牌力建设后,通过成功方法论的调整复制,积极开拓新品牌和新市场的扩张,打造企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2、产品趋势
1)产品“功效”被重视,需建立差异化壁垒
新一代消费者消费理念是对于更精细化效果的追求和产品作用的溯源诉求在提升。
化妆品约40%费用投向营销,品牌树立功效的最终目的是在品宣投放上具备较为完善和权威的背书,建立差异化消费者认知。
同时,产品升级的壁垒:
1)政策监管对于功效新评测给出了明确的标准,门槛的建立出清了一批以“功效”为旗号打擦边球的中小品牌;
2)深入到配方创新、原料创新等基础创新层面,更好地树立差异化的产品壁垒。
3)围绕消费者需求作为出发点。研发部门需要与前台打通,时刻把握用户需求的变化。
2)监管趋严
因功效评价正式实施,企业需要大力抓研发, 从产品创新向原料创新演进。
监管趋严的影响:
(1)产品准入门槛大幅提升,出清大批中小杂牌;
(2)增加成本:除了检测的资金成本,还有因检测机构数量不足而带来产品上新的时间成本。
建立了良好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国货龙头一定程度上有望受益于行业乱象肃清。
3)产品升级助力龙头高速增长
强化产品的科研实力和应用能力,强调产品针对性的功效来吸引客户,并配合营销资源布局建立并巩固当代年轻消费者的心智,打造出一款贡献长期品牌增长驱动的明星单品。
3、投放趋势
1)营销端,从投转化率到投品牌力
在品牌主们纷纷拥抱新兴的营销方式后,竞争不断加剧,优质KOL头部化,平台费用也越发高企。多数美妆企业的收入/平台推广费用比正在不断攀升,ROI<1成为很多品牌的投放常态。
现阶段需要具备 平台 全链路的运营能力 ,对于品牌来说需要团队和经验而不是仅仅是资金。
2)渠道端,从品牌力提升角度重新审视线下渠道价值
线下渠道虽然不是公司主要的销售来源,但是公司打下品牌力的根基。
以贝泰妮的线下渠道运营为例,公司借助药企进入线下医院及药房深耕,并依托核心用户的反馈反复打磨产品, 做实公司的口碑和品牌力;最后通过电商等公域的渠道和营销将已有的品牌力进行传播放大,最终实现量价齐升。在后续业务的开展上,公司也将基于此方法论复制,保证多品牌和多品类成功率。
4、多品牌趋势
1)新品牌布局有助于企业创造第二增长来源点,提升长期发展空间
2)参考国际化妆品集团,通过多品牌规模化发展,产生产品开发、渠道议价和营销资源上协同效应
3)国货出海,告别“内卷”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国货美妆出海爆发,美容化妆品及护肤品累计出口数量99.90万吨,同比增长375.46%,出口金额42.44亿美元,同比增长52.97%;去年虽然受到运费提升等不利因素,但1-10月出口金额39.23万亿美元,同比仍+12.20%。
从品类来看,据《2021美妆行业趋势洞察报告》,出 海热门TOP3为口红、眼影、和腮红,此外睫毛膏、粉饼也日渐增长;国货美妆热门出海品牌主要有花西子、完美日记、稚优泉、毛戈平等。
从区域来看,国货美妆出海首战更多在 东南亚和日本 两地,消费水平及文化与国内相近,产品本 地化难度相对更低。
目前国货出海主要基于两种方式:
①依托平台及渠道资源实现品牌输出
借助当地具备一定资源优势的渠道商实现快速布局,特别是在东南亚,随着当地电商的快速发展,通过天猫淘宝海外、Lazada、亚马逊等平台,并依托自身较成熟的线上运营经验,实现了快速发展。
②通过收购海外品牌实现布局
在登陆资本市场后出海与外延并购结合。如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 通过收购大牌发展海外市场,2020年10月收购皮尔法伯旗下高端美妆品牌科兰黎,2021年3月收购高端护肤品牌Eve Lom; 上海家化 也在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发力的同时,通过海外合作实现了快速布局。
5、风险提示
品牌拓展不及预期;
消费需求不及预期;
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切换;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以支撑新产品开拓;
流量去中心化背景下,新兴渠道运营能力可能不足。
中原证券-《保健品行业深度分析:疫情后保健品市场增长更值期待》
一、中国作为后起市场增长较快
1.保健品消费与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有关 ,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全球保健品消费的主力。截至2017年,在全球保健品消费中,中国市场占16%,尽管消费体量较大,但是中国的人均保健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未来的潜在市场仍有待企业探索。
2.全球保健品市场呈稳健低位增长, 疫情后全球需求有望反弹和回补 。我们预测:2021年中国的保健品市场规模可达到1500亿元。后疫情时期,在病菌、老年化等社会环境压力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的保健品市场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二、产业分工和企业布局
1.产销分工是保健品行业的发展趋势,生产商与品牌商分别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上各有侧重并相互协作,共同谋取利润最大化。
2 .在中国,保健品的生产和品牌市场正在从分散走向集中,头部企业引领了行业的发展。 市场发展初期,进入行业的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低、竞争无序。近年来,随着市场发展,一些大中型企业通过建立研发中心或加大品牌投入提升竞争力,获得了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
3.国内市场前十大品牌的市份额仅30%,市场仍有进一步集中的潜力。目前占据国内市场的前十大品牌商包括: 无极限、安利、完美、东阿阿胶、汤臣倍健、康宝莱、华润、辉瑞、新时 代和强生。
4.在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中,品牌商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用于布局渠道和营销品牌,市场进入门槛较高。
