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黄有璨 (ID:owen_hyc) ,作者:黄有璨,题图来自:《赌侠》
近几天,在我们的用户社群里跟大家聊起“作为普通打工人,有什么你自己经历过的普通但又特别有力量的事”这么个话题,我提到了我曾经的一段经历——
2009-2014年的5-6年里,我长期处在月收入不足15k的状态下,且多年薪资一点没涨,但却一点都不焦虑。
单这么说,你可能对这个事还没啥感觉。我加几个背景——
1. 我2009年在北京买房,开始背着房贷。一个月小几千块的还贷压力是有的。
2. 在2012年,我为了追求一个喜欢的创业机会,接受大幅降薪,拿着每月5500块的工资,一直干到了2014年初。
3. 我在这期间,2011年结婚,2014年家里还生了老大。
4. 我也没啥积蓄家底,纯属典型普通草根北漂一族,一切靠自己。
这么一代入,设身处地想下,就能感受到我当时要面临的压力了。
有了上面这么个背景,很多用户都开始对于我背负着这么大的压力还能感到“不焦虑”的原因觉得特别好奇。
于是决定单独来说说这事儿。
一
首先,有必要真实分享下我从2009年到2014年间的薪资收入情况。
2009年以前,我在日企做销售,销售这个岗位基本就看业绩拿提成。我连着干了3年多后,年度能拿的奖金其实还不错,几年里外里下来,也攒下了一笔在北京买房够首付的钱 (大概20-30万吧) ,所以才能2009年在北京买房。
2008年底,我从传统行业销售转行互联网做运营,当时从之前月均收入肯定奔着1万往上的状态,接受了每月不到7k的薪资。
2009-2011年,连着干了几年后,我的薪资又逐步提升到了13k/月上下的样子。
然后,像上面说的,2012年,我为了追求一个喜欢的创业机会,接受大幅降薪,以5500块/月的薪资决定加入一个创业团队。
这段工作我一直干到2014年初,到最后我背着个COO的Title,每月固定的薪资也就不到1万块。
再后来,我2014年结束第一段创业加入某大厂,但起初时,薪资也就不到2万。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我从2008年底到2014年的5年时间里,基本薪资、收入等,基本没怎么涨过,而且中间还2次选择接受了大幅降薪,整体的收入情况可以看作有减无增。
二
接下来,再聊聊我那几年里的一些心态、认知,以及脑子里是怎么想的,为啥都这样了还能不焦虑。
其实,从2009-2015年的那几年里,我自己的思考有点极致进入到一种状态里去——
我要把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我如何能通过学习看清、搞清更多事,解决更难的问题,创造更大价值”这一件事上,然后其他容易干扰我精力注意力的事,能少占精力就少占精力。
比如说,如果有个工作给我更高薪水,或者有个赚钱机会摆在眼前,但会影响我学习+创造价值能力提升,那我直接快速Pass。
甚至在结婚、家庭关系、职场关系、项目利益分配等所有事上,我也都追求要把它们全部都变得极度简单,不让我太费神太损耗,这样我才能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学习+创造价值能力提升上去。
所以 那几年里,我做了很多“放弃短期收入换机会”“减少其他一切不必要的损耗以让自己可以专心学习+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等类似的选择,而且做得非常极致 ——上面提到的薪资收入腰斩是一方面,还有我决定从第一家公司离开时,几乎主动放弃了所有潜在可能存在的赔偿和潜在收益,为的就是减少时间损耗让我可以更快投入到新的思考和学习中去;再有我在那几年里,也免费或以很低的成本在帮很多朋友做一些事,核心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学习。
有人一定会问:你为啥能在这些事上做得这么极致,或者说是看起来这么傻?
