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里的苹果供应链:无能为力,只能等待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特朗普的关税新政还未实施,苹果公司已经付出不小的代价。过去三天,苹果的股价一路下跌,跌幅逼近20%,市值蒸发近6400亿美元。


资本市场担心,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对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供应链的苹果公司造成重大打击。


4月7日,A股苹果概念股几乎全线跌停。《财经》就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影响询问了多家果链企业,得到的普遍回复是,公司目前仍在评估关税影响,还未有下一步具体动作。


苹果的全球生产布局正陷入两难——当前苹果在中国的生产布局具有不可替代性。超过八成的iPhone仍由中国工厂制造,而近年布局的印度、越南等海外生产基地,如今同样被纳入了特朗普政府的高额关税射程。当新关税启动,这些海外工厂向美国出口的产品成本将大幅增加。


目前苹果的策略是加紧囤货。据媒体报道,2025年3月,苹果大幅提高了印度iPhone出口额,达到约23亿美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的13亿美元大幅提高。仅在3月最后一周,苹果在3天内就通过五架包机将印度产iPhone紧急运抵美国,其北美仓库目前已囤积价值150亿美元的iPhone库存,相当于美国市场2024年四季度销量的三倍。


多位受访产业链人士告诉《财经》,目前各公司新的投资扩产计划普遍已经暂停,业内观望情绪明显,需要等具体税率落地之后再综合考虑生产成本。


一位苹果供应链核心供应商的高管坦言,随着中美关税对等上调,他们的焦虑感与日俱增:“现在最揪心的是,苹果向来对供应商要求严苛,很可能通过压价谈判,把新增关税成本转嫁给我们来承担。”


截至目前,苹果未对供应链公司提出压价等新要求。


一位果链相关企业供应链负责人告诉《财经》,此前,他们已经预判到了特朗普加税可能除了中国也会瞄准越南,因此在今年年初,公司已经在布局将一部分产能投入中国和越南以外地区。但是,加税的力度会那么大、波及那么广,是“谁都不可能想到的”。


一、中美共同涨价


据4月2日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置10%的基础关税门槛,并于4月5日生效。同时,对中国等数十个贸易伙伴,关税加码幅度更为显著——其中对中国新增34%对等关税,中国产品的综合关税税率将从现行20%激增至54%,越南和印度的关税也分别从零飙升至46%和26%。该调整将于当地时间4月9日生效。


中国、越南和印度是苹果目前最重要的三个供应链国家,而美国则是苹果重要的消费市场,目前iPhone全球收入的30%由美国市场贡献,这也意味着美国的苹果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此次关税政策对苹果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涨价。


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副总裁Neil Shah告诉《财经》,美国消费者将立即感受到被加征关税的手机价格冲击。“美国本土并不生产智能手机。苹果公司严重依赖高度集成、复杂的海外供应链网络。将制造转移至美国不可能一蹴而就 (甚至根本不可能) ,除非有巨额政府补贴和全天候的技术劳动力支持,即便如此,由于缺乏成本优势,价格仍会大幅上涨。”


罗森布拉特证券 (Rosenblatt Securities) 分析师预测,若苹果选择将关税带来的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入门款iPhone 16售价可能从799美元上涨43%至1142美元;顶配版iPhone 16 Pro Max价格或逼近2300美元。


中国分析机构测算成本也差不多。华泰证券研究所全球科技战略首席分析师黄乐平的观点是,假设中国大陆、越南和印度分别生产65%、25%、10%的对美出口产品,此次关税落地将会让美国进口苹果手机的价格平均上升30%左右。


在公司影响方面,摩根士丹利预估这一轮关税成本给苹果公司带来的年度损失或达330亿美元,而巴克莱的分析师警告若维持现价,苹果公司每股收益恐缩水15%。


《财经》就苹果可能进行价格调整一事询问了多家分析机构。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财经》,由于关税一事还处在博弈中,具体的影响还需等到未来关税落定才能进行分析。


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iPhone在中国制造,理论上本不应该涉及关税问题,但是,普遍认为,苹果的价格调整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而不仅限于美国市场,因此中国的iPhone也可能涨价。


Counterpoint资深分析师Ivan Lam指出,特朗普政府推动制造业回流的政策愿景面临现实困境。尽管美方反复呼吁苹果等跨国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土,但考虑到电子产业高度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和美国本土高昂的制造成本,这种构想缺乏可操作性。当前关税政策的实质,更多是迫使受影响国家进入谈判程序的外交筹码——特别是针对手机整机、模组及零部件的具体征税范围与税率细则,仍需等待美国后续政策明晰。


二、越南或将受到最大冲击


今年3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已经将关税提升至20%,然而苹果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主力产品并未调整售价。