三、行业成本结构
1.保健品生产的主要成本是直接材料,原料价格波动对于生产商的经营有一定影响。
2.直接材料主要包括:明胶、鱼油、维生素、鳕鱼肝油、硫酸软骨素以及能源。在直接材料中,明胶、鱼油、维生素和蛋白粉的成本占比相对较大,是产品生产中的核心原料。
3.由于公司的运营模式以及产品结构不同,保健品生产商的成本结构也迥异。 仙乐健康专注于大单品生产,以自主生产为主,因而主要原料的成本占比较大;汤臣倍健的产品结构较为复杂、种类繁多,因而需要的原材料更加多样,同时它将部分生产外包,这就促使:一是直接材料占比相对小,二是各项原材料的占比都很有限,因而一项材料价格波动不会带来大幅的成本波动。
四、国内市场及政策
1.在我国,华东和华南市场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其余区域市场仍有挖掘空间。
2.保健品行业的政策门槛设立地较为合理,基本上以长期鼓励企业准入和参与竞争为导向。 按照我国的行业准则,保健品生产商须对每款产品进行注册或备案;出口的保健品则按照出口国的法规办理相关手续。我国在近期放开了流通领域的限制,零售单位在工商部门自行变更经营范围后即可售卖保健品,为保健品在我国市场的广泛流通去除了障碍,保健品的经销渠道有望扩容。
五、风险提示
1)突发的行政整顿导致市场阶段性萎缩;
2)核心原料价格大幅波动。
天风证券-《储能温控行业:短期受益行业高增速,中期看好公司非标化优势》
1、 温度 对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 锂电池容量、功率和安全性 等性能都 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有效的电池热管理。
2、与动力电池系统相比,储能系统聚集的电池数目更多,电池容量和功率也更大:大量的电池紧密排列在一个空间内,运行工况复杂多变,时而高倍率,时而低倍率, 容易造成产热不均匀、温度分布不均匀、电池间温差较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部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容量和寿命等下降,从而影响整个储能系统的性能, 严重时会引发热失控,造成安全事故。
3、从储能设备大容量、电池高倍率的大趋势看,未来储能温控的重要性将不断上升。 电池系统的容量增大将带来项目产热量的提升,储能温控的需求及重要性将随之上升。电池高倍率化驱使储能系统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因而发热量亦将不断增大,储能温控的需求及重要性亦将随之上升。
4、目前储能温控 以风冷为主 ,当前储能项目对制冷效率要求相对不高且风冷设备成本低于液冷,单 GWh 风冷、液冷的价值量约 3000、9000 万元,其中液冷主机约 5000 万元,由于当前储能项目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经济性不强,叠加当前电池成本不断上涨, 下游需求对装机成本的敏感性强,因此会趋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风冷方案。
5、 预计液冷占比有望持续上升,主要系储能项目的发热量将不断提升,风冷的制冷效率可能无法满足部分项目散热需求 。能量型储能如新能源电站、离网储能等更大电池容量、更高系统功率密度的项目装机量上升,以及 功率型储能对调峰调频性能要求的提升,将带动储能项目的平均发热量提升。
6、中期来看,尽管液冷的占比会提高,但两种技术仍会有其应用场景。新装机的储能项目大概率选择风冷方案:1)位于极端低温、水资源缺乏地区;2)为发热量不高的小型地面电站、户用、通信基站项目;大概率选择液冷方案:位于极端高温地区。
7、预计2021-2025年储能市场空间为发电侧配储:装机量为14/50/85/147/239GWh,电网侧储能:装机量为2/4/12/15/25GWh,工商业储能:装机量为2/7/16/30/57GWh,户用储能:装机量为4/8/14/32/77GWh,通信基站:装机量为10/12/19/21/22GWh。
8、2 021年全球储能温控市场空间14亿元,其中风冷、液冷分别占比80%/20%;预计2025年市场空间达到211亿元,其中风冷、液冷分别占比58%/42%;2021-2025年CAGR达95.9%。
9、当前储能温控市场参与者主要由具备技术相似性的行业参与者跨行业切入。从当前储能温控市场格局看, 主要参与者均是由精密空调、工业制冷设备等行业切入。
10、精密空调设备企业: 集装箱储能与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温控具备相似性,如英维克和申菱环境。 工业制冷设备企业:在工业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中有技术积累,拥有对温度控制的精度, 切入储能温控的液冷设备中具有技术相似性,如同飞股份和高澜股份。 汽车热管理系统企业:在电动客车热管理系统中有技术积累, 相似性来自于温控对象均为锂电池、均需应对户外工况变化,如松芝股份和奥特佳。
11、 当前储能温控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 且考虑到温控智能化需要供应商与 AI 算法等智能化公司进行合作开发,现在看公司间的智能化能力差异为时尚早,而未来智能化差异,则需看重公司管理层的前瞻性,具体表现为开发软硬件布局智能化的决心。
12、 储能温控行业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市场空间增速超越储能大行业需求增速(21-25年储能温控行业空间CAGR+96%,储能装机量CAGR+92%)。实现超越大行业需求增速的主要原因,系液冷占比提高预期,带来的ASP提升。
13、储能温控行业与精密空调行业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除技术相似性外,亦同样 考验公司的预制化、模块化、定制化、智能化能力 。类比储能温控行业:基于高相似性及高可比性,我们认为 ,中期来看储能温控行业或会有相似的演变路径——市场格局呈“一超多强”,盈利能力相对较高及稳定 。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