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一场泡沫,能真正让创投行业复苏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创投行业两条基本铁律:


1、从整体而言,行业兴旺的唯一方式,就是让5%-10%的人赚到大钱 (这是开赌场的人要想的)


2、从个体而言,活得持久而好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那5%-10% (这是参与赌博的人要想的)


如果还有一条铁律的话,就是:99%的人不会看到,或者真正在乎这两条规律。


VC行业仍然在下行震荡之中


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创投行业有些积极的迹象出来。比如中央领导接见人民币基金的代表,主政地方官员接见美元基金代表。还比如由于前面三个季度,市场极度悲观,躺平者居多,加上很多基金要完成今年的投资任务,因此四季度投资节奏有所加快,市场的活跃度有一点反弹的样子。


但是这些都是表象,创投行业仍然在下行通道或者低位徘徊中。因为就以基金的募资投资周期来看,今年的投资节奏还是取决于2021年前后的募资,而2021年整体募资是显著好于2024年的。因此往前看,VC行业只能说支持企稳的要素在变多,而不能说真正开始复苏。


而且今年来,明显感觉大家给VC行业开的药方,整体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到具体的措施导向,就是鼓励更多的资金,尤其国资进入市场。这个不一定能够解决本质的问题。


VC行业,说一千道一万针对科技服务,底层逻辑还是一个赌场/彩票行业,只不过概率收益不均匀分布而已。有人获利,就会有人买单。但是这个赌博生意对国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为大家买单的对象,是创业、是科技创新。所以这个“赌场”的需要开起来,甚至开得好。只不过最好这个买单方可以转嫁到全球,这就是美国在干的事情。


所以说金融是战场,是个战略武器,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那么如何让这个行业焕发生机?和赌场的逻辑也是类似。赌场的潜规则是大家都知道大概率亏,但是因为个别情况下可能赚大钱,因此即使你拦着,也有人千方百计要进去。如果你告诉一个赌徒,你大概率只会赚一个固定收益,即使说保护你让你不亏,也没任何人会感兴趣参与这个游戏。


因此,VC市场的稳定发展的制度设计的目标,是所有的参与者确信,5%-10%的人会赚到大钱。这就足够了。


包括我们看,这两年还在持续出手的基金,尤其是市场化基金,基本上还是上个周期赚到钱了的,这个就是典型的印证。


相反,为了保护LP而不断加高管理人的入局门槛不能解决问题 (其实只要合规就行) ,因为这个不利于提升人民币基金管理人之间的竞争烈度,从而让这个行业在优胜劣汰中升级。看看隔壁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典型,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造车,但是200家最后厮杀活下来10家的中国车企,未来会雄霸全球。


同样,鼓励国资资金进场,鼓励耐心资本,可以缓解短期问题,但只是短期奏效,也不解决长期问题。国资在这种完全市场化的赛场里面,是存在劣势的,这个在很多行业反复印证了。用更多的亏损容忍来解决国资进场的顾虑,从监管角度心意是好的,实践起来会很难把控,甚至埋下很多后遗症。


VC行业竞争的升级已在路上


VC行业刚出现的时候,头部PE,甚至可以做到接近一半的项目IPO,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加上经济增速的放缓,波动性的增强,赚钱的难度,赚钱的基金的比例,持续下滑。背后伴随着竞争烈度的提升,和VC机构能力门槛的不断加高。


但是,当环境变得更加艰难,想成为那赚钱的5%-10%,优胜劣汰的进程依然在持续进行。


观察任何一个行业的演变,有一个角度是整体奏效的——看这个行业35-45岁这个年龄段的主流参与企业的一号位如何展望竞争门槛的建立。没干个10年,一个行业看不透。如果超过50岁,通常看透了,也不一定有足够时间来实践。每个时代,都有一少批这个年龄段的VC一号位在思考与实践这个问题,并给出各种各样的解法,其中一部分人经过10年以上的积累,成为下一代VC的引领者。


2020年以来VC行业大大震荡,我们切身感受到,周围很多这个年龄段的VC人,被周期深深教育了,而且有一批没有离场的掌舵人,已经在探索解法的路上,这个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有点抽象,回到具体业务中。如果一个VC想解决如何能够更稳定地成为赚钱的那5%-10%,就要解决几个现实的矛盾:


1. 机构里面最厉害的人不在投资一线而在募资


在既有思维中,行业波动期,为了存活,要用管理费支撑团队运营,用募资来支撑团队业务运转。而募资是生死问题,投资是未来的问题,因此最厉害的人在募资,而不在一线投资业务上。


2. 投资判断中,用逻辑推理来理解现实问题


很多机构大量的内部教育成本,决策层靠简单粗暴的逻辑推演来评价产业一线的命题。既不可靠,也不及时。无论是投前还是投后,很多判断,去企业现场待个三周就都知道的,但是大家都有一堆事,一堆考核压力,就不会去真正做这些有利于投资本身的事情。


3. 投资方向太多,考核压力大,没有办法深入产业


聚焦多个方向,不停变关注方向,以为自己了解了,但是资源不深,理解不深,只能找到水上项目。短期考核压力大,没办法深入产业理解行业和企业,没办法做投入产出比不可预期的持续调研。


4. 为了管理费支撑团队,降低投资质量而募更大的基金


需要用管理费支撑运营,而明知投资质量难以保障但是必须用更大的资金量来带动。


5. 一线队伍太年轻,专业的找不到、请不起


基金管理费有限,专业的请不起,一线的太年轻,无法真实理解创业、产业,也缺乏经历来真正理解投资与基金。


这些是一个VC典型面对的问题。市场上也有很多文章,通常面对这些问题给的答案都是简单粗暴的,比如产业背景不深,就认为CVC会大行其道。直投不好做,就认为市场会进入并购高潮。投资收益倍率做不到50倍,就认为可以通过努力降低亏损的概率……虽然中国市场只有短短25年,但是很多已经在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上证明了几次了。


只不过很多从业者并没有去看到历史或者详细剖析,结果就重复前人已经证伪的事情。还有就是很多人简单认为这些命题注定无解,既没有去看比如美国更加成熟的VC市场是否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也没有去详细观察国内是否有VC在探索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思路。


答案永远在既定的思维框架之外。当然,也没有一定正确,或者永远正确的答案。但是如果一个具体的VC机构没有去思考和探索这些命题,如何保证自己不下牌桌呢。而且,在这场赛跑中,关键问题是你要在解决上述矛盾的过程中,超过80%的对手才能不被追赶的狼吃掉,而非你一定就要做到100分。


非常确定地看到,国内的VC的能力结构建设,是落后于美国一代甚至更大的。而且未来十年,中国VC的护城河和竞争门槛,毫无疑问会上一个大台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HaoHao学习 ,作者:Kerkie李昊@坤初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