普遍认为,苹果可能通过压缩供应链成本等方式自行消化了部分新增关税负担。但是,如果美国持续抬高关税,苹果为保持终端产品价格竞争力,很可能不得不进一步向供应链合作伙伴转移成本压力。


这种压力传导已在全球供应链体系形成连锁反应。果链企业跟随苹果的脚步外迁东南亚的步伐已有多年。自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以来,以苹果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加速推进供应链多元化战略,通过“中国+1”乃至“中国+2”的产能布局模式,构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缓冲机制。一位消费电子外资企业供应链负责人告诉《财经》,由于美国政府对去中国化的要求,消费电子供应链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在2021年后逐渐加快,到了2024年,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产能甚至呈现相对饱和的状态。


不过,在此次关税新政面前,曾因关税获利的越南或将受到最大冲击。特朗普政府对越南提出了高达46%的关税税率,为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最高水平之一。


越南政府迅速采取了行动,派遣曾任财政部长的副总理前往美国谈判,同时在国内成立了紧急应对小组。越南政府还宣布,已经做好准备,就将来自美国的进口关税下调至0%展开谈判。然而,美国方面对此持保留态度。


白宫高级顾问纳瓦罗明确表示,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关税本身,而在于倾销和出口补贴等“非关税欺骗”行为。他指出,即使双方将关税降至零,美国与越南的贸易逆差仍将达到约1200亿美元。因此,美国政府不会停止对越南实施新关税。


《财经》询问了多位法律界人士和供应链人士,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虽然政策变化不定,但是对越南的高关税政策大概率不会松动,即使谈判也很难大幅削减。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告诉《财经》,他的客户中不少已经迁往越南设厂,这部分企业主往往是前年设厂、去年刚开始投产,如今虽然错愕,但是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法。


多位受访产业链人士告诉《财经》,目前各公司新的投资扩产计划普遍已经暂停,企业观望情绪明显,需要等具体税率落地之后再重新考虑生产成本。


汉坤律师事务所姜冬妮律师的观点是,在美国本轮关税加征中,供应链调整空间将受限。从对等关税加征名单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亚太地区的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被加征了高额关税:柬埔寨 (49%) 、老挝 (48%) 、越南 (46%) 、缅甸 (45%) 、泰国 (37%) 、印度尼西亚 (32%) 、斐济 (32%) 、瑙鲁 (30%) 、韩国 (25%) 、日本 (24%) 、马来西亚 (24%) 等。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中美贸易战期间,许多中国出口企业选择将产品或零部件出口至第三国加工后再出口至美国。


在东南亚国家被美国普遍加征高额关税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进行转口贸易再将商品出口至美国,或将实质性加工场所设立在东南亚,同样需要承担高额关税。此前中国企业通过供应链调整、改变进口商品的原产国等方式,规避关税的效果可能大幅减弱。中国出口企业有必要考虑新的供应链调整手段以尽可能规避本轮关税带来的冲击。


三、印度会因此受益吗?


有观点认为,苹果可能将印度作为重要的产能承接地——该国目前对美出口电子产品的综合关税为26%,较中国54%的税率存在优势。


据媒体报道,过去五年间,苹果在印度的iPhone产能已跃升至全球总产量的14%。据当地媒体披露,苹果主要代工伙伴富士康计划2025年将印度iPhone年产量提升至3000万部,较现有产能翻倍。


面对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印度政府选择对价值23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实施关税减免,以此寻求美国市场准入优惠。不过,印度承接iPhone制造存在产业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认为,对印度来说,此次关税若能把握机会,或将成为赢家。虽然短期来看,美国关税对印度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有限,但全球贸易格局的长期转变可能带来新机遇。该机构研究总监Tarun Pathak告诉《财经》,“现在很多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但某些东西确实开始向印度倾斜。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贸易格局可能向印度所在的大陆进行长期转移的迹象。但要真正受益,需要三大要素——资金、先进技术引进,以及劳动力技能的提升。”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告诉《财经》,对比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印度在战略方面处于有利位置。但由于印度与美国也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目前还很难判断特朗普政府是否会给印度一些“例外”。苹果是否会加速将供应链转移至印度,也还需要观察。


短期来看,产业链已出现应激性调整。部分企业正利用政策窗口期突击清关,通过提前囤货规避潜在关税冲击。若形成涨价预期,市场可能提前释放购买需求。从更长远视角观察,苹果等企业需要构建多重应对机制:既包括通过全球产能调配降低单一市场风险,也涉及财务结构的合理优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新商业 ,作者:顾翎羽、刘以秦、黄思韵,编辑:刘以秦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