这又要回归到两件事上来——
第一,我发自内心的觉得我自己其实是个笨小孩,天然琢磨不了那么复杂的事。
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笨,我错过了很多机会和收益,也做不到面对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还能让自己长袖善舞、左右逢源。
但 有时候这种“笨”也挺让我收益的,反而能把很多事想得简单。 比如,我很少会有复杂的纠结和困扰,也从来没有为“钱”所困,反而觉得自己就应该放弃那些短期的收益和纠结,就只适合“认准了一件事就扎进去踏踏实实干透干好”的逻辑。
现在事后看,这可能无意间是一种“守拙”,让我能够在身边人都为各种机会、收益大小而烦恼的时候,自己可以傻傻的愿意放弃一切,就是为了“成长”,或者更想要让自己的价值创造能力足够强。
只有聪明人才能追求长袖善舞,笨小孩其实就适合这样“守拙”的逻辑。要是一个笨小孩还成天这也想要那也想要,那可能就真毁了。
所以,那几年里,我真实的状态是这样的——
我开始深刻意识到自己比较笨,搞不定各种复杂关系+复杂利益博弈吧,也完全没有通过它们来获利争取收益的想法。
第二,我对挣到很多钱没有强烈欲望,也兴趣不足 。但我会特别关注,绝对不能让“钱”这个事干扰我学习+深度思考,或者打破我的内心平静,所以我要找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让我免除掉金钱焦虑。
最后我给自己找的一种出路解法,就是得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拥有随时想赚钱都能赚到”的能力,把自己变成个优质资产,就能长期免除金钱焦虑了。
这才有了那几年里我可以放弃一切收益,只追求“通过学习看清、搞清更多事,解决更难的问题,创造更大价值”—— 只要我能感觉到自己又能解决更复杂更难的问题,或者价值创造能力在持续提升,我就可以不焦虑。
在因果关系上,我当时特别纯真地相信,当自己的价值创造能力变得足够强,那我肯定可以赚到钱,这样才能让我不焦虑。而不是“因为我一下子赚到了很多钱”就能不焦虑,这算是某种属于笨小孩的价值排序吧。
此外,认真说的话,现在看起来还有一件事也很重要——当时的我,起点足够低+物质欲望足够低,这件事无形中帮了我特别大的忙。
你想下,我一个高中肄业了的小孩,2005年在中关村从月收入1000块的蓝领搬运工干起,住在城乡结合部的破烂平房里,每天吃饭要花的钱都按照1块钱为单位算计得清清楚楚,长期为了省钱只在公司旁边的一个苍蝇小馆里每天吃碗牛肉米线,这种日子我都试过了。 其实到了要选择的时候,你就觉得没啥包袱,再怎么样也不会比之前更差。
或者说,因为之前的起点足够低,所以你能拥有这么种心态——无论你往后折腾成啥样,到最后都是赚。
这一点再加上我自己确实物质欲望比较低 (2006-2009年工作的那几年即便做了销售能赚到点小钱,也长期还是每个月只花个不到2000块) ,这也反而能让我有点“混不吝”的放松心态,一切都当作玩儿就好。
包括2012年第一次创业,2014年开始我自己做副业在线下讲“人际关系与沟通课”之类的,心态都是“给自己找点好玩的事玩玩”,不会那么患得患失。
所以,那几年里,心态还真是有点傻傻的、简单朴素的追求,同时也在物质欲望上让自己降到了最低——你很难想象,那几年我的衣服啥的都是去淘最便宜的尾货,很长时间里我买衣服的标准就是“单件不能超过200块”。
但实话实说,如果你要是让现在的我,再回过头去做出这样的决策,那我多半做不到。
三
最后再说下我在2009-2014年里的家庭生活开支情况——
我老婆2011年研究生毕业,那之后的几年里,她的月均收入大概1万上下。
我自己基本就来回在6~10k之间打转,平均估计大概在8~9k差不多,我们俩的月收入加上把公积金提出来等,到手的数字大概有个16k/月吧。
然后,单月房贷3000多元,我俩各自每人每月基本生活、通勤等开支各自有个2500元,每月其他购物、学习等有个2000元。
当时没车,出行都是公共交通为主,所以其他基本也没什么支出大头。
所以总体下来,每月还能小储蓄下来个3000-5000元。
然后,2014年下半年,我们家老大出生了,但我这几年折腾下来,其实自己也确实变得更值钱了,也能做到虽然家里没啥太多储蓄,自己却并不焦虑——那时候,我每月靠自己副业线下讲课,单月都能收入1万+了。
以上,是一些比较真实的分享。我的经历不一定具备可复制性,但中间的思考和心路历程,希望能对大家多少有点参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黄有璨 (ID:owen_hyc) ,作者:黄有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