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后所不了解的中国电视剧演变史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行业困境:增长的极限
1990年4月,亚洲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为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1992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广播电视系统同金融业、体育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邮电通讯业等一起被列入到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名单。
这就意味着,中国电视行业必须和其他第三产业一样,“以产业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
而在1996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之后,电视行业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语境下,也被要求“直接参与社会大生产和经济体系的运作”。正是在这条历史脉络的形塑下,整个电视行业一步步地被推演到了今天的行业格局和生态。
随后,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开始了陆续“上星”的发展历程。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电视观众覆盖人数开始大幅攀升,而这又与日后不断生成的中产阶级群体或者不断被建构的中产阶级趣味出现了很大的重合,这些都为中国电视连续剧产业延续到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性基础。
到了1999年,所有省级卫视全部完成“上星”,广播电视领域同年也开始实行“制播分离”,也就是包括电视连续剧、电视娱乐节目在内的相关内容的制作和播映实现逐步切割,并鼓励民营、外资参与制作。
然而,在20世纪的最后阶段,任何一个省级电视台的“上星”之初,除了必须要投入的几千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费,每年还要支付尽千万元的租星费和维护费。此外由于省级卫视“上星”数量的增加,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对外地卫视收取百万元的落地费。在那个时代,对于任何一家省级卫视来说,这种投入恐怕都是天文数字。
所以,直接决定广告费门槛的收视率,就成为所有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内走出的“上星”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无疑,电视连续剧成为了首选。
因此,当时的广电总局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自2004年起,在国内电视连续剧市场实行“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电视连续剧最多在4家卫视和X家地面频道同时播出,各省卫视和地方电视台通过合力购买热门电视连续剧剧集来分担成本,减少“上星”电视台的经营压力。
这一举措其实开启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连续剧的自由竞争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连续剧取得了类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GDP式的跨越发展,也的的确确的出现了一大批经过市场检验的经久不衰的时代精品。
只不过,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推行了尽十年之久的中国电视连续剧的“4+X”播出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2013年中国电视连续剧的整体收视率情况来看,75%的电视连续剧平均收视率低于0.5%的及格线。2013年所有卫视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为616部,其中首播的新剧为266部,仅占播出总量的43%。
显而易见,在播出渠道有限的情况下,现有电视连续剧行业已经呈现出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而且,中国电视连续剧的生产产能在已经高度过剩的同时,真正经得住收视率考验和全社会广泛认可的精品剧集又极度紧缺,严酷的现实充分说明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到了高度泡沫的阶段,全行业的警钟已经敲响。
“现行制度为一部电视剧同播的卫视不得超过4家,但在总局没有做出任何规定的情况下,市场已经开始自发、自觉、自愿地做到了65%的独播。”这充分说明,“4+X”模式到了2013年已经名存实亡。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各卫视频道早已经摆脱了上世纪末、新世纪初的尴尬处境,对于一线卫视来说,购买精品剧集已经不太需要首先考虑成本问题;但紧缺的精品剧集实现独播,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他剧集就有更多的机会,而是恰恰相反,全行业的优质资源将被进一步垄断。
2013年10月20日,广电总局又向各大卫视发文,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的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各大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这个文件也被媒体称为继2011年之后的“加强版限娱令”。
因此,一线卫视势必将进一步加大购买优质电视连续剧的力度,而且一旦发现真正的优质资源就甚至干脆寻求独播。中国电视连续剧行业自2103年起,将不得不习惯于面对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生态,在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行业泡沫下,在可预期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电视连续剧的行业活力还将进一步下降。
