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试剂+充电桩+传感器】本土企业如何掀起生物试剂“国潮”?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投资最核心的就是高效率且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大多数人获取市场动态信息是靠券商的研究报告,但研报专业性强、文字晦涩、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对于个人投资者,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研报中的有用投资信息?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3月31日的3篇精选研报:

 

财信证券-《医疗器械行业深度:行业迎来发展拐点,国产替代大有可为》

 

 一、生物科研试剂

 

1、生物科研试剂分类

 

可分为分子类试剂(克隆载体、定制化核酸等)、 细胞类试剂(培养基、细胞株等)、蛋白类试剂(重组蛋白、抗体等)三大类,其中单品种试剂的分型常在数十万种以上。

 

2、生命科学产业链

 

上游:生物、化学科研试剂,生产设备,耗材供应商

 

中游:科研试剂生产商

 

下游:1)科研机构用户(高等院校、各类研究所等):需求往往更加分散,对价格相对不敏感;2)工业用户(药企、CRO、IVD 企业等):需求往往更大,考虑成本,价格敏感。

下游客户采购呈现品种多、规格小、频率高的特征。

 

3、市场空间

 

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增速高于全球。

 

根据 Frost&Sullivan 报告,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2019 年为175 亿美元,预计于 2024 年达到 246 亿美元(约 1599 亿元人民币)的规模,2019-2024 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7.1%。

 

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于 2019 年为136 亿人民币,预计于 2024 年达到 260 亿人民币的规模,2019-2024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13.8%。 

 

4、高行业壁垒

 

技术壁垒、制造工艺壁垒、品牌壁垒、营销渠道壁垒

 

二、下游高景气

 

1、科研端:

 

1)国内外科研经费持续增加。2015-2020 年间,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由 434 亿元增长至 100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8.3%,增速世界领先。

 

2)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 2018 年 1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3)对标欧美,国内科研投入仍有增长空间。

 

2、工业端:

 

1)生物药研发及生产发展势头强劲

生物药特异性更高、机制更明确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更能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国内生物药行业的市场规模的增速远快于整体医药市场与其他细分市场。

 

2)mRNA 疫苗扩产增大原料酶需求

mRNA 疗法适用治疗领域广,Frost&Sullivan 预计 2025 年我国 mRNA 疗法所需的酶原料市场规模将达到 87 亿人民币。

 

3)IVD 行业快速发展,原料需求同步增加

到 2025 年,中国 IVD 市场预计将达到 2198 亿元, 2020-2025 年 CAGR 高达 15.4%。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体外诊断原料的市场需求相应快速扩大,预计 2024 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200 亿元,2019-2024CAGR 将达到 19.4%。

 

4)CRO、CDMO 企业研发加码,带动上游景气度上升

受益于生物药新药研发发展,CRO、CDMO 等企业业绩增长,配套的生物试剂的需求和市场规模将扩大。

 

三、行业机遇

 

1、国产替代

 

细胞培养基:龙头厂商的定制化培养基效果已不输进口厂商,在细胞抗体表达量上还略胜一筹。

 

工具酶:大规模稳定制备、各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科研试剂配套服务:一站式、个性化、精准化。

 

国产企业的电商化优势:便捷购买、订单全流程追踪系统等优势,增强客户粘性。

 

2、疫情影响,政策支持

 

1)疫情致各种原材料进口受阻,企业和机构大量采购国产试剂,国内厂商境外收入和客户数量均提升,也为今后境外业务奠定良好基础。

 

2)本土企业在试剂研发、生产上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品质,叠加价格、物流及配套服务的优势,有望形成国产替代趋势。

 

3)“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品研究的投入将不断提升,并带动生物试剂市场的发展。

 

东莞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汽车加速电动化,充电桩站在风口》

 

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

 

1、在国家政策扶持下,2021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13.4%,高于上年8pct。 2022年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5.2万辆和4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17%。

 

2、参照中汽协的预测, 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以上,预计到2025年销量有望达975万辆,渗透率有望上升至30%,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30%以上。

 

二、配套需求和政策支持驱动充电桩行业发展

 

