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对手机的抗瘾力?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看到一位研究手机成瘾的网友,和当老师的妻子一起做了一个观察研究:


妻子班上几十名小学生,经过一个暑假的网课学习后,成绩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12名老师子女,被严格控制玩手机时间,成绩没有太大下滑;


27名父母疏于管控玩手机时间的孩子,手机成瘾,成绩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下滑;


9名程度特别严重,由于长期打游戏、刷短视频改变了大脑习惯,上课状态极差,无法正常学习;


最严重的两位女孩,由于玩了一个暑假手机,接触太多超乎年龄的信息,拒绝接受成年人的管控,甚至入室偷窃、用自杀威胁父母。


妻子花费很大精力,试图把这9个严重成瘾的孩子拉回正轨。


但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辞职在家看管他,才有点成效。其他8个几乎不可逆。


我们教育孩子要花费十多年,手机毁掉孩子只需要一个假期。


然而寒暑假期间,很多家长“一部手机管一天”,把手机当成“省钱省力”的育儿工具。


殊不知,孩子一旦钻进手机,就会逐步丧失存活发展的各个优势。


可像上网课这种情况,孩子又无法避免地要接触到手机。


这种情况多了,父母想要从手机那里抢回孩子的人生,真的需要用一点“巧劲”。


手机依赖‍‍‍‍‍‍‍‍‍‍‍‍‍‍‍‍‍‍‍‍‍‍‍‍‍‍‍‍‍‍‍‍‍‍‍‍成为生存大环境


最近在重温《心理学导论》,我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


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作为生存环境背景,持续性渗透我们的生活,不知不觉改变着人的身心机制。


这意味着: 生于这个时代的孩子,无论玩不玩手机,都必然会受其影响。


首先,手机具有社交属性。


同学、同龄人都在谈论手机里刷到的内容,孩子的关注点也逐渐扎进手机里;


然后,手机能迅速缓解压力。


一旦孩子体验过一次“手机有多好玩”,往后每次感到压力,都会想玩手机;


再者,手机改变了大脑。


熟练使用电子产品,如今已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每个人的大脑皮层都在受其改变,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症。


以上三个因素,都是手机作为生存背景带来的影响。


所以,哪怕你竭力避免孩子接触手机,它依然会成为偷走孩子时间的最大“嫌疑人”。


瑞典首席心理学家安德斯·汉森在《手机大脑》中写道:


“十几岁正是多巴胺分泌最旺盛的阶段,容易大喜大悲。


这个阶段的孩子尤其容易对手机上瘾,产生自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大脑发育迟缓、抑郁症自闭症等一系列问题。”


一些科技行业的父母意识到这点,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


允许孩子意识到,手机是生存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降低孩子对手机的敏感度,不去提高孩子对手机的成瘾度。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一直留心观察科技产品对孩子的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沉迷手机的迹象,就会开始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兹做得更彻底,他曾当众说过:禁止自己孩子满14岁前使用手机。


很多报道将乔布斯、比尔盖兹这类父母称为“低科技家长”。他们用科技影响着千家万代,自己却把手机留在家庭之外的时间,最大程度保护着孩子的大脑。


这带给我们一个提醒:


与其完全隔绝孩子与手机,不如尽早帮助孩子培养一套驾驭手机的体系。


使孩子使用手机的过程中, 能受用于手机的价值,又不被拉进成瘾的深渊。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瘾力?


具体操作中,把握孩子玩手机的尺度非常复杂。


要让孩子熟于用手机查资料、学英语、上网课;


又要避免孩子无限期打游戏、刷短视频、上网冲浪,几乎做不到两全。


但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是拿手机来玩、还是来成长提高,是有可以平衡的。


因为孩子对手机的需求背后,有一个明显的心理倾向:动机。


心理学认为,一旦有机体内部出现某种匮乏、不平衡,需求就随之而生,并演变成动机,刺激有机体拿出行动去满足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把握动机的三种功能,培养孩子的抗瘾习惯:


第一,激发功能。


手机激励了孩子做某件事,还是扼杀了孩子做某件事?