可见,今天的现实已经背离了“4+X”模式最初降低“上星”卫视经营成本,鼓励优秀电视连续剧作品广泛传播的初衷,“4+X”模式所开启的自由竞争时代已经终结。中国电视连续剧行业,在2013年已经开始触碰到了增长的“天花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周期内,中国电视连续剧行业都将深置在这个瓶颈期中。
内容困境:狭窄的分众化区间
电视连续剧作为当下最为大众化的文化艺术样式,在新世纪以来的大众文化生产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在当今社会,由于80后乃至90后都开始大面积的进入到了婚恋年龄,都市情感题材从2008年开始就持续升温,《百万新娘之爱无悔》、《辣妈正传》、《咱们结婚吧》等一系列作品,实现了这一题材贯穿全年的热播。
尽管《暗算》从2005年开始掀起的新一波谍战浪潮,在随后的近十年时间里,经过《潜伏》、《黎明之前》、《悬崖》等经典作品之后,其想象力已经基本消耗殆尽,但在2013年还是出现了像《渗透》这样的获得一定收视率和引起社会话题的作品。
虽然革命战争题材,特别是抗战题材电视连续剧较往年大幅缩减,但由于资本的“惯性”,还是有《上阵父子兵》、《武工队传奇》、《义者无敌》、《遍地狼烟》、《向着胜利前进》、《穿越火线》、《英雄联盟》等相关题材涌向了电视荧屏,由于众所周知的症结,这一类作品虽谈不上“抗战神剧”,但收视率和影响力都已不痛不痒,成为了电视连续剧消费中的“快消品”。
同时,伴随着电视连续剧观众日趋老龄化这一趋势,《温州一家人》、《正阳门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老有所依》这些专门针对50后、60后观众的电视连续剧,在2013年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在2013年,还有诸如《失恋33天》、《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案》、《火线三兄弟》等根据成名电影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但这些作品都不成功,和同名电影所取得的成绩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同电影一样,古装题材一直也是中国电视连续剧的独到特色,在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尽管广电总局已经做出了明确地限定,但古装武侠和古装历史题材还是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2013年,中国电视连续剧另一个独特的现象是古装武侠题材的改编热,《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一系列金庸武侠小说再次出现了新一轮的改编。自新武侠小说在上世纪80、90年代被集中搬上银幕后,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及其经典人物形象也开始被广为人知。当然,早在第一批新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问世之前,这些经典人物其实就已经存在于华语文化圈的集体文化想象中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这也是为什么此后大部分改编作品总是难以满足大众期待的原因。
纵览2013版《笑傲江湖》的诞生轨迹,其深受网络文学、网络亚文化的影响,更接近“85后” 、“90后”的审美趣味,陈乔恩版的东方不败自然很难为经历过林青霞、张曼玉一代武侠影视剧的“70后” 、“80后”观众所接受。
虽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不同的情感记忆,两者也本来未必就一定有高下之分,但由于2013版《笑傲江湖》在情节设置、价值取向、制作水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欠缺,更加重了其备受非议的局面,而且很可能要面对几代观众都不买账的尴尬境地。
2013版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都难称成功,而于正式的古装剧或许也只适合《陆贞传奇》这种纯虚构题材。
在古装历史题材中,《兰陵王》、《精忠岳飞》等古装历史剧尽管在我国台湾、香港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都获得了播出机会,但和同题材的《楚汉传奇》、《大秦帝国2》、《赵氏孤儿案》一样,在我国内地并未取得预期的收视效果,在收视上甚至呈现出了整体垫底的尴尬局面。
机遇:新媒体时代的连续剧生态
在2013年,美剧《纸牌屋》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夜爆红,迅速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并在形式上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姿态。
《纸牌屋》一举打破了美剧已经非常成熟的周播剧模式,直接挑战了美剧原有的制作、播出体系的利益格局,互联网流媒体视频网站开始全面重组、重构原有的广播电视利益格局。
到了2013年我国网络视频覆盖人群的收视效应已经达到了可以和电视分庭抗礼的程度。与2013年电视台电视连续剧收视率相对萎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续剧在视频网站的点击率表现地尤为突出,几乎战胜了传统意义上的收视率。
如今一部热播的连续剧,其点击量已能轻松跻身“10亿次俱乐部”,也并不是只有像《咱们结婚吧》这种在电视荧幕上火爆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在网络上继续热播,一些在电视收视率低下的剧集,却可以在视频网站的网络播放中获得成功。例如,聚焦女子特种兵生活的低成本电视连续剧《特种兵之火凤凰》在电视台的收视率仅仅是惨淡收场,但在互联网上却掀起了一股“火凤凰”热,全网点击量颇为惊人,单日点击率超过2亿次,截至2013年12月初,该剧的全网总点击量已经突破了40亿次。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视频网站在影视剧版权上的大力投入,如今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几乎都能在视频网站上找到同步播出的链接。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本文由 媒介之变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8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