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特朗普变卦了
全球经贸,再生变局。
当地时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基于《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 (IEEPA) ,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的关税,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产品加征25%的关税,对来自加拿大的能源资源加征10%的关税,暂定2月4日生效。
事关国家利益,当局者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中加墨三国都明确表达了愤慨和不满的态度,甚至采取报复性反制措施。其中反应最强烈的当属加拿大,当即宣布将对价值1550亿加元的美国输加产品加征25%的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似乎并没有满足于此。当地时间2月2日,特朗普声称自己计划很快对欧盟产品征收关税,并重申了他对美国与欧盟贸易逆差的不满,以及欧盟对美国产汽车和农产品进口不足的问题。
倘若此举成真,后续不排除欧盟也将采取报复性反制措施的可能,届时一场范围波及全球的新贸易战或许就要打响了。
怎料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特朗普忽然变卦了。
当地时间2月3日,特朗普与墨西哥总统辛鲍姆通话后宣布, 美国和墨西哥同意将加征关税的措施立即暂缓一个月执行,并继续进行谈判; 随后不久,特朗普又在社交媒体上称,对加拿大加征关税措施将暂缓30天实施,以争取与加拿大达成最终的经济协议,而加拿大方面也放弃实施报复性关税。
果然,特朗普还是那个特朗普, 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他的不确定性。
那么贸易战的风险解除了吗?显然还没有。
众所周知,特朗普行事风格难以捉摸,经常不按套路出牌,而奉行“美国优先”政策理念的他,早在上一任期内就已经对战后一系列国际秩序造成了系统性破坏,包括退出TPP等主要国际协议、发动贸易战等等,什么全球化、契约精神、盟友伙伴,似乎都不在特朗普的考虑范围内。
这样一位充满了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非典型”美国总统,纵然是习惯了把加征关税作为同其他国家谈判的手段,可若是谈判不顺或者出现其他情况,谁能保证他接下来不会再度举起刚刚放下的关税大棒呢?
别忘了前两天他刚说完的话:
“我们会让美国再次伟大,一切代价都会值得。”
可是话说回来,加征关税真的会让美国重新变得更好吗?
事实上,历史早就已经把答案告诉给了我们—— 因为美国总统任性挥舞关税大棒的剧情,曾经真实地上演过。
时间来到1929年,受种种因素影响,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举世闻名的“大萧条”时代降临,美国本土百业凋敝、民生艰辛,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秩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当国内形势持续萎靡之时,国外就容易成为美国人的泄愤渠道,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就是这个思路。
这位高喊着“我要让所有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人人都有一辆汽车”的美国总统,以帮助受困农民为由,史无前例地放弃了自由主义精神,并通过了共和党人提出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依据该法案,美国可以为进口农产品等货物设置极高的差税门槛,以此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利益。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名义上是保护本国利益,但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明显是弊大于利。于是,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都针对该法案前来游说和施压:
一支由1028名愤怒的美国经济学家组成的队伍,联名签署了一份请愿书,请求胡佛总统否决该项法案,因为“这是一个糟糕的政策,会把美国经济推入深渊”;
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在白宫花了一整个晚上力图说服胡佛否决该项法案,并称它为“一项愚蠢的经济政策”;
作为胡佛顾问的J.P.摩根首席执行官托马斯·W·拉蒙特则形容,他当时“就差跪下来乞求胡佛否决这项愚蠢的法案了”……
即便如此,胡佛依然我行我素,他坚持认为新的关税法案能够改善国内经济局面,并称新的关税所引起的任何严重后果,都可以通过允许他修改关税委员会建议的灵活规定来消除。
终于在1930年6月17日,胡佛正式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其中有20000多种的进口商品的关税被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美国平均关税一度高达60%。
至此,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贸易战正式拉开序幕。
面对美国的挑衅和傲慢,世界各国都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纷纷提高关税予以报复,贸易保护主义随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
身为美国邻居的加拿大率先发难,报复性地出台了紧急关税法案,于16种产品上征收新关税,占美国输往加拿大商品总额的30%,之后加拿大开始寻求与其他国家的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
随后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宣布对美国进口汽车征收150%的关税,对半导体产品征收100%关税;
瑞士则苦于钟表业关税上升至260%,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抵制美货运动;
法国直接对美商品采取了进口配额制,即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定好数量,不允许增加,这一做法激发了欧洲各国同美国的对抗,有多个国家也随之对美国商品采取配额进口;
德国本就因为一战而背负着巨额赔款,贸易战又让整个国家雪上加霜,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民不聊生的社会境况让德国民族情绪日渐高昂,法西斯主义逐步得到民众拥护,继而为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在各个国家“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下,一堵堵无形的高墙将互联互通的全球经贸彻底割裂,曾经的国际分工体系宣告破产,世界经济遭受重创。有数据表明,1929~1933年间,世界贸易额从350亿美元骤降至120亿美元,规模缩水了2/3。
美国呢?再度繁荣了吗?
事实证明,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局面非但没有因关税法案而有所改善,反而不断恶化。
数据显示,美国的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15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66%;同期出口额从54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61%;国民生产总值从1031亿美元降至556亿美元,近乎腰斩;失业率从1930年的7.8%一路飙升,到1933年达到了24.9%,超过1000万人失业,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整个国家工业生产大幅下降,许多银行倒闭,无数人失去了工作和储蓄,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不仅如此,美国的关税法案还进一步推动了华尔街的信心崩塌,股市一泻千里,1931年和1932年,道琼斯指数年度跌幅分别为52.67%和23.07%,而1929~1932年道琼斯指数最大回撤幅度接近90%,无数投资者财富灰飞烟灭……
回过头来看,美国的关税法案虽然不是造成大萧条的根源,却是加剧大萧条的重要催化剂,将世界经济拖入噩梦般的泥潭中长达十余年之久,并且还间接导致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损失最惨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着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非要说关税法案的唯一可取之处,那就是它唤醒了人们对于美国贸易政策的清晰认识和深刻反思,并在后来为罗斯福上台后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奠定了基础。此后多年的实践也一再证明,更低的关税和更开放的贸易政策,是全球经济扩张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近百年之久,如今世界经济格局与国际形势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有中国这样既有实力、又坚定拥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大国坐镇,类似当年血流成河的惨痛局面大概率不会再度发生。
但是其中的教训,依旧值得我们深思。
“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不仅解决不了自身问题,更无益于世界”,如此简单的道理,时至今日却似乎仍没有被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政客们所理解和领悟,反而还时不时地公然开逆全球化的历史倒车,着实是一种悲哀。
好似多年以前,胡佛总统也曾一厢情愿地坚信,美国的关税法案能够改善国内经济局面,像极了今天特朗普宣称的美国“结果将是辉煌的”。可结果呢?还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损人不利己。
或许这也再一次印证了黑格尔那句话: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是,我们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