1、根据EVCIPA发布的数据, 2017-2021年,全国充电桩保有量从44.6万台增加至261.7万台,5年复合增长率达56%。

 

2、 2022年促进基建投资的政策有望持续推进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的投资建设属于新基建系列,将是2022年基建促增长的重点领域之一。

 

3、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持续攀升态势。 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充电桩保有量261.7万台,车桩比3:1。

 

4、2021-2025年新增充电桩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44%。我们估算, 2022-2025年充电桩市场规模分别达1241亿元、1347亿元、1482亿元、2045亿元。

 

三、充电桩产业链分析

 

1、上游充电设备行业竞争较充分

 

1)充电桩产业链的上游系各类元器件和充电设备生产商,提供各种充电桩元器件和充电设备,包括充电模块、配电滤波设备、监控计费设备、电池维护设备等。

 

2)充电设备行业的技术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目前国内充电桩设备生产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超过300家, 供应商数量多,因此市场竞争较充分。

 

2、中游充电桩运营处于垄断竞争格局

 

1)充电桩产业链的中游为充电运营商,负责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充电服务等, 中游充电运营是行业潜在入局者较难进入的一个环节,原因在于中游的投资成本大,需要较强的资金实力。

 

2)目前市场上的充电运营商参与者主要为第三方专业运营企业,此外还有部分车企、能源/电网企业也涉足充电运营服务。

 

3)公共充电桩运营商集中度高。截至2022年1月,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13家,分别为: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云快充、南方电网、依威能源、汇充电、深圳车电网、上汽安悦、中国普天、万马爱充、万城万充、亨通·鼎充。 这13家运营商占总量的93%,其余运营商占总量的7%。

 

四、风险提示

 

1、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

2、充电桩建设不及预期;

3、充电桩利用率不及预期;

4、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5、电动车安全性风险等。

 

西南证券-《通信行业气体传感器篇:物联网感知层_传感器》

 

一、传感器概况

 

1、物联网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包括 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2、 感知层主要参与者是传感器厂商 、芯片厂商和终端及模块生产商,产品主要包括传感器、系统级芯片、传感器芯片和通信模组等底层元器件。

 

3、目前,物联网已实际应用到 家居、公共服务、农业、物流、服务、工业、医疗等领域,各个细分场景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4、传感器有多种分类标准,按被测量类型可分为 压力、温度、气体、湿度传感器等 ,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光电、压电、电容、热电传感器等,按输出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式、数字式传感器。

 

5、 传感器作为我国“强基工程”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 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业转型升级、物联网及人工智能、健康中国行动等 多方面鼓励性政策 的推出,为公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6、 材料方面,新材料的研究、选取与应用是传感器公司研发重心之一。软件算法是传感器公司的核心,软件算法与硬件的协同为传感器公司的核心壁垒。

 

7、 我国传感器市场增速高于全球水平 ,我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自2014年的982.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18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4%, 预计2021年将以17.6%的增速增长至2951.8亿元,相关产业链有望持续获益。

 

8、 美国、日本、德国的市场份额合计占到近七成 ,而我国直到1972年才组建成立第一批压阻传感器研制生产单位,起步较晚没有充分的技术积累,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9、。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国产传感器凭借自身较高的性价比和对下游客户的快速响应, 正在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二、气体传感器行业分析

 

1、气体传感器类型多样,主要包括 粉尘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有毒气体传感器等

 

2、2020年,全球 气体传感器总体规模约为11-12亿美元 ,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22亿美元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9%。

 

3、国内气体传感器行业参与者: 汉威科技(炜盛电子)、四方光电、攀藤科技、北京益杉、深圳蓝月等 。其中,根据Yole统计数据, 2020年汉威与子公司炜盛的气体传感器在全球市占率约为4%。

 

4、2018年应用 电化学、红外和催化燃烧技术 的气体传感器市场份额提升,而 应用半导体技术的气体传感器份额显著下降。

 

三、风险

 

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导致下游需求减弱风险。

2、上游芯片缺货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3、新产品研发和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4、物联网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