就像肚子饿的人对食物更敏感,肚子饱的人没劲觅食。外界刺激跟内在动机有关时,孩子更容易受到激发。


我小时候,爸爸喜欢打游戏,家里有一堆游戏卡带,我从小学五年级一直打到考上大学,但没有因为玩游戏荒废学习,因为爸爸发挥了一个很重要的激发功能:


他教我用制造游戏的电脑软件RPGmaker,制造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并拜托两位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哥哥与我一起合作。


整个初升高的暑假,我都在学怎么写代码、怎么编辑脚本、怎么设置游戏剧情……


在哥哥们的帮助下,我甚至用软件编辑制造了3分钟的剧情动画,当时震惊了整个贴吧。


爸爸了解游戏、懂我为什么喜欢游戏,能够理解我的动机、并顺应这份动机激发我的热情。


而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源源不断激活热情,心里有一个坚定目标的孩子,是没空对目标以外的事物上瘾的。


第二,指向功能。


动机的指向性不同,活动方向和目标也不同。


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追求热爱时没有受到父母足够的支持,就会因为内在比较匮乏,轻易被手机诱惑。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在动机有强烈的指向功能,即使玩手机,也会使用手机帮助自己追求热爱;


甚至会放弃玩手机,选择更有助于追求热爱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者鼓励父母培养孩子的热爱——哪怕孩子只是喜欢捏橡皮泥,看似跟学习无关,热爱带来的指向性,都有助于帮孩子清退学习生涯中的阻碍。


因为孩子能从最热爱的事情上,体会到最高级的快乐。


只要这份快乐不会被手机带来的快乐覆盖,孩子心里的道路就不会偏移。


第三,维持和调节功能。


孩子心里有一个动机调节系统,能围绕这个动机进行把控,调整强度和持续时间,大脑就很难被手机改变形状。


比如:父母引导孩子接触一些有利于提高注意力游戏。


告诉孩子学习累了的时候,可以玩10分钟这些游戏放松身心,就是在调整动机强度。


孩子被手机里的信息海啸冲击,干什么都没力气时,父母引导孩子旅行爬山、游泳跑步,或者只是稍微活动一下身体,孩子的后劲都会慢慢恢复过来。


总的来说: 维持和调节功能,就是孩子精神疲惫时的安全气囊。


当孩子意识到他可以自行调节玩手机时的心情,而不是被手机牵着情绪走,手机对他来说就只是一个工具,而非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


哪怕偶尔沉迷一下,内在动机都会提醒他经营好手机之外的生活。


不可忽视的生理发育规律‍‍‍‍‍‍‍‍‍‍‍‍‍‍‍‍‍


总之,孩子对手机有一定依赖,在如今这个电子时代难以避免。然而,这不代表孩子一定会对手机上瘾。


除了用“巧劲”培养抗瘾力,父母也要掌握孩子生理发育的规律。


不同身心成熟度的孩子,应对手机成瘾的策略也不同。


孩子大脑中控制情绪的额叶,发育十分迟缓,需要数十年时间积累经验,20岁以后才完全成熟。


所以,0~12岁的孩子,父母应该严格规划接触电子设备的时间。


哪怕不能完全杜绝,也尽量少让孩子接触会带来强烈快乐的手机内容,以确保孩子的额叶可以健康成长;


当孩子可以控制情绪、额叶初步成型,就可以允许孩子接触电子设备。


并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帮助他尽早驾驭手机这个工具。


有人说:未来10年,考验的就是AI驾驭人,还是人驾驭AI。


小时候能驾驭手机,成年就能驾驭更大的虚拟网络,父母帮助孩子培养抗瘾力,就是在引导孩子走在时代前沿。


过程中离不开正确的方法,但最重要的仍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心里被父母的爱填满,手机带来的快乐被这份爱覆盖;


孩子才能拿出真正坚定的意志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活出自己。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